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昆蟲,也許我們已經很熟悉了。翩翩飛舞的蝴蝶,訪花釀蜜的蜜蜂,吐絲結繭的蠶寶寶,引吭高歌的知了,爭強好鬥的蛐蛐,星光閃爍的螢火蟲,身手矯健、形似飛機的蜻蜓,憨厚可愛的小瓢蟲,舉著一對大刀、怒目圓睜的螳螂,令人討厭的蒼蠅、蚊子、蟑螂等等。
那麼,昆蟲還有哪些呢?吐絲的蜘蛛、蜇人的蠍子是不是昆蟲?馬陸、蜈蚣呢?對這些問題,你不一定能完全答出。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什麼樣的蟲才算是昆蟲,它們又有什麼特點吧!
昆蟲不但是地球上的老住戶(約3.5億年前已在地球上定居),而且是個大家族。如果將世界上的已知動物暫定為150萬種,昆蟲則占據著所有動物種類的80%。人們習慣稱昆蟲為“百萬大軍”,要按這個數推算,我國至少有昆蟲種類15萬~20萬種,約占世界昆蟲種類的15%~20%。
20世紀80年代,有的昆蟲學家對巴西馬瑙斯熱帶雨林中的樹冠昆蟲進行調查研究後認為,世界昆蟲種類數量應為300萬種之多,如果按此比例遞增,我國昆蟲種類應為45萬~60萬種,至少也不會低於25萬~30萬種。當然這些數字隻是根據世界館藏標本數量、曆年新種遞增統計以及按不同區域、不同生態環境、不同季節時間調查結果歸納總結後得出的。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交通工具的發達、暢通,調查工作的廣泛深入,采集手段的改進以及統計、信息的準確性不斷提高,相信昆蟲種類的較為準確數字在不久的將來會展現於世人麵前。
昆蟲家族以數量、類群、特征按昆蟲分類標準,以目為單元簡述如下。
無翅亞綱
本亞綱特點:體小、無翅、無變態。
(1)原尾目:已知62種。無眼、無觸角、口器陷入頭部,適用於鑽刺取食,腹部12節。生活於濕地中的腐殖質及石塊枯葉下,如原尾蟲。1956年北京農業大學楊集昆先生在我國首次采到該昆蟲。
(2)彈尾目:已知2000餘種,口器咀嚼式,內陷,缺複眼,腹部6節,第一、三、四節上有附肢,可彈跳。凡土壤、積水麵、腐殖質間、草叢、樹皮下均可見其蹤跡,該目昆蟲分布極廣泛,常見的如跳蟲。
(3)雙尾目:現已知200種以上。口器咀嚼式,陷入頭內,缺複眼,觸角長;腹部11節,有腹足痕跡及尾須2根。生活在腐殖質多的土中,如雙尾蟲。
(4)纓尾目:已知約500種。體長被鱗,口器外露,腹部11節,有腹足遺跡及尾須3根。生活於室內衣物及書籍中,也有的生活於石壁、朽木及腐殖質堆內,還有的寄居於蟻巢中。常見種有衣魚、石硒等。
有翅亞綱
本亞綱特點:體大,有翅(或退化)、有變態。
(5)蜉蝣目:已知約1270種。口器退化(成蟲),觸角短刺形,前翅膜質,脈紋網狀,後翅小或消失。幼蟲生活於水中,成蟲命短,如蜉蝣。成語中的“朝生暮死”即指此蟲短暫的一生。
(6)蜻蜓目:已知約4500種。頭大而靈活,口器咀嚼式,觸角剛毛狀(鬃狀);胸部發達、傾斜,腹部長而狹;脈紋網狀,小室多。為捕食性;幼蟲水生,如蜻蜓。
(7)磧翅目:已知600~700種。頭寬大,口器退化,觸角長絲狀;前翅膜質喜平疊於腹背,後翅臀角發達。幼期生活於水中,肉、植兼食,如石蠅。
(8)足絲蟻目:已知約135種。頭扁,活動自如,咀嚼式口器,複眼發達,缺單眼;胸部發達,前足第一跗節膨大,有絲腺體。生活於熱帶某些植物的皮下,營網狀巢,如絲足蟻。
(9)蛩蠊目:不超過10種。體細長,咀嚼式口器,觸角絲狀,複眼小,缺單眼,尾須長,雄蟲有腹刺。生活於高山,如蛩蠊。我國於1986年在吉林省長白山天池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書永采到且首次記錄。
(10)竹節蟲目:已知約2000種。體細長或扁寬,似竹枝或闊葉片;頭小,咀嚼式口器,觸角絲狀,複眼小,翅或存或缺。有假死性,常作為擬態類昆蟲代表種,如竹節蟲。
(11)蜚蠊目:約2250餘種。體扁,頭小而斜,咀嚼式口器,觸角長絲狀,眼發達;前胸寬大如盾,前、後翅發達,也有缺翅種類。以腐殖質為食,多食性,生活於村舍、荒野及淺山間,如蜚蠊。
(12)螳螂目:已知約1550餘種。頭三角形,極度靈活,口器咀嚼式,肉食性,觸角絲狀;前胸長,前足為捕捉足,中、後足細長善爬行。卵呈塊狀,稱螵蛸,為中藥材。常見種有螳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