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修心術——混社會必備的七種心靈武器(1 / 3)

一、盛神法五龍——心神盛大,才能如龍飛騰

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人。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

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而知之者,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化物。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

化有五氣者:誌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誌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誌。

要使人的精神旺盛充沛,就要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包含著五氣,精神是五氣的統帥,心靈是五氣的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表現:凡屬培養精神的方法都歸於“道”。所謂“道”,就是天地的本源,是天地的綱紀。創造萬物的地方,就是天產生的地方。化育萬物的氣,在天地之前就成形,可是沒有人見過它的形狀,也沒有人叫出它的名稱,隻好稱之為“神靈”。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根源,而“一”是變化的開端。品德可養五氣,心能總攬五氣,於是產生了“術”。

“術”是心氣的通道,是魂魄的使者。人體上的九個孔和十二舍是氣進出人體的門戶,都由心所總管。從上天獲得生命的人是真人,真人與天融為一體。明白這些道數的人,是通過內心的修煉才明白的,這就叫作聖人,聖人能以此類推而明白一切道理,人與萬物一起生成,都是事物變化的結果。人之所以能了解事物,都是通過九竅。如果對事物有疑惑不解的地方,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去排除,如果仍然不通,那就是方法不當。當九竅暢通之時,五氣就會得到滋養,滋養五氣就要使精氣留住,這就是所說的“化”。

所謂化,必須有五氣,主要是指誌向、思想、精神、道德而言,其中“神”是五氣的統帥。如果寧靜、祥和就能養氣,養氣就能得到祥和。這四個方麵都不衰弱,周圍就構不成威脅,對這種情況可以用“無為”來處之。

把五氣寓於自身,就是所謂神化,當這種神化歸於自身時,那就是真人了。

所謂真人,就是已經把自身和自然融為一體,和大道徹底符合,堅守無為法則來化育萬物,他們以大自然的胸懷,廣施善德來滋養五氣,本著無為法則,包容智慮、思意,施展神威。士人如能心術通達,心神盛大,就能修養自己的心誌。

鬼穀子先生說:“盛神法五龍。”而五龍者,則為“化有五氣者:誌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通俗點就是做人得有精氣神兒。精氣神兒旺盛,心神盛大,做事才會如龍般騰飛。

有的人是西裝革履去上班,手提包拎著,皮鞋鋥亮,頭發一根根精神抖擻,可唯獨兩隻眼黯淡無光,嘴角無力地下垂。這樣的人,即使穿衣打扮再筆挺精幹,也不會給人朝氣蓬勃的感覺。因為他缺了點精氣神兒。

精氣神兒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氣場。有沒有精氣神兒,不在於你穿什麼衣服、梳什麼發型,而在於麵部五官所展現出來的氣場威懾。氣場大的人,自有一種威懾力,屬於君子不怒自威型。有的人辦事會困難重重,而精氣神兒旺盛的人,氣場強大,他是馬到成功。

盛大的心神、動人心魄的精氣神兒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誌向、思想、精神及道德之上。做好了鬼穀子所言的“誌也、思也、心也、德也”,精氣神兒就聚起來了。

誌也,即誌向。我們很難用“高遠”與否去形容。因為誌向就是行動的向導,對不同的人來說,自然需求也不盡相同。既然需求不同導致誌向不同,自然不需要用是否“高遠”來給目標打標簽。不必介意隱存在你內心的那個誌向比較小或比較短淺,隻要是你內心真正的願望,它就同樣會給你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曆來素有“燕雀安知鴻鵠之誌”的說法,意思是頌揚遠大的誌向,藐視嘲笑誌向小的人。不過,對於大部分平常人來說,想吃得更好、穿得更好、活得更好才是真正切實的生活需求,所以誌向也在於如何改善衣食住行之類。我們鼓勵這樣的誌向,因為擁有這樣誌向的人才是生活的實幹家!奮鬥永遠是一件榮耀的事情,哪怕是為衣食住行而奮鬥。隻要是每時每刻朝誌向去努力,就會分分秒秒感受到生活的樂趣與神奇!

思也,即思想。有人笑侃情商智商不高的美女為“胸大無腦”。大腦聰明與否,亦即一個人的思想發達與否。有思想的人,對於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會及時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法。通過抑製不好的方麵、放大好的方麵來調控生活。那些沒有思想的人,對任何事情都會感到束手無策,事情十之八九會朝最差的方向發展。“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就是生動的寫照。

大腦聰明與否有一半是天注定,一半是個人努力。知識是可以學習累積的,大腦是可以後天培養鍛煉的。沒有人生來就有思想,思想是通過後天學習和自我探索得來的。一個人隻有踏實、虛心地累積一定量的知識,才能有靈活的思想去解決不同的問題。為了以後生活更順暢,請現在對待學習更真誠和耐心一些!

