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給紀律重下定義(3 / 3)

8、戒經常對孩子嘮叨。

誤以為多對孩子說幾次,他就應該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時,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他的過失,叮嚀告誡他應該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難處。孩子難免會感到麻木,變得了無生氣,沒有自信。另外,嘮叨還會使自己的脾氣變得暴躁,情緒變得無法控製。

學會運用藝術語言。假如你一定要重複地說,那麼就將嘮叨的語氣改為提醒。嘮叨讓人厭煩,易招致怒氣,提醒的語氣聽起來則有幫助的意味,表示你和孩子站在一邊。切實地為孩子提供自由選擇的空間……

9、戒嘲笑挑剔。

挑剔孩子的過失,經常把其缺點掛在嘴邊,說話刻薄,用罵人的字眼嘲笑他“笨手笨腳”“沒用”等,甚至在別人麵前斥責數落孩子,均會使他感到丟臉,嚴重損害其自尊,變得自卑懦弱,認為自己真的沒有能力做好事情,不敢發展潛能,記憶力和創造力也因而大減,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須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傷害,是需要一段長時間,甚至永遠無法重新建立起來的。另一可能是,孩子會對我們產生怨恨,不但不會尊重您,長大後還會找機會報複。

10、戒對孩子亂發脾氣。

父母情緒不穩定、亂發脾氣,會令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行為變得極端:一是變得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責任感;或是變得自閉、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樣愛亂發脾氣。

11、戒低估孩子能力。

質疑孩子潛能,處處要求他跟隨自己意願行事。孩子不能從失敗中學習,變得依賴心重、慣於被命令、缺乏思考力。

有的人智力過人,但意誌薄弱,誌趣低下;有的人是智力平平,但意誌頑強,目標遠大,百折不撓。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總有這樣那樣的優勢或潛在的優勢。因此,作為父母,應客觀而清醒的分析自己孩子的特點,善於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讓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成功得喜悅……

12、戒以偏概全。

用主觀的情緒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為是地認定他的發展,並以一個特點概括其全部性格,導致他自我規限其發展方向。例如,經常指責他“你又給我惹麻煩”“總是這樣”“沒出息”等,暗示了不能改變,會給他也認定覺得自己比人差,因而放棄改正,慢慢地,他便會向被認定的方向發展,做個沒出息的人。認定,也容易做成偏見,導致經常錯怪孩子,令他疏離您,對他的影響力也相對地減低,甚至變得反叛。

13、戒漠不關心。

對孩子表現出漠不關心,孩子為了引起我們注意,會做出種種叛逆的行為,卻不幸誤入歧途。另一可能是,孩子覺得我們不關心他,對生命感到失望,因而走上絕路。

管教孩子父母有不同意見時

作爸爸的認為你對孩子太嚴格,而你認為他對待孩子太心軟。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在管教孩子方麵,夫妻之間的偶爾爭執是很自然的。“我們都從自己的父母那裏繼承了不同的關於撫養孩子長大成人的哲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博士這樣說,高特曼博士還是《父母》雜誌谘詢部的成員。所以,想想你的父母是怎樣協調配合成功地教育子女的。下麵這些建議會對你有所幫助:

教育孩子不一樣沒有關係。你和丈夫對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孩子恰恰可以從中受益。看到你和丈夫對問題有爭論,孩子會學會用不同的觀點看問題。

父母雙方永遠達成統一戰線。盡管父母雙方對教育孩子有不同的方式是健康有益的,但是不要把雙方明顯的衝突表現出來。在孩子麵前爭論如何管教孩子,這隻會強迫孩子在父母雙方中作出選擇。對此,高特曼博士告訴我們:“兒童傾向於將父母婚姻中的爭執歸咎在自己身上。”對於需要馬上解決的問題,比如孩子該睡覺了或者孩子們在打架,夫妻之間盡量事先商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找到你能夠接受的妥協方式。不必等出了問題,夫妻之間再爭論不休。有時候,妥協意味著你同意在一些事情上按照當丈夫的方法解決。孩子需要得到信息僅僅是父母雙方都支持這樣的決定。你和丈夫之間可以把彼此的責任進行區分:媽媽負責監督孩子完成作業,爸爸負責監督孩子吃飯和睡覺的時間。

我們來看看幾位國外家長們的做法。

凱特·亞利山大(來自美國俄亥俄州)——讓管孩子充滿樂趣。

在管孩子讓孩子合作一些的時候,為了我們自己不變得怒氣衝天,我們想出了一個家庭趣味儲蓄罐的辦法。辦法具體是這樣的:如果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孩子很聽話,孩子們就可以在罐子裏放進去1美分。

