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七月,《歲月如溪——青少年時期的朱開軒》和大家見麵,這是我們獻給第27個教師節的禮物,也是在新學年開學之際,送給全區中小學生的一份精神食糧。

這冊麵向中小學生的校本讀物,是在金山區教育局的領導下編寫的。蔣誌明局長、鄭瑛副局長親切關懷,悉心指導,創造條件;山陽鎮張權權書記、陳忠副鎮長熱情支持,區教育局相關科室給予幫助,保證了本書如期完稿付印。

編寫這冊校本讀物,蔣誌明局長醞釀已久,並於今年初組織力量付諸實施。2011年2月,由原金山區教育局黨委書記薛毓良、林乃華,山陽小學校長王念東,退休教師潘啟雄、王永衝、張玉林、張正餘組成的編委會開始工作,確定了本書的編寫原則和要求,此後,審讀初稿,討論修改,直至完稿。王念東校長負責協調編委會工作,王永衝老師承擔了具體事務,並召開座談會,采訪相關人員,收集整理資料,做了大量工作,這是本書順利完成編寫的重要基礎。本書由張玉林老師執筆撰寫。

本書原文照錄朱開軒同誌的相關文章,我們特向朱老表示崇高的敬意!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尹後慶先生題寫書名,我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編寫《歲月如溪——青少年時期的朱開軒》一書,收集資料費時較多,王念東、王永衝老師千方百計,聯係或走訪朱開軒同誌就讀過的母校有關領導、教師和當年同學,以及他的親朋好友,約請麵訪或求取資料。年過九旬的山陽小學老校長陸任先生,熱情回憶朱開軒同誌在小學時的學習情況;當年小學同學胡嘉元、夏伯明、潘啟雄、陸地培、張厚濃、葛正芳諸先生,以高齡之身參加座談,表嫂徐明安、表侄女朱葉時女士同時與會,一起回憶朱開軒同誌青少年時期的學習生活。母校中國中學、鬆江一中(原鬆江縣立中學)、上海中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北京航空學院),為我們提供了朱開軒同誌就讀時的寶貴資料。他在中學、大學時的部分同學,都已八旬上下,還給我們發送電子郵件,或寄來資料,提供他們當年和朱開軒同窗時的學習生活情況。他們是:原包頭鋼鐵設計院總設計師胡嘉龍先生,原洛陽石化公司設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範士表先生,原南京化學工業公司高級工程師黃世英先生,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退休教師楊伯震先生,安徽省黃山學院教授徐亞君先生,江蘇省鎮江船舶學院教授王充德先生,中科院原子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文埮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刁正邦副校長和申功勳教授,江蘇南京市的周通泉先生,江蘇連雲港市錢欣炎先生,上海鬆江區的徐彬伯和周逸清先生等,原山陽小學校長謝方娛、王永衝、吳美觀先生,朱開軒同誌的胞妹朱銘瑋女士和妹夫呂浩生先生,表侄女朱葉時女士,上海石化計金娥女士,分別接受本書編委會的采訪,口述提供翔實資料。在此,我們向上述學校領導相關同誌和當年老師、同學以及接受采訪、提供資料的諸位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中國中學吳仁之先生應我們的請求提供了《我愛你,中國》、一期《上海灘》雜誌和《朱開軒同誌學籍登記表》。我們在編寫時參考了吳仁之先生發表在《上海灘》上的《她的名字叫“中國”》一文(2003年第10期),引用了其中的部分文字,還參閱引用了《我愛你,中國》一書中的部分資料。我們參考引用了鬆江一中網站刊載的部分校友撰寫的有關文字。上海中學向本書編委會提供了由錢重耀、許佛曾先生主編的《情係上中,感恩師長》一書和朱開軒同誌的學籍管理資料。本書參考了《情係上中,感恩師長》一書中的部分文章,引用了其中的有關文字;還參考了唐盛昌校長主編的《史品上中:菁英教育的縮影》一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版),引用了該書中的部分資料。在此,我們向中國中學、吳任之先生和相關作者,鬆江縣立中學相關同學,上海中學和唐盛昌先生,錢重耀、許佛曾先生以及相關人員,一並表示誠摯的感謝!

本書資料收集由王念東、王永衝老師負責,共收集整理六萬餘字;在編寫中還使用了王永衝老師編輯的《山陽拾遺》一書部分資料,在此表示感謝!

我們深深感到,《歲月如溪——青少年時期的朱開軒》完稿付印,是金山區教育局領導具體關心、指導的結果,是朱開軒同誌的母校、同學、親友熱情支持的結晶,也是編委會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成果,特別是張玉林老師傾注心血,撰寫完稿。本書是一冊勵誌讀物,編寫者責無旁貸;而對中小學生起到勵誌作用,我們深感欣慰。

編委會

2011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