心也,即心思。小時候,我們看電視最愛問的問題就是:“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好人和壞人在幼年單純的心靈裏,是很清晰明了的。隨著年歲增加,我們越來越明白,這世界很少有單純的好人或單純的壞人,更多的是好壞夾雜的人。好人與壞人的區別則變成了是好心思多過壞心思和壞心思多過好心思。知道了這一天,我們會諒解自己偶爾冒出來的邪惡念頭,我們會接受傷害過我們的人。

如果可以,請盡量壓製自己的壞心思,弘揚自己的好心思。因為所有的當下都會成為曆史,一旦成了曆史,就不可能翻案。為了讓我們以後不愧對後人——是的,雖然我們沒有名望,但自己的後輩還是會有的——我們爭取做個心存好心思居多的好人。

德也,即道德。道德高尚的人肯定不認為自己道德高尚,因為一旦這樣認為就成了虛偽。隻有偽善的人,才到處標榜自己如何道德高人一等。

平時,我們很難區分出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唯有艱難時光,才暴露人性的美醜。人的一生總有波折,我們可以選擇為自己利益而戰,也可以選擇為維護大家的利益而戰,不同的選擇,展示的是不同的道德境界。道德低下的人是體會不到這種境界的。唯有為他人付出的人,才能嚐到精神美果的滋味。

做一個有誌向的人,努力豐富頭腦,心存善念,堅守道德底線。這樣一來,你的氣場一定會助你如虎添翼、如龍騰飛般勢不可擋!

二、養誌法靈龜——“專情”擊敗“多情”

養誌法靈龜;養誌者,則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誌存而思之。誌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誌衰,誌衰則財思不達也。故心氣一則欲不偟,欲不偟則誌意不衰,誌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誌,外以知人;養誌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誌。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誌,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誌不養,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誌意不實,誌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誌失而心氣虛;誌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養誌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誌意實堅,誌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培養心誌的辦法是效法靈龜,培養心誌的原因是由於思慮還沒有通達。如果一個人有某種欲望,就會在心中想著如何去滿足。所以說心誌不過是欲望的使者。欲望多了,心神就會渙散,意誌就會消沉。意誌消沉,思慮就無法通達。因此,心神專一,欲望便無隙可乘;欲望無隙可乘,意誌就不會消沉;意誌不消沉,思想脈絡就會暢通;思想脈絡暢通,就能心氣和順;心氣和順就沒有亂氣鬱積於心中。因此,對內要以修養自己的五氣為主。對外,要明察各種人物。修養自己可以使心情舒暢,了解他人可以知人善任。如果想重用一個人,應先知道他是如何培養心誌的,因為隻有了解了一個人的五氣和心誌的盛衰之後,才能繼續修養他的五氣和心誌,然後再觀察他的心誌是否安穩,這樣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到底有多大了。

如果一個人的心誌都得不到修養,那麼五氣就不會穩固;五氣不穩固,思想就不會暢通;思想不暢通,意誌就無法堅定;意誌不堅定,應付外界的能力就不強;應付外界的能力不強,就容易喪失意誌,心裏空虛;喪失意誌,心裏空虛,就喪失了神誌;人一旦喪失了神誌,他的精神就會陷入恍惚的狀態;精神一旦陷入恍惚的狀態,那麼他的意誌、心氣、精神就不會協調一致。所以培養心誌的首要前提是安定自己。自己安定了意誌才能堅定,意誌堅定了,威勢才不分散,精神才能固守。

鬼穀子先生認為:“誌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誌衰,誌衰財思不達也。”靈龜心誌專一,而且不為外物所動,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很淡定。鬼穀子給出了他的解釋:淡定是因為靈龜意誌很堅強。

靈龜何以意誌很堅強呢?其根本原因是靈龜收斂欲望。

當一個人成為欲望的主人,則可以專心致誌做較少的事;欲望成為你的主人,則會貪心大發、六神無主,什麼都想要,最後導致什麼都沒能要到。我們熟知小貓釣魚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三心二意,最終會一事無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理智上不願意三心二意,然而在欲望驅使下,卻一再做三心二意的事。一份付出,希望贏得兩份回報,但有時甚至連等到回報的耐心都沒有。直接認為自己投錯了行,三兩下努力不見成果後,直接拍屁股走人。如果追本溯源,我們會發現,在根子上作祟的,是我們的欲望。

