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然界的清道夫:埋葬蟲(1 / 2)

埋葬蟲又叫錘甲蟲,由於它們以死亡甚至腐爛的動物屍體為食,可以把它們轉化成在生態係統中更容易進行循環的物質,因此很像是自然界裏的清道夫,起著淨化自然環境的作用。

埋葬蟲是屬於鞘翅目、埋葬蟲科的昆蟲,全世界已知有175種,我國大約有50種。它們的體長一般為1~2厘米,最大的可達3.5厘米。它們的外表大多數呈黑色,也有呈五光六色的,如明亮的橙色、黃色、紅色等,有的在鞘翅上還有花紋。它們的身體扁平而柔軟,適合於在動物的屍體下麵爬行。

埋葬蟲常於夜間在樹叢間飛來飛去。它的嗅覺特別靈敏。尤其對於鳥獸的屍體很感興趣。無論是蛇、蜥蜴、鳥或是各種昆蟲,即使在幾小時前才剛剛死去,它們也能從很遠的地方嗅到屍體的氣味。通常都是雄埋葬蟲首先發現動物屍體,然後立即飛過來,將其占為己有,再等候它的配偶到來。如果有其他雄埋葬蟲過來,就會發生一場激烈的戰鬥,戰敗者被毫不客氣地驅逐。最後,由最強大的一對埋葬蟲共同合作來處理這份戰利品。

它們飛到屍體身旁,先是用觸須探查屍體,再用後腿踢一踢,仿佛想了解一下這隻動物屍體有多重,需要多少時間和力氣才能把它埋起來。接下來,它們開始挖起土來。它們對於鬆土挖洞特別內行,隻見它們在動物的死屍下麵爬來爬去,每次都用頭部從死屍下麵掘出一塊土來,不久這具屍體就越陷越深,被埋葬蟲連推帶拽地埋進了坑裏。這個埋葬動物屍體的土坑一般有6~10厘米深,而大型埋葬蟲挖的坑的深度可達1.5米。

如果它們找到的動物死屍是在硬地或石頭上,就齊心合力把死屍搬運到較鬆軟的土地上。倘若沿途有青草擋著道,埋葬蟲就把草從根部咬斷。

埋葬蟲為一個動物屍體挖掘一個墓穴通常要花費3~10個小時,才能將動物屍體埋好。然後,它們還要從屍體的四麵把土運走,留出自己活動的空間,再從主墓穴挖掘出一條側道和一些小室。

埋葬蟲為什麼要這樣千方百計地埋葬鳥、鼠等動物的屍體呢?原來,這是埋葬蟲繁殖後代的一種方式。雌埋葬蟲在埋下的動物屍體附近產卵,不久,孵化出來的幼蟲就可無憂無慮地吃著它們的父母早給它們準備好的食物,迅速成長起來。

大多數雄性動物很少提供對自己後代的撫育,不過這樣的常規在昆蟲中有很多例外,其中就包括埋葬蟲。在大多數情況下,雄埋葬蟲總是跟雌埋葬蟲一起照料它們的後代。

雄埋葬蟲首先與雌埋葬蟲合作,在一個動物的屍體內鑽來鑽去,用屍肉建造一個個“育兒球”。這個育兒球被它們用分泌物處理過之後就不再散發氣味,這有助於防止被其他以腐肉為食的動物發現和爭奪。然後,雌埋葬蟲就在育兒球附近產下幾十粒卵。

在幼蟲出世前幾小時,埋葬蟲的雙親差不多每隔半小時便急切地爬到旁邊有卵的通道裏去,把一切土塊、石子都清除掉,為自己即將孵化的幼蟲清理道路。

大約5天後,幼蟲就孵化出來了。剛出世的埋葬蟲幼蟲在頭2~3天靠其父母提供的褐色營養液生活。它們聚集在主墓室,不停地轉動頭部要吃的。每隔10~30分鍾,它們的雙親就來到它們麵前,向每隻幼蟲的嘴裏喂幾滴從口裏吐出來的營養液。不久以後,幼蟲就能夠自己吃那個由雙親為它們準備好的美味——育兒球了。

幼蟲的身體發育得很快,出生7小時後體重就能增加1倍,7~12天後幼蟲趴在墓室壁上化蛹。再過2個星期,羽化後的成蟲就破壁而出了。

為什麼雄埋葬蟲不去尋找其他雌埋葬蟲交配,卻選擇了與雌埋葬蟲一起為其後代提供親代撫育呢?原來,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大大提高其後代的存活機會,並且這種好處會超過因失去新的交配機會所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