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以前和朋友討論通貨膨脹的時候,朋友那愚昧的價值觀,然後筆者一衝動就寫了這個,嗯,讀者們看過就算了,別往心裏去。.
話說,有一次看見電視上有個專家說今後天朝不會在‘通貨膨脹(鑄幣稅,或者變種人頭稅)’了,筆者當時就笑噴了,你.妹的!雖說筆者是二流大專畢業,但好歹也是學商務的,基礎常識還是有的呀!
我們先不說通膨,筆者來講講貨幣,貨幣是什麼?貨幣就是廢紙呀!
拿美國舉例,假設居民甲生產了商品A,而美聯儲發行了美元,那麼美聯儲用美元收購了商品A,那麼居民甲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美元,然後居民甲可以用他手裏的美元去購買居民乙生產的商品B,美元就轉到了居民乙手裏,居民乙又可以用他手裏的美元去購買其他居民生產的東西,你看,貨幣就這樣流通了不是嗎?美元這廢紙就擁有價值了不是嗎?
但是呀,當我們把這個過程無限放大,然後就會發現,美聯儲用貨幣從居民們手中換取了大量的商品,那麼,在居民們交換他們所需商品的過程中,就會覺得手中的貨幣越來越多,但是商品卻越來越少,於是貨幣的價值下降了,而商品的價值上升了,通貨膨脹就這樣來了,這是為什麼呢?
讓我們跳出這個圈子,從外麵去觀察它,就會發現:
一、居民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會有一部分流入貨幣的發行者手中,從而離開‘交易的圈子(市場)’。
二、居民們用商品向貨幣的發行者交換貨幣,會大量流入貨幣,從而使交易的圈子裏貨幣變多。
從宏觀角度來看,當圈子裏商品變少了,而貨幣卻變多了,那麼圈子要調節平衡,就要使商品的總數等於貨幣的總數,你就需要用更多的貨幣去購買更少的商品,圈子才能運行得下去,那麼當然就通貨膨脹啦(百度的解釋是通貨緊縮,真奇怪呀?)。
所以呀,隻要貨幣的總量在增加,也就是政府(或非政府,比如美聯儲)還在印刷貨幣,通貨膨脹就不可避免。
.
筆者說貨幣等於廢紙,那是因為貨幣是可以隨意印刷的(別說什麼黃金本位價,大家自己心裏清楚的),是依靠信用來維持的(如美聯儲扯美利堅的大旗),而商品卻是生產力的直接產物。
這個社會上,最根本的其實就是生產力,也就是人力(或稱為勞動力),而人類社會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人力的產物(包括科技在內,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人力的表現形式)。
市場經濟中有這麼兩句話是:‘如果把生產成本細分的話,就會發現所有的成本其實都是勞動力成本’、‘就連生產過程中所需要使用的工具(生產資料),都隻是勞動力成本的產物’。
人不去挖煤(包括石油等),煤就在地下沒有任何價值,隻有人去把煤挖出來,煤才會加入社會之中,才會有價值。
鐵礦(包括金銀銅等其他金屬礦)也是一樣,隻有人把它們開采出來,鐵礦才有價值,要不然鐵礦與石頭沒有任何區別。
然後從礦中提煉金屬也一樣,隻有人去提煉它,它才會變成金屬,人不去提煉它,它就沒用任何價值(所以資源的成本本質上就是人工的成本)。
而把金屬製作成工具(電腦等電子產品、汽車等機械產品),也是需要人來進行,人不去製作,它就是金屬,金屬也隻是金屬,同樣沒有任何價值,但隻有人去加工製作了,沒有價值的金屬就可以變成工具,就擁有了價值,所以它們的價值是人賦予的。
那麼,人使用工具(刀、錘),就可以更方便的進行各種活動,工具才擁有價值,當人們不需要工具的時候,工具就沒有了價值(聯合收割機代替掉了刀、衝壓機床代替掉了錘)。
食物(米、牲畜)也是一樣,人從自然界采集食物,食物才加入社會活動當中,才擁有價值,而加工食物(飯、肉)也隻是人賦予食物更大的價值罷了。
讓我們回頭說到貨幣,既然商品的價值是人賦予的,貨幣的價值同樣是人賦予的,人們認為貨幣擁有價值,那麼貨幣才擁有價值,人們認為貨幣沒有價值,那貨幣也就是一堆廢紙罷了(假設一個倒閉的政府發行的貨幣)。
.
而所謂金融專家,在筆者眼裏,也就是一群在玩弄人們價值觀的家夥罷了,股市就是這麼一個人玩人的地方(把價值觀的扭曲無限放大),當然同樣的地方也還有很多,比如銀行等。
.
(筆者語:感覺更像是隨筆呢,想到哪碼到哪,嗯,寫來玩的,還是不要抱太高要求的好,見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