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眉目之情(六)(1 / 2)

“道家兵法?道家也有兵法嗎?世人所認可的兵家四聖乃孫吳臏繚,即:孫武、吳起、孫臏和尉繚四人。兵家四聖皆有著作傳世。主要是《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尉繚子》等。我還從未聽說過道家兵法,而且老子不是說:‘兵者不詳之器,故有道者不處’嗎?”

“太傅大人就是如此待客的嗎?”儒生淡淡一笑說。

馮熙指著一旁的凳子,說:“先生請坐。”

儒生坐下之後,侃侃談道:“自古道家,無不識兵者。所謂有文事必有武備。《孫子兵法》本來就是以道家思想為理論的兵書。《孫子兵法?勢篇》所言‘終而複始,日月是也。死而複生,四時是也。’又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這些都源於老子的‘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孫子兵法》多講兵道,如果不懂道,而隻觀兵,是很難運用自如的。”

一聽此言,馮熙心中謎團頓時解開,忙對下人說:“給先生上茶!”然後又對儒生拱手說道:“先生之言令我茅塞頓開,敢問先生,何為道?何為術?二者有何區別?”

“道,乃原理。術,乃技巧。隻求術,而不懂道者,縱然技藝超群,亦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能穩固。如若悟道,便能融會貫通,無往而不勝。”儒生淺淺喝了一口茶,緩緩說道。

“怎樣才能悟道呢?”馮熙繼續問。

儒生沒有回答,隻是淡淡地說:“我給太傅一樣東西。太傅看完此物,便不會再有此類疑問。”說著,儒生捧上一隻木匣。

馮熙打開匣蓋,看到一本鬼穀子的《捭闔大道》。他不解地望著布衣儒生。

儒生說:“鬼穀子本名王詡,其師關尹子乃是曾經攔住老子,求其寫下道德五千言的尹喜。鬼穀子的弟子名震宇內,其中法家弟子衛鞅以一人之力,使秦國由弱變強,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縱橫家弟子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弟子張儀又憑其謀略與遊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蹦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兵家弟子龐涓乃是戰國名將,使大魏武卒威震天下,六國皆不敢犯。而他另一個弟子孫臏兩敗龐涓,寫就《孫臏兵法》流傳於世,被稱為兵聖。世人皆知:衛鞅、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卻對他們的師父鬼穀子知之甚少。這本《捭闔大道》便是鬼穀子的心血之作。”最後他著重加了一句:“此乃世間獨本。”

“如此寶物,馮熙受之有愧啊!”馮熙手捧木匣說道。

“寶劍配英雄,寶書贈名士。晚生有一事相求,還請太傅成全。”儒生站起身來,躬身說道。

“先生請講。”馮熙將木匣…放在一旁問。

“晚生想參見太皇太後。”儒生平靜地說。

“什麼時候見?”馮熙一聽此言,鬆了口氣,問道。

“越快越好!”儒生麵帶急切之色。

當天下午,一輛馬車從太傅府駛出,直奔紫宮而去。

馮太後此時正坐在太和殿裏為小皇帝拓跋宏講解《大學》。一會兒,內侍苻承祖輕輕走到馮太後身邊,低聲說道:“太傅馮熙求見。”

馮太後點了點頭,對拓跋宏說:“宏兒學了一個多時辰了,也應該休息休息了。讓抱嶷陪你出去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