如果我們耐心管教孩子的時候,她們不聽,那麼她們就得把1美分從罐子裏拿出來。等罐子裝滿的時候,孩子們就可以自己選擇一次有意思的家庭活動,比如在後院野營,晚上講鬼故事講到很晚,或者任何其他她們想要做的事。

朱利耶·哈梅爾(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弄清你要對付的是什麼問題。

選擇孩子讓你最頭疼的3件事——比如,孩子們打架,跳到家具上,在家裏大喊大叫。把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你選的這3件孩子最讓你頭疼的行為上,先把孩子其他行為(當然,除了那些會讓孩子處於危險的行為)放在一邊。這樣,你就不會再讓孩子們覺得你總是嘮嘮叨叨,而她們對你的管教也就不會再充耳不聞。

艾琳娜·斯尼德(來自美國紐約)——用眼神交流。

我們3歲的兒子總是不好好聽我們說話。現在,隻要我們想讓他做什麼,我們會溫柔地讓小家夥轉過臉來,這樣他就能看著我們的眼睛。如果孩子集中精力在聽你講話,我們就能向孩子提出問題或者對他進行管教,然後,我們還讓他重複我們所說的話。這樣,我們就能夠知道孩子已經聽到我們所說的話。

克利辛·歐馳(來自加拿大)——暫時回避一下。

我快要發作的時候,會讓自己暫時回避一下。如果孩子們在屋子裏瘋跑但不會有危險的話,我會在衛生間待上3到5分鍾。獨自待一會兒能讓我鎮靜下來。然後,我就能冷靜地判斷當時的情況,然後決定我需要做些什麼。同樣,我把自己從混亂的情況下拉出來一會兒,孩子們也能有時間弄清楚是怎麼回事,或者讓他們平靜下來。另外,孩子們對我這麼做會很吃驚,這樣他們就知道我真的非常傷心。

貝斯·伯恩斯德恩(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說到做到。

你管教淘氣的孩子的時候,你對他們說你要怎麼做但沒去做的話,孩子們以後就不會認真對待你說的話了。

利薩·尤維爾(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管教孩子之前先想想看。

要向4歲的兒子喊叫的時候,我會停下來先問問我自己:“孩子是不是餓了,累了,要不就是覺得冷或是熱得慌?”通常,孩子淘氣總會出於某一種原因。你會吃驚地發現,小家夥在吃點零食或睡上一會兒之後就不那麼淘氣了。

瑪利薩·凱普羅茨(來自美國新澤西州)——不斷注意孩子。

讓我的雙胞胎獨自待一會兒之前,我會給他們3次機會。現在,隻要想想要罰他們獨自待一會兒,小家夥就會聽話多了。如果我看到孩子們在為爭一個玩具打架,我會說:“這是一次。”通常,這樣做就會從根本上終止了孩子們的不良行為。

蓋·匹歐蒂(來自美國特拉華州)——適當的懲罰,讓孩子做更多的家務。

我不會讓孩子做額外的家務作為懲罰——這樣做會讓孩子不喜歡幫家人做家務!但是如果4歲的兒子被剝奪了某種權利作為懲罰,他可以通過做家務彌補過失而重新獲得被剝奪的權利。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一位娶了中國太太的美國先生對我說:“以前,我總覺得中國人比我們聰明,現在我才知道,原來中國父母永遠在逼孩子讀書,他們的職責是教育出學業最優秀的子女來,甚至連孩子的暑假也不放過。美國父母呢?他們的職責是讓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運動,去交朋友,去野遊,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當然,這樣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變得放任自流了。”

幾個嫁了美國丈夫的中國太太也跟我從另外一個角度抱怨過這個問題:“我老公從不幫助孩子做功課,但是,如果孩子出了錯,他也不給孩子正確答案,他會讓孩子再想想,他認為,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不出錯,怎麼提高?而且,我如果是老師,孩子學校的老師做什麼?”

華裔父母之間總以子女的學習成績為榮耀。這與美國主流社會的價值理念有差異。美國父母之間談孩子的學業不多,而體育、課外活動,學科中遇到的老師的趣聞卻是孩子媽媽之間言談的主題。

中國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兩麵性,在父母和老師麵前是一個樣,背著他們又是一個樣。強烈的壓抑下,使他們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宣泄。比如,在上大學前被家裏管製慣了,進入大學之後,就像一隻出籠的小鳥失控了。有的會大玩特玩,有的一下子沒有人安排日常生活,不知如何是好。

