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蒙台梭利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世界已進入到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發展已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競爭,以及各國人民爭取自由和民主的運動日益激烈,壟斷資產階級已清醒地意識到教育是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加速工業化進程、增強經濟實力、維護統治秩序的主要因素和手段,提出改革學校教育製度、加快教育發展步伐、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效率的要求。十分明顯,原來占統治地位的傳統教育理論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於是,在歐美各國興起了各種新的教育思潮,其中範圍廣而影響大的是歐洲的新教育運動和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兩者互相呼應、互相促進,把教育研究和學校改革引向深入發展;當時一大批教育家、哲學家、心理學家、自然科學家、人類學家、社會改革家、政治學和醫生以及廣大教師都投身於教育革新運動。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女醫學博士、歐洲新教育運動聲譽卓著的教育家。蒙台梭利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並從事了半個多世紀的教育實驗研究。她善於學習、總結和批判地汲取先輩及當代教育家的研究成果,勇於實踐、創造和革新,在實踐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對幼兒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法在各國廣泛流行的同時,也引起了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的一些學者的討論或爭議,甚至受到當時美國的幾位著名學者的抨擊。蒙台梭利在她的多次講演和一些著作中作出解釋與回答,特別是在1912年發表的《高級蒙台梭利方法》第一卷《教育中的自發活動》中對幾個主要問題進一步作了係統闡述,並用大量的事例和較多的篇幅論證了她的理論和方法的正確性。她在一次講演中指出:“真正宣傳我的教學法的人不是我,而是兒童,雖然我是在講演和著書。是兒童使人們真正信仰我的教學法;在支持和讚成我的教學法方麵,兒童才是最不可能引起人們爭論的對象。”
蒙台梭利一生從事兒童教育研究工作,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她堅信自己教育主張的正確性,並堅持不懈地到各國宣傳、實踐、驗證、補充、完善自己的理論和方法,使她成為新教育思想影響深遠的著名教育家。1952年5月6日,蒙台梭利逝世,安葬於海牙附近的天主教公墓。
蒙台梭利留下了豐富的教育著作。就其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類:(一)關於從誕生到3歲兒童教育的有:《童年的秘密》、《兒童的發現》和《有吸收力的心理》;(二)關於3歲至7歲兒童教育的有:《蒙台梭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冊》、《家庭中的兒童》;(三)關於7歲至13歲兒童及青春期教育的有:《高級蒙台梭利方法》兩卷,包括《教育中的自發活動》與《蒙台梭利初等教具》、《青春期及其後的教育》;(四)其他方麵:《教育人類學》、《新世界的教育》、《教育的重建》、《開發人類的潛能》、《和平教育》等。
蒙台梭利把兒童看作是發展著的個體,兒童的發展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由於兒童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和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產生一種自發性活動,從而不斷地與環境交互作用而獲得經驗,積累經驗,促進兒童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所以,兒童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不斷前進的過程,前一個階段的充分發展是後一階段的基礎,後一階段的發展是以前各個階段充分發展的積累和延續。這種發展隨著兒童生命歲月的增長,從無意識逐步進行到有意識,從自發活動進到自由選擇性活動;但是,兒童(包括成人)的無意識(或下意識)的自發活動在發展進程中都始終存在著,隻是生命的本能衝動在逐步減小,而心理的內在需要在逐步增加。蒙台梭利特別在《高級蒙台梭利方法》第一卷《教育中的自發活動》(已譯為中文輯入本譯作)中詳細地闡述了“自發活動”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蒙台梭利強調兒童早期的環境經驗對於以後階段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對兒童智力發展的重要意義。“特別重視豐富兒童的早期經驗,重視兒童早期教育”,是她在羅馬聖羅倫佐“兒童之家”試圖解決貧民兒童受“文化剝奪”問題的教育改革實驗研究中得到的重要結論。這一論斷的正確性已為當代心理學所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