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被漠視的遼河文明
黃世明
現在一提紅山文化,人們就想到遼西、想到牛河梁,好像隻有赤峰紅山和遼西牛河梁才能代表紅山文化。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遼河文明的提法也受到了質疑,似乎名也不正言也不順。
那麼,紅山文化從區域來講,到底包括哪些地區?所強調的“遼河文明”與紅山文化又是什麼關係?
五十六年前,有人給紅山文化畫了一個圈
紅山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赤峰市的紅山而得名。考古學界給紅山文化的區域定位是:位於以遼寧省朝陽和內蒙赤峰為中心的大淩河、小淩河、西遼河流域,分布麵積50多萬平方公裏,時間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查了一下資料,紅山文化以及區域定義最早出現在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尹達所著的《中國新石器時代·關於赤峰紅山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時間為1955年,也就是距今56年前。
這以後,考古工作者連續在遼河流域發現大量的古文化遺址。如喀左縣水泉鄉鴿子洞舊石器時代遺址,沈陽新樂遺址,阜新查海遺址,西拉木倫河南岸的興隆窪文化遺址等。據不完全統計,從紅山文化命名到現在,已經新發現屬於紅山文化的遺存近千處,分布整個遼河流域,麵積達幾百萬平方公裏。
顯然,再拿56年前的定位來概括紅山文化已經不符事實。
遼河是紅山文化的母親河
遼河發源於河北平泉縣七老圖山脈的光頭山,其上源老哈河向東流進內蒙境內,與西拉木倫河合流並入遼河,再向東向南與諸多遼河支流彙合,在遼寧盤錦和營口分兩路入海。
赤峰紅山就處在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流域,而這兩條河都是遼河的上源,據此,說紅山文化誕生於遼河流域並不牽強。問題是,在遼西一帶還有兩條重要的河流——大淩河與小淩河。傳統的說法是,這兩條河與遼河並沒有過合流,把在這區域內發現的史前文明稱為大小淩河文明更為準確。兩年前,《遼沈晚報》推出“擺渡遼河”曆史專欄,打撈遼寧的曆史文化。有人當時就提出異議,遼寧曆史應該包括大小淩河文明,隻提遼河是不準確的。
在這次考古考察中,我們專門就這個問題請教了專家。朝陽的雷廣臻先生從大小淩河和遼河上遊的地理位置分析,這三條河如此靠近,不排除在某一個曆史時期合流的可能。因為在中國曆史上,還沒有哪一條河始終沿著原始的河道奔流到現在。
錦州的馮立民先生對我們的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他說,古籍中有記載,大小淩河在曆史上是連在一起的,當年稱渝水,渝水流入到遼河裏,東入塞外,再南至安市入海。這個安市就是今天的海城一帶。
中國曆史上有長江文明、黃河文明,這兩條江河流經的區域非常廣闊,區間也有很多赫赫有名的江河。但作為一種文化與文明的概括,往往都是以區間最大的河流冠名,如長江,如黃河。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約定俗成,中國及世界各國莫不如此。
小淩河全長206公裏,流域麵積5475平方公裏,大淩河全長397公裏,流域麵積2.35萬平方公裏。而遼河全長1430公裏,流域麵積22.9萬平方公裏。顯然,若是選擇一條河流為遼寧的文化、文明命名,應該是非遼河莫屬。
遼河從遠古逶迤走來,灌溉著兩岸的土地,滋養著兩岸的子民,催生著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文化、文明。遼河是遼寧的母親河,也是紅山文化的母親河。她以寬闊溫暖的懷抱,甘之如飴的乳汁,撫育著赤峰紅山、朝陽東山嘴、牛河梁、阜新查海、沈陽新樂、營口金牛山、海城小孤山的智慧先民,孕育出如曙光般的人類早期文明。
如果說,長江文明的代表性考古學文化是良渚文化,黃河文明的代表性考古學文化是仰韶文化,那麼,我們完全可以說,遼河文明的主要內核就是熣燦的紅山文化。
被忽視被漠視的遼河文明
多少年來,提到中華民族的搖籃,人們隻認同一種說法,即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果是中心開花,由中原向外逐步綻放的。
近年來,由於在遠離中原的邊遠地區陸續發現了諸多史前文化遺址,如四川的寶敦文化、三星堆文化,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濱文化、良渚文化,安徽的淩家灘文化,遼寧的紅山文化等,中心開花論受到了質疑,文明發端的唯一性也被否定。而且,相當多的古文化遺址都比中原文化遺址年代久遠,黃河文明是中華民族搖籃的說法,不斷地受到挑戰。中原出土的青銅器在查海出土的“中華第一龍”和牛河梁、淩家灘出土的玉器麵前,小巫見大巫,黯然失色。
遼河流域在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中,曾多年被鄙稱為蠻夷之所。正統的文化觀念對這一地區曆來是不屑一顧的,人們不相信這種窮山惡水之地能產生早於中原地區的文明,更不認同“華夷一家、同祖共宗”的說法。這種忽視或者說是鄙視,使得一個先進的燦爛的文明在塵封中多埋了若幹年,也使得在這一地區生活的鮮卑人、東胡人、契丹人、女真人多少年體會不到民族大家庭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