中國家庭教育到底缺少什麼?盡管我們一再強調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多麼紮實,美國孩子的數理化有多麼差勁,但為什麼一旦進入美國社會,那些學業優異的華裔孩子,除了從事科研,做個高級打工白領,大多數都碌碌無為呢?其中原因有許多,部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中國父母對孩子的強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逾別人,但是當大家都起步後,前者的優勢就消失了。因為被強壓後學習到的知識、思維、邏輯和推理,是被動的。

二、中國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責得太多,會變得脆弱,他們最怕犯錯誤,最怕失敗,所以為了避免錯誤,反而放棄了提出問題的機會,放棄了在失敗中學習的過程。長大後,孩子不僅失去了創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會變得患得患失。

三、中國父母不是愛孩子的真實,而是愛他們希望孩子所要成為的樣子。沒有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麼做,孩子也要怎麼做的盲從產物。興趣對於大人和孩子同樣重要,想做的事,別人不讓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隻會事倍功半。

四、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平等的人,與你享受平等的說話權利,批評權利,反抗權利,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會有出息。

不是美國父母好,中國父母差,而是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我們的視野越來越廣。彼此借鑒,有益無害,美國父母還在向中國父母學習如何管教孩子呢!

所以在我國,我們的一些父母替孩子做了太多的選擇,他們想處處保護好孩子,不想讓他做出錯誤的選擇,不想看到孩子麵對痛苦的結局。這一切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時也讓孩子失去了許多學習的機會。它會讓你的孩子感到自己沒有什麼能力可以做出決定,似乎沒有父母的保護就不知所措,就會疏忽大意。

即使父母考慮孩子的選擇,對孩子活動的規定也總需要一些條件:考試過級、又得了雙百啦,有些事必須與你要商議:看電視啦、化妝啦、吃快餐啦。給孩子們足夠的自主權吧,讓他們自己選擇:參加體育運動、聽音樂、參加學校活動。

隻有這樣隨著孩子的日益成熟,他就愈加會表現出自己的責任感,你甚至可以給予超越孩子生活自主權。比如你想讓你的孩子更有責任心,你可以給他更多的優先權:“從小到大,你都是個優秀的孩子,我對你期望很高呀!”

要知道越高的期望需要越大的動力,你可以給他更多的獎金,讓他參加更多的活動,這些措施將鼓勵他堅持自己負責任的行為並做出絕佳的決定。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切給予了孩子一份自信、他們認為你是個公正的父母,他們將十分信任你。以在第25章裏你可讀到更多的有關這方麵內容。

小結

孩子的心是一塊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獲得命運的收獲。因此說,孩子的命運將在母親的手中。——斯特娜夫人

管教是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管教的目的是教孩子與父母進行友好的合作。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就要注重對孩子的合作與負責任的培養。作為父母首先要堅持下去。

不然孩子要麼隻是一味地任父母操控,要麼是被放縱。

管教意味著教孩子們學會自控,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你就必須教會他學會自控。如果你隻是一味地強製性地去控製,孩子則不會在控製中占據主動。他不能培養自控力,進而不能形成自控的習慣。結果便是孩子不聽你的管教。

很多研究兒童發展的專家建議父母,在孩子叛逆違抗時,試著跟孩子講道理,然而,操作起來往往行不通,因為這是一個孩子和父母爭奪權柄的階段,不管孩子和父母在爭什麼,真正的重點在於: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一旦戰爭開始,跟孩子講道理作解釋似乎不太奏效。

有些人主張,如果使用得當,體罰應該是一項比較管用的工具,特別是對年幼孩子的教育。隻是體罰也有對錯之分,要運用適度。做父母的不能因為心情不好,就把自己的怒氣和沮喪發泄在孩子身上,也沒有權力在外人麵前處罰他,或羞辱他。

適當的管教應該不傷到孩子的自尊心。美國的一位對兒童教育素有研究的心理學專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確立的一些適度管教的原則。對父母的教育很有借鑒意義:

事先設定管教的界限。在孩子違反規定之前就把規定講清楚,一定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你的期待和理由。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犯錯或不小心釀成意外而體罰他。不要因為他昨天忘記做什麼事,或不小心打碎了杯子這些事而處罰他,這些行為不是孩子故意違抗。而且體罰對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適用。

處罰孩子後,記得張開雙臂擁他入懷。孩子被罰後,可能需要被疼愛和肯定,父母此時應該緊緊擁抱他,並且告訴他為什麼受罰,以及下次應如何避免挨揍。此時的溝通,更容易建立彼此間的融合。這時如果做父母的賭氣,讓氣衝衝的孩子回房反省,便錯失了溝通的良機。

如果你放縱孩子任性,不受管教,往往會形成孩子極端的自我中心的個性。而在愛中管教孩子,注意不傷及孩子的自尊,才能培養性格健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