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捭闔術——玩轉陰陽,看穿人性做牛人(1 / 3)

事物存在著陰陽兩麵。一件事情發生了,我們不能單憑表麵來判斷它的好與壞,要把它放在大局中來思考,全麵深刻地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好的方麵是陽,壞的方麵是陰,牛人可以通過手段,來促使一件事向著好的方麵去發展,順應人心,這就是玩轉了陰陽。

一、或陰或陽,或柔或剛——牛人都有大局觀

奧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

從古至今的曆史,可以知道:聖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為眾人的先導。通過觀察陰陽兩類現象的變化來對事物作出判斷,並進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徑,計算和預測事物的發展過程,通曉人們思想變化的規律,揭示事物變化的征兆,從而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所在。所以,聖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終如一。事物的變化雖然無窮無盡,但是各自都有自己的歸宿,是有章可循的:或者屬陰,或者歸陽;或者柔弱,或者剛強;或者開放,或者封閉;或者鬆弛,或者緊張。

如果某人能被他人讚為“牛人”,可知,此人絕非等閑之輩。他定有他高於常人之處。人生在世,誰不想賺大錢,博功名?但生命有限,能否在有生之年,實現理想,就要看個人造化了。

這話聽上去似乎有些聽天由命的味道,其實不然。有句話說得好:事在人為嘛!無論是想當官兒,還是想發財,手裏沒有點非常手段,恐怕走到哪裏都要碰壁。所謂非常手段,不可歪解為坑、蒙、拐、騙、偷等下三濫的行為,就像鬼穀子所說,為人處世懂點陰陽之術、剛柔之道,並加以適當運用,就算達不到“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地步,卻也可以揚名立萬,闖出名號,抑或在自己的圈子裏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自古以來,官場險惡、人心黑暗,沒有幾把刷子想在官場上混出一片天地,實屬不易。唐玄宗時期的大奸臣李林甫,他的陰險狡詐使得他在我國古代奸臣排行榜上位居前列,他這輩子雖然作惡無數,但也沒少享受高官厚祿。要說當官,他絕對是個成功者。為何他能把官做到那麼大?原因很簡單,他是一個深通陰陽之術之人。所以,每次遇到敵手或處於危險之境時,他都會大力施展他的陰陽之術,從而扳倒死敵,並能全身而退。

雖然他的陰險狡詐曆來受人詬病,但不可否認,他的為官處世之道,卻大可以供我們學習一二。

唐朝對選拔官員有著嚴格的規定,凡是科舉得中之人,都要經過吏部的考選,才能最終坐上官位。李林甫時為吏部侍郎,手裏掌握著選考官吏的大權。對於手裏的這點權力,他一點也沒有浪費,在此期間,沒少利用這點權力巴結權貴給自己撈取政治資本。

按規定,吏部每年都要考選官吏,然後放榜公布。一次放榜前,玄宗之弟寧王派人交給李林甫十個名字,聰明的李林甫知道寧王是想讓他對這些人委以官職。李林甫掃了眼名單,麵帶難色說:“王爺您一下子開出十個人來,這事很棘手!”

不等寧王開口,他立馬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說:“您把這件事交給我,這是抬舉我,王爺您是皇家,為皇家辦事,小人哪能怕擔責任呢?”此話一出,寧王簡直如沐春風。

李林甫又接著說:“王爺,朝廷法紀我們是要堅決維護的,如果我把這十個人都全弄上來,恐怕會影響不好,不如這樣,請您允許我從中挑出一個人來,當眾駁回,這樣也可以堵住別人的嘴。至於這個人,來日方長,有的是機會。”寧王一聽,此話頗有道理,立馬點頭答應了。

出榜那天,李林甫站在眾人麵前,一本正經地說:“某人為了想做官,竟然暗地裏托寧王說情,這是敗壞朝廷法度的行為,絕不能容忍!所以我要取消此人的資格。”眾人一聽,不禁議論:“李林甫連寧王的麵子都不給,真是個清明之人啊。”

此事很快就傳到了玄宗的耳朵裏,他龍顏大悅:“朝中竟有如此清明之人,一定要加以重用。”從這件事以後,李林甫便給玄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政治資本李林甫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得到了。

深通陰陽之術還可以產生一箭雙雕的效果。說起一箭雙雕,玩得最出色的恐怕就非明朝內閣大學士張居正莫屬了。

由於明神宗是一個隻有十歲的孩子,所以朝廷大權一直由太監馮保、內閣大學士高拱和張居正三人掌管。若論智謀,此三人中,張居正居首位。處於風口浪尖上的張居正,雖然位極人臣,但也常有左右為難的時候。很多時候,為了實施自己的施政綱領,他必須要將勁敵除掉。很明顯,所有能跟張居正作對的人,也必非等閑之輩,想要將這些人除掉,如果沒有點手腕兒是無法辦到的。

