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揭竿而起(1 / 3)

緣起: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後,小胖覺的用這種題材來寫一寫曆史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這有幾個好處,對讀者來講是曆史變得生動,通俗易懂,對作者也是一個思維的整理,可以把對這些事有點深度的看法記錄下來,等以後再做修正。

小胖想寫的是秦末的那一段英雄傳奇,之所以選這一段是因為這段曆史本來就精彩紛呈,小胖個人很喜歡,裏麵有很多值得探究的東西,再一個小胖自己對兵法也有點興趣,能把裏麵的戰鬥和兵法吻合起來,用兵法解釋雙方的戰鬥得失,也算是自己的一大收獲。這本書主要以資治通鑒為藍本,然後穿插一些人物的解釋,事件的評價等等,力爭做到既真實又生動,當然如果讀者能通過本書有點收獲,那作者就大感欣慰,阿尼陀佛了。

小胖就先從陳勝吳廣起義開始說起了。

秦朝末年,由於秦始皇橫征暴斂,天下百姓饑寒交迫,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秦始皇這個人太牛了,威望通天,他活著的時候,沒人敢反抗,但是很不幸,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遊山東的途中,在煙台病倒了,臥床不起,然後在返回首都西安的途中,在河北平鄉縣死了。他的小兒子胡亥借助趙高和李斯,成功上位,然後就是大肆屠殺他的兄弟和有功之臣,這樣強大的秦朝從內部就開始有衰弱的跡象了。

這是簡單交代了一下背景,下麵就開始正題了。

公元前209年七月,這是陰曆,河南人陳勝吳廣在安徽宿縣首次舉起了反抗秦朝的大旗。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當時秦朝政府征召百姓去當兵,陳勝和吳廣帶著他們一夥共900個人應招去防守邊疆。這夥人在大澤鄉駐紮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雨,道路都衝垮了,沒法走了。他們估計一下到達目的地的日期,那是肯定要過期了。當時秦朝的法律是很嚴酷的,遲到了不像現在這樣扣你工錢,甚至口頭批評一下就過去了,那個時候遲到了,那是要殺頭的。這下這900個人就沒退路了。

陳勝一看這沒辦法了,這怎麼辦呢?當時監督這900個人的是兩個校尉,陳勝一發飆,就和吳廣把兩個校尉給砍了。殺了朝廷的軍官,這個罪名可就大了,這個時候擺在陳勝麵前的就兩條路了,一個是逃跑,從此隱姓埋名,度此餘生;另外一個就是揭竿起義。那陳勝會選擇那一條呢?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想當年陳勝還在給別人刨地的時候,就不耐煩的把掘頭扔在地上,說了句,“如果將來富貴的話,不要忘了今天的苦。”

旁邊和他一起幹活的聽到了這句話就笑他,“你整天在這刨地,哪裏來的富貴?”

陳勝冷笑的看著他們,說了一句流傳後世的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由此可見陳勝同誌的心願。說的好了,這是胸懷遠大的革命誌向,說的不好了,這他×媽整個一個恐怖分子。這兩者的差別就在於他最後能不能革命成功。

所以今天陳勝處在這個境地了,那他的選擇就非常明顯了。但是要造反,那得人呐,不僅需要眼前這些人,還需要更多更多的人,並且還得叫他們死心塌地的跟著他趕,那怎麼辦呢?

那首先就解決眼下這些人吧,陳勝把他們聚到一塊,開始忽悠了。這個忽悠就非常重要,其作用相當於正規軍出戰前的戰鬥檄文,這對師出有名,激勵士氣都有不小的作用。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檄文都可以流傳千古的,比如當年袁紹討伐曹操的檄文和當前駱賓王(就是那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作者)討伐武則天的檄文。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當然陳勝同誌麵對的是一群農民工兄弟,沒有受過大學教育,所以他的話就非常樸實了,首先用現在非常嚴峻的環境來嚇唬這些人,“你們已經錯過了到達目的地的期限了,錯過了,按照秦法那就得砍頭。即使不砍頭的話,在那邊保衛邊疆也是十之五六要死的。”

這兩句話,就把處在困境當中的農民兄弟緊緊團結在一起了。孫子兵法九地篇說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這些農民兄弟眼下正是處在這種逆境中,而且秦法嚴酷,很多人拖家帶口的,想逃跑也沒那麼容易,有風險的。當然陳勝是不會提逃跑這條路的,他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去選擇了。

在成功的嚇唬住這幫人,大家都在等著他給條明路出來的時候,陳勝又說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大丈夫要死就要死的轟轟烈烈,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那意思是我們憑什麼就不能當上王侯將相?就這兩句話,立刻就把大家的情緒煽動起來了,900個人一致同意跟著陳勝幹。是啊,反正橫豎是死,那就跟他們拚了,搞得好的話,說不定祖墳冒出幾股青煙,以後也能得個將軍,封個侯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