一部人類史,其實就是一部欲望史。欲望牽引著人類不斷進化、不斷發展。有求生存的原始欲望,有求滿足的高層次欲望;有簡單欲望,有複雜欲望。欲望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欲望推動人類邁出求知、圓夢的腳步;但另一方麵,因為有欲望,人類精神失守、道德淪喪,被欲望引向邪惡。

從人性的角度看,渴望物質上的富足,追求事業上的成功,謀求仕途上的發展,爭取人生中的精彩,這些都是正當的欲望。人們也正是在追求實現這些欲望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完善自己的。但這欲望的前提是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實現這些欲望的途徑必須是合法的。為了實現心中的這些欲望,有人開始理智地製訂計劃,並嚴格勉勵自己按照計劃執行。滴水石穿,時日一久,最終成了該方麵卓有成就的一個後起新秀。

如果你沒能成功駕馭欲望,反倒被這匹欲望的野馬駕馭,人生就充滿了危險。有一天自毀前程,走上犯罪之路也不令人意外。新聞中屢有見報的官員腐敗就是一例。一旦被欲望攻破,輕者貪多而無成,重者走向犯罪。

但是,人隻要活著,就有欲望,欲望就像空氣、就像陽光、就像影子一樣無時不與我們同在。嬰幼兒有吃喝拉撒睡的欲望,學生有用心學習拔得頭籌的欲望,職場裏的白領有努力工作令工資更上一層樓的欲望,田間勞作的農人有渴望豐收的欲望,小商小販有積攢金錢的欲望,從政人員有升官發財的欲望,老年爸媽有渴望常見子女的欲望……隨著年齡的增加、經驗的累積、環境的更迭、生活的磨礪,欲望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頭腦聰慧的人,會駕馭欲望,保護自己不被失心瘋狂的欲望糾纏。

古代的《欲望歌》是這樣唱的:“終日奔波隻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班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天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歎無官職被人欺。

當了縣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裏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如果不加克製,人貪得無厭的本性就會如野草般瘋長。平衡的狀態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一味克製欲望會使人壓抑;一味縱容欲望,讓人頹唐和墮落。一旦內心精神失守,會使人產生難以克服的空虛感。

如何對待自己的欲望和人生呢?就像鬼穀子所說,學習靈龜的性格,堅韌、專情,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這在欲望上說,也可以說是一種專情,一種專注。

如何做到“專情”呢?

方法有很多,其中不妨用警句來警示自己,用目標來隨時修正自己。

莎士比亞曾說:“欲望猶如炭火,必須使它冷卻,否則,那烈火會把心兒燒焦。”中國古話說:“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塞·約翰遜說:“人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克製自己的本能的衝突。”種種名人名言,旨在提醒我們,唯有專情,才會讓我們猶如忍者神龜一樣,以最大的可能抵達既定目標。

三、實意法蛇——做人做事要向神蛇學習

實意法螣蛇;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思欲深遠;心安靜則神明榮,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誌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其所行不錯,神者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計謀者,存亡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無為而求安靜,五髒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誌,思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閉,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要堅定意誌,就要效法螣蛇。堅定意誌就是要在五氣和思想上下工夫,心情要安詳寧靜,思慮要周到深遠。隻有心情安詳寧靜,精神才會愉快;隻有思慮深遠,計謀才能成功。精神愉快,心誌就不會紊亂;計謀成功,功業就不可抹殺。意誌和思慮能安定,心情就能安詳,其行為沒有差錯,精神就能寧靜。如果膽識和心氣隻是暫時寄住,那麼奸邪就會乘機而入,陰謀也會乘機來施展,所講也不是經過用心考慮的。因此要堅信通達心靈的力法,信守純真始終不變,靜靜地等待意誌和思慮的交會,聽候期待這一時機的到來。

計謀是國家存亡的關鍵,思慮不和意誌交會,所聽到的事就不詳明。

即使等候,時機也不會到來,計謀也就失去了作用,那麼意誌也就無所依賴,計謀也就成了虛而不實的東西。所以,思慮計謀時務必要做到意誌堅強,心氣寧靜。無為要求安靜五髒和通六腑,使精神、魂魄固守純真,不為外界所動。於是就可以對內自我省察,對外聽取消息。凝神定誌,神遊太虛幻境,等待時機和神仙往來.觀察開天辟地的規律,了解自然界萬物演變的過程,揭示陰陽變化的規律,探索人世間治國安邦的道理。這樣自己不出門就能知曉天下大事,不開窗就能看見天道,沒看見民眾就發出命令,沒推行政令就天下大治,這就是所謂的“道”。它能和神明交往,和無限的世界相應和,並可以使神明長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