張居正是怎麼做的呢?首先,他想盡辦法和馮保套近乎,整日與他稱兄道弟。馮保身為太監,一直以來都受人壓製,見張居正把自己當兄弟,高興得不得了,便把張居正視為知己,凡事都會找張居正商議。

張居正就這樣讓馮保站到了自己這邊,隨後,他又開始策劃下一步。

一次,他派人假扮成太監,在神宗上朝的路上埋伏,裝作要刺殺他,結果被擒。負責審訊刺客的便是馮保,可他審訊了幾次都問不出一個字,於是他隻好向張居正求教。

張居正裝模作樣地說:“此人既然假扮成太監模樣,很明顯,他的主人是想嫁禍於你,你仔細想想,誰跟你有過節呢?”馮保想了想,脫口而出:“高拱!”一直以來,高拱都很瞧不起馮保,處處給他難堪,馮保想這高拱一定是想置自己於死地,於是就繼續審問。

他對刺客說:“我知道是高拱派你來的,隻要你把高拱招出來,我就饒你不死,還會給你個官兒當。”刺客一聽,二話沒說,立馬承認了。神宗聽說後大怒,一氣之下讓高拱告老還鄉了。

高拱一倒,張居正便開始策劃第三步了。他找到刺客,讓其翻供。神宗聽說後,便親自審問。刺客說:“之前的供詞是那個負責審問的太監讓我說的。”說完,便指著站在一旁的馮保說:“就是他!”神宗信以為真,心中生厭,從此把馮保打入了“冷宮”。

張居正這招玩得可真是漂亮,不動聲色之中,勁敵已除。從此,再也沒有人對他的施政綱領指手畫腳了。從這點上來說,張居正可謂是牛到家了。

牛人除了深通陰陽之術外,還深諳剛柔之道。為人處世,亦剛亦柔,分寸得當,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如果用手輕輕抓一把水,水就會乖乖地屈服,但如果用力過大的話,水就會從指縫中流走。在世間之物中,水便是亦剛亦柔的物質。我們為人處世,如果如水一般,就會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裏,掌握了主動權,則一切皆可掌握。

三國時期,諸葛亮去世後,後主劉禪任命蔣琬為丞相,掌管國政;後又任命費禕為尚書令,同理丞相事。唯獨沒有為楊儀升官加爵,楊儀自認戰功赫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受到此等待遇,心裏很不舒服。一次,他和好友費禕喝酒,酒醉微醺之際,大發牢騷。誰知這費禕為人不地道,很快就上報給了後主,後主聽後勃然大怒,想要殺了楊儀以泄心中之怒,後被人勸阻,才改了主意。楊儀嚇得一連幾天,寢食難安。

這個楊儀便是一個不懂剛柔之道之人。諸葛亮在世時,之所以任命他為大將軍,就是因為他看中了楊儀有為將之才,事實上楊儀也沒辜負諸葛亮的期望,他屢次率軍衝鋒,攻城陷地,可謂戰功赫赫。衝鋒殺敵,講究的是剛道,楊儀一點也不缺。但一個過於剛的人,往往缺乏柔性。能夠和周圍的人和諧相處,講究的是柔道。楊儀心中有怨,便不管不顧,逢人便說,可見,他的柔韌度不夠。他還因此差點送了性命。

為人處世,講的就是一個“度”字,太柔無力,太剛易折。需要“柔”的時候,要柔,這樣才能以柔克剛;需要“剛”時,也一定要剛,否則就會陷於被動。

曹操便是一個剛中帶柔、柔中藏剛之人。他為了撈取政治資本,故意迎漢獻帝到許昌,為了網羅天下英豪,他抑製住自己的喜好,而任其所長,從而使得身邊每一個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於他自己而言,便是如虎添翼,於他的國家而言,便是國運日昌。最終,三國之中,笑到最後的是他。無疑,曹操是個牛人,亦柔亦剛中,他牢牢地把握著局勢的發展。於是,他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或陰或陽,或柔或剛,這是所有牛人製勝的法寶,他們不僅清楚自己,還清楚外界,任何一種局麵都在他們心中清晰可見。所以他們有大局觀,知道自己何時進,何時退,隻要一切盡在掌握中,他們就可以一“牛”到底。

二、隨其嗜欲,以見其誌——你是讀人用人的高手嗎

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夫賢、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審定有無,以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誌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誌。

