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道教的抗日愛國故事之一
節衣縮食毀家紓難
武當道教節衣縮食,毀家紓難,支援抗戰的事例有很多。這裏有兩份關於武當山重要道觀周府庵的曆史資料,從兩份資料的對比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實情。
資料一是《續修大嶽太和山誌》,其中記載:民國十一年(1922),武當山紫霄宮各山代表總道總徐本善組織統計的《太和山全山道士數目及現領田產一覽表》。表中顯示,周府庵有道納鄭信學等31名,道徒19名,共計50名。田產原有三千零二十畝,新添馬家嘴崗子、小河口西溝四處二百二十畝,共計三千二百四十畝。
資料二是民國三十二年(1943)十二月二十日,均縣草店鎮公所鎮糧字第三一八號公文。文中稱“事由:玆據轉周府庵道衲程法銀生活無著,懇祈轉飭稅務局撥給食糧以維生活由。一、據本鎮周府庵道衲程法銀十二月十八日呈稱:竊衲等今春蒙準撥給察院口田地一份,將就耕種度日。後經委員袁錫民、李華亭將秋課提歸稅務局,所撥之課須待來年方能收益。目下衲等生活殊成問題,查於本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報請轉報縣府準酌撥口糧,以濟老弱,迄今未蒙批示。衲等二十七名行將餓斃,情近無奈,隻得具文再請鑒核,恩準轉報速撥口糧,以資救濟等情。二、據此,查該衲所稱確係實情,前以鎮糧字第九三號呈文轉報鈞府在案,玆據前情,理合具文再請。三、口口縣府轉飭稅務局撥給口糧,以維該衲等二十七人之生活,實為德口。謹呈縣長:戴。草店鎮鎮長:張博齋(印)”均縣縣長戴肇瓊等人批示:“擬準照原案九名撥給。(印)”
周府庵是武當山下的一處較大的道觀,1922年還有3240畝土地,50名道士。抗日戰爭時期,隨著第五戰區幹訓團和中央軍校第八分校等單位的進入,周府庵的道士流亡了百分之四十六,土地、房產等被占用殆盡。到1943年秋天,程法銀等27名道士已經到了生活無著,“行將餓斃,情近無奈”的地步。就連草店鎮鎮長張博齋也請求縣政府“速撥口糧,以資救濟”。均縣縣長戴肇瓊等人可能手中的糧食也不多,他們沒有向全部27名道士撥付,隻是按照慣例,批準給九名老弱道士發放口糧。27名道士隻有9人獲得了政府救濟性糧食撥付,不及正常需求的三分之一,道士的生活連半飽都談不上。
縣政府和鎮公所統計的缺糧道士人數未必準確。1947年9月17日均縣道教會會長馮教信,在書麵回複均縣縣政府關於“關帝廟道姑李雲卿請發口糧”一事時說:該衲所稱三十二年(1943)已至武當山七真洞修道是實。當時該衲隻顧入山修道,不知有道教會報名登記手續。現在關帝廟因無養廉,以致懸無住持看守廟宇香煙。始由地方代表會同本會令其衲等遷居該廟,以維廟宇香煙,而保名勝古跡之區。是以今春報名登記。該衲自接住廟之後,至於生活,毫無顆粒。逐日以食野菜及依門募化為生。如此生活,實屬艱困,亟待需糧,以維生命。9月20日縣長徐(沛之)在呈文中批複:“擬撥複點照。”從這份公文中可以看出,抗戰正酣的1943年,武當山七真洞道姑李雲卿就沒有口糧。抗戰結束兩年後,已經是關帝廟住持的李雲卿仍然沒有口糧,每天靠吃野菜,以及依門募化為生。
做了六十多年道士,從來沒有離開過武當山,解放後擔任過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丹江口市政協副主席的王教化道長回憶說:抗戰前,道觀每年秋季給在廟道士4塊錢,春季給2塊錢,用來添置道衣道袍。抗戰後,道業衰敗,國難當頭,道眾們的生活甚是艱苦。添置道衣道袍的錢逐漸減少,後來,根本就沒有了,衣服破了就自己縫補。
武當道士的生活困境,當地群眾和地方政府知道,就連戎馬倥傯的軍隊高級將領也是知道的。1939年春,第五戰區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在武當山視察時,曾到遇真宮看望幹訓團第三大隊。麵對遇真宮道士的困難生活,他對當家道士陳宗傑說:“國家興旺了,廟裏的香火自然就好了。”1944年,國民革命軍參謀總長白崇禧在視察第五戰區時登臨武當山。他在太子坡複真觀休息時,見道眾荷鋤肩筐,墾植於山間。便詢問道人為何不守祀廟觀,而墾荒務農。得知武當道觀土地、房產多被地方政府收歸公有,道眾生活全靠墾荒種田,全年收成尚不足以維持半年之口糧。於是,白崇禧立即召見均縣草店鎮長王幼之和武當鄉鄉長張濤,令他們從地方公糧中給道人每人每年補助六鬥糧食,以資糊口。此舉解除了武當道士的饑荒,抗戰勝利後,劫後餘生的道士對白崇禧多懷感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