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寶貝心思知多少——愛他要先了解他(1)(3 / 3)

當然,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自私心理,但假如孩子的自私心理無限擴大,除了會影響孩子形成積極、健康的個性外,還會導致一係列不良習慣的產生,如說謊、排外、嫉妒等。所以,自私心理雖然不用消除,但一定要遏製。

第三,叛逆心理。叛逆是會出現在每個孩子心理和行為上的一種特征。叛逆是個人意識顯現的必然結果,是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開始主動承擔責任、逐漸建立自己個性的過程。因此,孩子的叛逆表現在父母眼中應該得到理解。但父母也應該認識到,叛逆並不是值得鼓勵的,過度叛逆,對孩子形成正確的心理認知有很大阻礙。

叛逆除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產物”,也與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家庭氛圍不融洽、父母教育不合理,也會導致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叛逆。比如,父母覺得孩子不順從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而采用強製式、命令式的口吻對孩子發出指令;或者用無休止的嘮叨、對孩子的不斷否定,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期望。這些都會導致孩子產生抵觸心理,進而產生叛逆心理。

某對父母趁著午休時間,對孩子喋喋不休地講了一堆“你要好好學習”之類的大道理,孩子幾次想表達自己的想法,都被他們生氣地“堵”了回去:“告訴你,我們說的話你必須聽,不要找借口!任何借口都不能成為你學習不努力的理由!”孩子隻好把話咽了回去。父母又苦口婆心地說了一大堆,孩子都沒作聲。兩人覺得孩子這次總算聽進去了。於是媽媽給孩子裝了一瓶水,讓他帶著上學去了。誰知孩子不動聲色地走出家門,剛到樓下,就用盡全身的力氣將玻璃瓶子砸在牆上,瓶子“咣當”一聲碎了,水灑了一地——水灑落的同時還有孩子瞬間滋生的叛逆情緒。

父母要想緩解、消除孩子的叛逆心理,改善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很重要。父母要改變“孩子必須順從我”的心態,多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和他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將自己的態度強加給孩子。

第四,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種心靈毒藥,會讓人的心思停留在狹隘的層麵,讓人陷入不快中難以自拔。斯賓諾莎就曾說:“嫉妒是一種恨,此種恨使人對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對他人的災殃感到快樂。”但不得不承認,從孩提時期開始,嫉妒心理就會在每個人心中產生,隻不過是程度深淺而已。當父母發現孩子已經出現嫉妒心理時,要盡量通過良性的引導,讓孩子心中嫉妒的火苗逐漸熄滅。

父母要明白,孩子產生嫉妒心理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父母本身就有較強的嫉妒心,孩子耳濡目染,也產生了這種心理;二是父母過於寵愛孩子,助長了孩子的自私和占有欲望,從而使其產生嫉妒心理;三是孩子本身的性格問題,由於無法接受別人比自己強的事實,所以在別人受表揚、受誇獎的時候,自己心中很“吃味”。

從嫉妒產生的原因來看,父母要想控製孩子的嫉妒心理,一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二要合理管教,不要溺愛孩子;三要引導孩子以平和的心態麵對自己和他人,幫助孩子擺脫嫉妒心理的“毒害”。

第五,自卑心理。每個人都有自尊心,當自尊心得不到應有的滿足時,就會產生自卑心理。自卑可能在一個人很小的時候就產生了,而一旦產生,要想消除則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有的人小時候自尊心受挫,自卑陰影甚至會伴隨其一生,即使到了功成名就、萬人羨慕的時候,其自卑心理依然存在。這值得父母警惕,對於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保護,千萬不要隨意傷害。

一般來說,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一方麵可能是受了父母自卑心理或行為的傳染;另一方麵,則可能來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打擊。所以,為人父母者,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給孩子做一個榜樣;另外,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多以鼓勵和引導的方式對孩子加以教育,盡量少批評、少拿孩子和別人比較,避免自己的刺激造成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的心理發展健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消極心理,這是很正常的,父母大可不必“聞之色變”。不過,對孩子的消極心理視而不見、漫不經心,也會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因此,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必須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以正確的方式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