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析木鎮山上的巨龜背上,就有很多由這樣的石坑組成的神秘符號。張駿偉認為,這些符號與《河圖》、《洛書》有關。現有關於《河圖》、《洛書》的傳說中,占主流一派認為“河出圖、洛出書”,也就是黃河中浮出龍馬,龍馬背著河圖,而洛水中現出大龜,龜背上馱著洛書,二者一起組成了現在人們熟知的《河圖》、《洛書》。海城山岡上的巨龜不但對應了這一傳說,並且《河圖》、《洛書》中出現的陰陽圓點,也與海城山石上的梅花斑點吻合,讓人吃驚而又感到神奇。
現在人們認為,《河圖》、《洛書》非常玄妙,其中的黑白點暗示著陰陽,我們現在玩的圍棋、麻將都由此化來。那麼,海城的梅花石坑是否也有深奧的寓意呢?仔細數數那些梅花小坑,我們卻發現了奇怪之處。這些小坑數量不一樣,有的一個小坑周圍圍著七八個小坑,有的則隻圍著六個。張駿偉推測,遠古人類已經有了計數的辦法,這些梅花小坑其實是一種數字的記錄,遠古人類大腦不怎麼發達,他們怕自己忘記數過的數字,於是先在石頭上鑿出一個坑,代表準備計數的記號,再在周圍鑿出六個小坑就代表“六”,鑿出七個小坑就代表數字“七”,以此類推。遠古人類的計數方法很簡單,比如有的就刻痕計數,刻15道就代表15;有的則每每收獲一件獵物,就在繩子上打個結代表。而十萬年前的海城人,已經會用比較複雜的方法來計數,並且兼具美感與天地運行的規律,著實不易。
那麼,如果“石坑計數說”成立,那些遍布於山石上的神秘符號,是否就是遠古的文字雛形呢?我們雖無法確證這一結論,然而,那些鑿痕卻告訴我們,遠古人類費盡力氣鑿刻出小坑,必然記載了他們生活的信息。隻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已然不能確切解讀了,如同幾萬年後的人們可能不會使用我們的手機一樣。
大石棚,非神功鬼巧不能為也
在海城龜石所在山巒的山腰處,也就是析木鎮姑嫂石村南山上,有一處古跡名為“大石棚”,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棚由六塊巨大的花崗石板組成,銜接處嚴絲合縫。尤其是頂部的那塊石頭尤為巨大,長約6米,寬約5米,厚約0.5米,重達六十噸。石棚底部的那塊巨石有明顯的切割痕跡,想是為了切合周圍做牆壁用的三大一小四塊石板而“改造”的。
據當地人稱,這石棚原來在山下還有一個,人們稱之為姑嫂石。不過,山下的石棚已經沒有了蹤跡。
石棚這種建築在遼寧非常多,莊河、蓋州、岫岩等地均有分布。有些是一萬年前的,也有些是青銅器時代的。據專家推測,海城的大石棚屬青銅器時代。因為其遺址出土的大多為青銅時代的東西,另外,還有金屬工具加工過的石壁凹槽。
在遼河流域,還有不少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石棚,雖然保存沒有析木鎮石棚這樣完好,但仍能看出這些建築當年的奇偉。金人王寂曾在其遊記中描述過大石棚:“己酉遊西山石室。上一石,縱橫可三長,厚二尺許,端平瑩滑,壯如棋局,其下壁立三石,高廣丈餘,深亦如之,無暇隙,亦無斧鑿痕,非神功鬼巧不能為也,土人謂之石棚。”他描繪的石棚與海城石棚差不多。
然而,這些石棚是怎樣建築的呢?那個時代的先民竟然已經有這等功力?真讓人不敢相信。
環顧海城大石棚四周,根本沒有現成的可使用的山石,而且山路陡峭,先民們究竟是從哪裏運來的石材?又是怎樣運上山的呢?按當地人的說法,先民們應該是在大雪封山的時候,利用積雪將石板拖上了山。然後,先挖坑,將底石填入,再將三麵牆壁的巨石豎起來。最難做的是怎樣把巨大的頂石架上去,電影《魯班》展示了一種簡單易行卻又不乏智慧的做法——土堆亭。就是先把亭柱處堆上土,堆成一個土山,再把頂石順著土山的慢坡抬上去。張駿偉分析說,析木鎮大石棚很有可能就是用的這種方法。
先民費盡心力與體力建造這樣的“房間”做什麼用呢?有人推測,這是先民用作火葬的場所,他們堅信,靈魂會隨著青煙嫋嫋上升。在石棚裏壁上,確有很多奇怪的痕跡,漫延開來,看似與靈魂一說相稱。然而,石棚頂端卻沒有煙熏的痕跡,所以有人推測,可能這裏是部落首領死後的葬身之所。但又有人推測,這裏像牛河梁女神廟一樣,是先民們祭祀的場所。至今,眾說紛紜,尚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先民們如此辛苦地建造這樣的所在,一定不是為了簡單的目的。聯想起附近山上的石龜與符號,看看這石棚內壁上如星星點點的神秘符號,再看看石棚所處的位置——傲立天地間,一覽眾山小。
它極有可能就是個萬眾景仰的所在!
地球上有三次以上的生物斷代史
當今人類分不同膚色種族,為什麼可以互相輸血
一石激起千層浪,人類從遼河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