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學著探索、闖蕩的孩子才會堅強(1 / 2)

隨著“獨生子女”現象越來越普遍,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愛有增無減。然而,愛孩子就是讓他吃最好的、玩最好的、上最好的學校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把孩子當成了花朵。而德國父母不僅把孩子當成花朵,更當作大樹——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陽光、雨露,更需要經過風雨的曆練。

在我還沒有孩子之前,由於受到傳統家庭教育觀念與方式的影響,總覺得讓孩子吃好的、玩好的就是“愛孩子”“看重孩子”“珍視孩子”的表現。但另一方麵,因為我曾經擔任外國孩子的老師,覺得華人父母這種教育方式與理念又有些缺點。

到底有什麼缺點呢?我始終沒有找到答案。

到了德國之後,我才漸漸了解:華人家長並不懂得珍視孩子。也許我這樣說,會讓很多人感到不解,甚至引起強烈的反感與抨擊。我們既然能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怎能說是不珍視孩子呢?麵對這類反駁,我不願說太多,隻想告訴他們:溺愛並不等於愛。但是即便我反複提醒,他們也不見得明白,我就幹脆閉上嘴,不再說話,以免傷了和氣。

那麼,到底怎麼做才算是珍視自己的孩子呢?陪著留學的丈夫在德國待了一年之後,我們有了自己的女兒欣欣,我才真正找到了其中的答案。

溺愛不是愛,要讓孩子健康成長

按照德國當地的習俗,生了孩子之後要第一時間通知親朋好友,並且邀請他們來家裏做客。於是,在欣欣出生的當天晚上,老公就拿著手機一個接著一個打電話。

欣欣出生之後的第三天,老公的同學、朋友,甚至他的導師也帶著太太來家中做客。看著他們帶來的禮物,我突然發現:每個禮物的包裝盒上麵,都有兩種圖案——參天的大樹和美麗的小花。就像中國人結婚時貼的“囍”字一樣,雖然形狀各異,卻非常喜慶。

“這是不是有什麼寓意呢?”我隨即向老公的導師魯爾克恩先生提出心裏的疑問。

聽到這個問題,魯爾克恩夫婦相視一笑,非常和藹地對我說:“在德國,我們都把孩子看成是大樹和小花的結合體。孩子既是大樹,也是花朵。”

看到我一臉疑惑,魯爾克恩先生繼續說明:

“大樹代表著堅強的性格,也有不斷發展、超越自己的意思;而花朵則代表著個性的、美麗、純潔,某些時候也代表著甜蜜和溫馨。”

“哦,原來是這樣啊!”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你是不是覺得我們的想法很矛盾啊?”魯爾克恩的太太笑容滿麵地問我。很顯然,她也從我臉上看到了疑惑。

“沒有。謝謝你,魯爾克恩先生,你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連忙否認。

“珍視孩子並不是要溺愛孩子,而是要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

“溺愛孩子?不,不,不,那千萬不行,那樣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我可不想可愛的小欣欣毀在你們手上,哈哈哈!”德國人的爽朗和直接在這段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說實話,剛來德國時,我很不習慣這種“爽朗和直接”,因為東方人講究的是“含蓄”“點到為止”。現在我才明白,他們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是真的為了孩子好,而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