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玉的曆史與傳說(1 / 2)

紅山玉的曆史與傳說

張珺

紅山文化區域曾出土了不少精美的玉器,從舉世聞名的三星他拉玉龍到小而精致的耳玦,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在同期新石器文化遺存中也屬於佼佼者。有人評價,紅山玉器也有著遼河流域先民的性格:堅韌、大氣、粗獷中透著獨特的審美。我們都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而遼河流域的山山水水也凝成了紅山玉的魂。著名考古專家郭大順說:“牛河梁是中國史前兩大玉文化中心之一,而牛河梁玉器技術含量與文化含量最高。”

紅山玉蘊藏著深奧的文化信息

紅山玉在先民手中究竟是有著怎樣的用途呢?

郭大順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玉是禮製的一種標誌物。”古玉專家、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楊伯達認為,玉是巫通神的一種工具。而朝陽師專的雷廣臻校長則認為,古玉反映了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生育和生靈。

我們現在經常見到的玉璧為圓形,而牛河梁卻出土過方形玉璧,玉璧邊緣磨得極薄。雷廣臻推斷,這種玉璧原來為紅山先民打獵歸來後剝皮剔肉用的,用的時間久了,邊緣就變得圓滑,圓形玉璧也逐漸產生了。這種推斷有一定的道理,玉器最早的功能,應該不是通神,也不是用來當成禮器的。人們最初發現它時,是把它當作石頭一樣看待的,因為玉的硬度也不錯,作為工具也足夠。在紅山文化之前,遼寧海城小孤山舊石器時代洞穴中就出現了玉做的砍斫器。發現多了,使用久了,紅山先民漸漸發現了這種美石遠遠比其他石頭漂亮,也更為難得,這才把它派上了其他用場。

紅山玉器造型大多與先民的生活密切相關,比如玉龍與蛇、玉鴞與鳥、玉龜與龜、玉豬龍與豬、玉熊龍與熊、玉蠶玉蛹與蠶等,無一不和當時的動物們息息相關。這些動物,有的是先民們捕獵的對象,有的是他們畏懼的或是崇拜的對象。還有一種說法,勾雲形玉佩的形狀就像一隻貓頭鷹,而玉上的孔則像貓頭鷹的眼睛。

人們最初的信仰都是從自然界演化而為圖騰的,這些早期部族圖騰在紅山玉器上都有體現。其中熊圖騰有雙熊頭三孔玉器與之對應,而根據《山海經》的記載,有種雙頭動物叫“並封”,這種動物長得像豬,卻有兩個頭顱。熊與豬這兩種動物在紅山玉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紅山玉器中最多的是龍,有玉玦、有C字龍,現在海外玉器市場上最被看重的就是紅山玉龍。其他的,如雲圖騰與勾雲形玉佩對應,鳥圖騰則與玉鴞對應。最神奇的是牛河梁五號地區中心大墓出土的那兩隻玉龜,讓人想起了關於“黃帝天黿”的說法。據考證,這兩隻玉龜為一公一母,把母的放到公龜身上,放上去就掉下來,而把公龜放到母龜身上,立時穩住不動。考古工作者經仔細觀察發現,公龜身下有一個極不明顯的凹陷,不用儀器根本看不出來,正是這個凹陷卡在了母龜的龜甲上。從這個精心設計的凹陷不難看出,紅山先民在玉的製作與設計上是煞費苦心的,也是頗具匠心的,既有高精的技術,也有豐富的文化含量。雷廣臻講,一陰一陽謂之道,公龜母龜摞起來使用的方法,體現了上陽下陰,正是“少陽”之象。中國的《易經》正是陽符號與陰符號摞起來使用的。也就是說,正是陽爻、陰爻的不同組合,形成了易經的基本體係。

遠古時代,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有的還不止一個,像黃帝部落的圖騰就有五個。牛河梁作為頂級會盟中心,自然是各種圖騰集結之地,這在牛河梁出土的玉器中得到充分的證實。

也許正是因為圖騰的關係,玉也就逐漸脫離了工具的性質,從而被神化,被信仰,被崇拜,被轉化成了神器,變成了一種人與天地勾通的神器。牛河梁的諸多積石塚中,出土了很多玉器,讓人驚訝的是,這些玉器,並非胡亂擺放的,而且顯然都代表著什麼,有的是鳳,有的是龍,有的是神龜。最讓人關注的是勾雲形玉佩,都擺放在人的特殊位置,古人稱這些位置為“竅”,稱這些位置可以通神。如此看來,紅山玉已不僅僅是玉,它承載著複雜深奧的遠古文化信息,有靈氣,會說話,是神秘的曆史符號。

紅山玉器與象形文字的神秘關係

梅宇是一個紅山文化研究者,他經過多年的研究認定:“牛河梁玉器是中國象形文字的原始碼。”

這種說法激起了人們的好奇心,這麼說有什麼道理呢?

梅宇認為,紅山先民通過玉器的不同形狀將大自然間的萬事萬物記錄下來,抽象地在玉器上鑿磨出來,因而玉器上麵承載著人們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識。玉不僅僅是一種器皿、一種物質,更是一種精神符號的象征。部落大首領們死後,人們將玉和他埋葬在一起,這是否傳遞了某些訊息呢?

前邊講到,在牛河梁的積石塚中,勾雲形玉器都放在遺骨的“竅”的位置。除了通神的說法外,還有沒有別的含義?梅宇認為,勾雲形玉器擺放在這個部位,是王權的象征。甲骨文中的“我”就是勾雲形玉器的樣子。這些先人把勾雲形玉器擺在胸前,就是在宣布,在強調,這就是“我”,我就是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