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必須保持學生的高度興趣和強烈而持續的注意力。因此,教育所有的要求隻有一項:通過孩子的內在力量來達到自我的學習。
——瑪麗亞·蒙台梭利
這本手冊提供了在“兒童之家”曆經實踐檢驗、已具有顯著效果的教學用具及教育方法的詳細信息,也介紹了如何對孩子進行“自發性教育”的方法。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自由地學習,這才是早期教育真正的目的與出發點。
——南希·麥考米克·拉姆布茨(美國蒙台梭利協會創始人)
這本書完全麵向操作層麵,是為沒有耐心讀完蒙氏教育法等理論書籍,但又相信並想實踐的家長而寫的。蒙氏就是通過一係列的教具,結合觀察、不幹涉、引導等教育思想,來實現對孩子發展的教育。
——PUMA(豆瓣讀者)
這本書操作性極強,書中對蒙氏教具怎樣使用、力求達到什麼目的都進行了詳細說明,雖有理論高度,但又不像作者的其他幾本書那樣難以理解,是非教育工作者了解蒙氏教育的首選入門書。
——嘜咚咚(當當網讀者)
瑪麗亞·蒙台梭利,20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創立的蒙台梭利教育體係近百年來一直對幼兒教育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學校遍及世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
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出生於意大利的基亞拉瓦萊,1894年她作為意大利曆史上第一位學醫的女性和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畢業於羅馬大學,1899年她開始進行一項關於智力缺陷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她堅持在第一線工作,並取得了驚人的成果——在她監護指導下的智障兒童通過了全國正常兒童讀寫考試。蒙台梭利得出結論,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成功地應用於年幼的正常兒童身上。1907年她在羅馬創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在這裏,她運用自己獨特的方法進行教學。幾年後,這些普通的貧寒兒童的心智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一個個變得獨立、自信、自律而有教養。她在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形成的嶄新的、具有巨大魅力的教學方法,轟動了整個歐洲。
關於這些兒童神奇轉變的報道,在世界各地迅速傳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兒童之家”成立了。這種帶來革命性改變的蒙氏教育法,贏得了世界各國同行們的尊敬和崇高評價。英國教育家稱她為“20世紀贏得世界公認的、推進社會科學和人類進步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美國教育家讚譽道:“當代討論學前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論及蒙台梭利體係,便不能算完整。”德國教育家更是盛讚:“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這般舉世矚目的並不多見。這是唯一超越國家、種族、宗教差異,並在全球普及和推廣的教育理念和係統教育方法。”
迄今為止,蒙台梭利的著作已被譯成37種文字出版,在世界各地都成立了蒙台梭利協會或設立了蒙台梭利培訓機構。在日益重視早期教育的中國,以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為基礎創立的培訓機構和幼兒園,也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青睞和認可。
為了讓國內讀者全麵了解蒙台梭利的思想,我們策劃出版了這套“蒙台梭利早教經典注譯本”係列,力求做到原汁原味,真實而準確地傳遞原著精髓。希望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通過對蒙台梭利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學習,真正發現孩子、了解孩子,在生活中扮演好觀察者的角色,尊重孩子的內在需求,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而自由的環境,讓孩子適時、適性地自發成長。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的第一本兒童教育專著,1912年在美國出版,旋即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這本書正是她對自己所創立的“兒童之家”的經驗總結,是對她所進行的教育實踐背後的理論原則的揭示。書中向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介紹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指導原則,配合書中所提供的方法,孩子可以在自由的環境中自發地主動學習、獨立思考、自由成長。
《蒙台梭利兒童教育手冊》,一部係統闡述蒙台梭利方法和“兒童之家”教具使用的操作手冊。蒙台梭利在美國傳授教育方法期間,應無數對她的教育方法感興趣的家長和老師的要求,寫下了這本操作性手冊。讓老師和家長更易理解蒙氏教育方法的精髓,並指導兒童自由、健康地成長。這本手冊提供了“兒童之家”運用得十分有效的教學用具,以及相應的教育原理與方法,堪稱家長和教育者的必備手冊。
《童年的秘密》,童年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兒童是“成人之父”,隻有發現和解放兒童,我們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本書揭開了兒童成長的奧秘,提出了一係列極富革命性的理念。書中詳細闡述了兒童有吸收力的心智及其功能、身心發展的敏感期、重複操作的重要性、導向內在約束的自由、工作中的專注和快樂、社會性發展等,是一本了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秘密的最生動的著作。
《發現孩子》,在這本書中,蒙台梭利揭示了培養孩子的新觀點和新方法,描述了孩子的特性。蒙台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需要去觀察並對外界作出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為此,蒙台梭利一直致力於打破已有的傳統教育,尋求發現孩子和了解孩子的新方法,以讓家長和教育者認識到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和自由的發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的孩子進行教育,我們的目的也不應是為他們上學作準備,而是為了他們的生活。”
《有吸收力的心靈》,蒙台梭利的封筆之作,集其理論思想和方法之大成,是蒙台梭利最知名,也是最能體現她革新思想的一部作品。這本書代表了她晚年的部分教育思想,極為稱奇的是蒙台梭利的想法遠遠超越了她的同行們在教育以及心理學領域的認知。如,兒童有一顆“有吸收力的心靈”,他們有極強的自學能力;嬰兒的語言並非來自於母親,而是向周圍環境學習的結果;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大學,而是出生後的最初三年,且學到的知識最多、最密集,等等。正如英國蒙台梭利學會會長克勞德·A.克萊蒙特所說:“如果我稱本書是有史以來最為重要的著作(《聖經》除外),也許有些言過其實。然而,對人類的未來福祉而言,我確實無法找出還有哪本書比這本書更有價值。”
如果說,前言是一本書的畫龍點睛之筆,那麼我願選擇舍棄華麗的辭藻,而用幾位人物形象來描繪這本即將走進千家萬戶的手冊,在這些家庭中都養育著一個個正處於成長發育階段的孩子。因此,這裏我想提幾個頗具說服力的典型,其中兩位就是海倫·凱勒和安妮·蘇利文夫人。對於我本人而言,她們是最好的典範;對於世界來說,她們是教育奇跡中活生生的證明。
事實上,海倫·凱勒在人類的普遍現象中是一個令人驚歎的實例,她證明了:人們可以通過感知教育來解放被禁錮的心靈。這一主張也為本書的教育方法奠定了基礎,這本書將會對此做進一步的論述。
如果海倫·凱勒僅僅憑借這種感知教育,就成為了一位卓越的、富有非凡修養的女作家,那麼有誰能比她更好地證明這種基於感官的教學方法的強大潛力呢?如果海倫·凱勒僅僅依靠自己非同一般的天賦就獲得了崇高的世界觀,那麼有誰能比她更好地證明,在人類的內心最深處,還藏著時刻有待開發的精神力量呢?
海倫,請讓你的心緊緊地擁抱孩子們吧!因為他們最理解你。他們是你的小弟弟妹妹。當他們悄悄地用帶子蒙住眼睛,用他們的小手觸摸這個世界時,就會在意識中升華出一種與你感同身受的體驗,他們會帶著從未體驗過的愉悅感,歡呼道:“我終於用雙手看到了一切。”隻有他們能夠完全體會你曾經曆過的神秘而富有戲劇性的體驗。當孩子們安靜地處於黑暗之中,他們的精神在不斷蔓延,思維能力在成倍擴展,他們還沒有開始學習就會讀會寫了——這就是直覺的功效。孩子們,也隻有這些孩子,能夠理解你在這種頗具啟發性的學習中所獲得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