聖人要始終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度量對方的智謀,測量對方的能力,再比較技巧方麵的長處和短處。至於賢良與不肖、智慧與愚蠢、勇敢與怯懦,都是有區別的。所有這些,可以開放,也可以封閉;可以前進,也可以後退;可以輕視,也可以敬重。要靠無為來掌握這些,考察他們的有無與虛實,通過對他們嗜好和欲望的分析來揭示他們的誌向和意願。適當貶抑對方所說的話,當他們開放以後再反複考察,以便探得實情,切實把握對方言行的宗旨所在,讓對方先封閉而後開放,以便抓住有利時機。或者開放,使之顯現;或者封閉,使之隱藏。開放使其顯現,是因為情趣相同;封閉使之隱藏,是因為誠意不一樣;要區分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計謀研究明白、透徹,計謀有與自己不同的,也有與自己相同的,必須有主見,並且區別對待,還要注意跟蹤對方的思想活動。

這個世界上,牛人有很多。自古以來,不論是為官的還是經商的,在這兩個領域裏叱吒風雲、風光無限的人的名號,直到現在還在被人競相傳頌。為官的如張居正、曾國藩、李鴻章等,經商的如陶朱公、伍秉鑒、沈萬三等。這些人的名字各個如雷貫耳,每當提起這些人,人們的心情便隻能用羨慕嫉妒恨來形容。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有過這樣的非分之想:倘若我是他們的後代……其實有這種想法乃人之常情,身為俗世一凡人,沒錢活不了,沒權混不好。大多數人嘴裏念叨著“神馬都是浮雲”,腦袋裏想的卻是如何把錢多賺點,把官兒做大點。

有這麼一個人,他這輩子絕對是沒白活,要說他的壽命也隻有62歲,相比那位活了139歲的薑太公,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不過他在這62年裏所做的事和所取得的成就,卻足夠雷人。生意,他做了,而且還賺大了;官兒,他也當了,而且還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此人名為胡光墉,又名胡雪岩。他是我國近代著名的紅頂商人,他的財富在當時可謂富可敵國。

他曾幫助左宗棠購買軍火,光“銀行”就在全國開了二十多處。如此豪邁的大手筆,豈是現在的富豪們所能比的?

他不是富二代,為什麼能富得流油?他亦不是官二代,為什麼能戴上頂戴花翎?其實,這一切都跟他的為人處世有關。他爹雖然沒錢,但並不代表他不會賺錢,他爹雖然不是官兒,但不代表他不能混個官兒給胡家光宗耀祖。想為官,就要深諳官經,想經商,就要精通商經。官場學問之大,眾所周知,然在商言商,不問政場失得,也不是成功的生意人。

在這兩個方麵,胡雪岩真可謂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鬼穀子說得好:隨其嗜欲,以見其誌。如此深奧的話,放牛娃出身的胡雪岩未必能懂,但這也並不代表他不會用。這句話的通俗版本便是:要做到投其所好,對症下藥。唯有如此,才可以把人圍住,把錢抓住。

且看胡雪岩是如何給自己找靠山,繼而一路青雲的吧。

胡雪岩有一個名叫小翠的紅顏知己,既然被他引為紅顏,此女必然深受胡雪岩寵愛。不過,就像是讓老鼠放棄眼前的奶酪一樣,胡雪岩在非常之時,也不得不把心愛的女人拱手相讓。如此一番忍痛割愛,胡雪岩必是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要拉攏一個叫何桂清的官員。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胡雪岩帶著小翠踏上了蘇州之旅,結果小翠就再也沒能回去。

原來,當時官場之中盛傳浙江巡撫黃宗漢即將他調。雖然無憑無據,但傳得多了,人們也就信以為真了。其中最擔心黃宗漢調動的就是王有齡。因為王有齡此時正在黃宗漢手下任職。這個黃宗漢是個出了名的小人,他見錢眼開,貪得無厭,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胡雪岩牛的地方就在這兒,他看準了黃宗漢貪財這點,便展開了一係列的“金錢攻勢”,他和王有齡合起夥兒來“燒錢”,這哪是視金子如性命的黃宗漢所能抵擋得住的!於是,黃宗漢很快就被拉下水了。

既然拿人錢財,就得替人消災。黃宗漢向王有齡保證,隻要在他的任期內,王有齡的所有虧空,都不會有任何破綻。

而如今黃宗漢即將調任,倘若繼任者是一個素無淵源、陌不相識的官員,可想而知,王有齡的麻煩就大了。這是胡雪岩不想看到的,因為這王有齡正是胡雪岩在浙江官場的靠山,王有齡所捐出的財政虧空,多半都是因為胡雪岩的生意造成的。於是,心明眼亮的胡雪岩決定要先下手為強。他打算找一個熟人來接替黃宗漢當浙江巡撫。想來想去,便想到江蘇省學政何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