正文 第5章 當機立斷,先發製人(2 / 3)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采用張良的計策征召齊王韓信,韓信就率領手下的軍隊來到垓下會師。項羽被攻破後,劉邦采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奪取了齊王韓信的兵權,後改封他為楚王。第二年,便有人上書告發韓信謀反,高祖采用陳平的計策,以天子外出巡視會見諸侯為名,派使者通告各國諸侯在陳縣聚會,其真實目的是想襲擊韓信。而韓信始終沒有覺悟,被擒拿到了洛陽,後又赦免其罪,改封為淮陰侯。

公元前196年,韓信假稱有病,不跟隨高祖去攻打叛亂的陽夏侯陳豨(實際上韓早就與陳密謀叛漢),還暗中派人去與陳豨謀劃勾結。東窗事發後,韓信被丞相蕭何用計騙入宮中,呂後即命武士將他捆綁起來,在長樂宮鍾室裏將其斬首。韓信臨死前歎息道:“我真後悔當初沒有聽從蒯徹的計謀,竟然上了這幫婦孺的當,這難道不是天意嗎?”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韓信正是由於當斷不斷,終於禍及自身,其家族也被株連,真是令後人扼腕歎息啊!而韓信的這個教訓,也從反麵證明了把握時機、善於決斷的重要性。

隋朝末年,天下紛亂,群雄並起,唐高祖李淵也順應時勢於太原起兵,並最終推翻了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建立了大唐王朝。

天下統一後,李淵的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皆各自收羅了一批文武人才,作為自己的心腹和黨羽,並開始了針對皇位繼承權的明爭暗鬥。

眾子之中,李建成是以嫡長子的身份而被立為皇太子的,他長期留守關中,既得到了隴西士族勢力的支持,又受到宮中妃嬪和貴戚的擁戴,而且手下還有魏征等重要謀臣,馮立、薛萬徹等優秀戰將,還招募了四方驍勇二千餘人充當東宮衛土。可以說,他在政治上擁有很大的優勢。

秦王李世民雖是高祖李淵的次子,但從最初的太原起兵,到統一天下,建立皇朝,他都一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實際上可以稱得上是大唐帝國的真正締造者。長期的征戰,使其手下也是人才濟濟。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既有房玄齡、杜如晦、徐茂公等足智多謀的策士,又有程咬金、尉遲敬德、秦叔寶等威名赫赫的驍將。他們都希望李世民能取代李建成而立為太子。

而齊王李元吉,由於自己的地位與聲望都不及兩位兄長,根本沒有獨樹一幟的條件,便暫時和太子結成聯盟,共同與李世民較量,伺機而動。

一開始,李元吉就勸說李建成要盡早除去世民,他說:“你若不忍下手,我自當替你親手把他殺了!”魏征也屢次勸說:“秦王功蓋天下,內外均歸心於他;而殿下隻是以嫡長子的身份才被立為太子,並沒有大功可以鎮服天下。理當及早動手除去秦王,以免後患無窮。”李建成雖然也有這個心思,但始終猶豫不決。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某日,李淵正準備前往外地行宮仁智宮,命令李建成留守京城,李世民與李元吉一起隨行。李建成要李元吉乘機謀害李世民,不料陰謀敗露,事後多虧李元吉和一些嬪妃輪番為李建成講情,李淵才沒有對此事深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