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爾基(1868—1936)是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過裝卸工、麵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曆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高爾基刻苦自學文化知識,並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他的創作與他所經曆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階段(1889—1899)這是高爾基創作的早期階段。這個階段存在著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風格,這是他無產階級世界觀形成前必然經曆的階段。1891年,高爾基結識了卡柳日內,在他的鼓勵下開始文學創作。1892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登上文壇。現實主義作品如《契爾卡什》、《淪落的人們》、《柯諾瓦洛夫》等。短篇小說《在鹽場上》(1893)、《葉美良·皮裏雅依》(1893)、《阿爾斯普爺爺和寥恩卡》(1894)、《苦命人巴維爾》(1894)、《柯諾瓦洛夫》、《奧爾洛夫夫婦》、《馬爾華》(1897)等都是其代表作。浪漫主義作品如《伊則吉爾老婆子》(1895)、《鷹之歌》(1895)等。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一、主要內容都是通過描寫熱愛自由與獨立、勇於獻身、堅強意誌的人來歌頌人的尊嚴和英勇;二、作品通過象征的筆法揭示了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甘願為人民犧牲和建立功勳的英雄,而且揭示了他們的出現是曆史的必然;四、這些作品的背景宏偉、壯麗,反映了作者所生活的時代風貌;五、作品從民間文學中吸取營養,高爾基的很多作品的構思都來源於他外祖母給他講的民間故事。在這一階段中高爾基還寫有許多政論文章,鞭笞了地主資產階級社會生活的腐朽與黑暗,他堅持文學應起警鍾與匕首的作用,應喚起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他反對資產階級頹廢派作品。

第二階段(1899—1907),其代表作主要有散文詩《海燕之歌》(1901);戲劇《小市民》(1901)、《底層》(1902)、《敵人》(1906)、《避暑客》、《太陽的孩子們》和(野蠻人》;長篇小說《福馬·高爾傑耶夫》(1899)、《母親》(1906)。《母親》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批自覺為社會主義而鬥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母親》與《敵人》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標誌著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海燕之歌》塑造了勇於同風浪搏擊的海燕以此來象征勇敢的革命者形象,預告革命風暴即將到來,鼓舞人們去迎接偉大的戰鬥。戲劇《小市民》、《底層》等作品展現了現實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與新的精神麵貌,表現了他們為自己權利而鬥爭的決心與樂觀情緒。在這一階段其特點主要是號召人民擺脫幻想,正視現實,指出人的命運取決於人的世界觀、人的生活原則,具有強烈的革命性。

第三階段(1907—1917)是高爾基的世界觀和創作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這一時期是斯托雷平反動統治時期,革命從低潮逐漸走向高潮。這一時期,革命與反革命、布爾什維克黨內鬥爭都十分尖銳、複雜,其主要創作傾向是揭露俄國反動勢力,預示革命的到來。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主要有《懺悔》(1908)、《奧古洛夫鎮》(1909)、《夏天》(1909)、《馬特維·柯熱米亞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話》(1911—1913)、《俄羅斯童話》(1912—1917),以及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1912—1913)和《在人間》(1913—1916),這個時期特點仍然是積極的,富於革命的戰鬥精神,其作品表現出抨擊西方資本主義製度和形形色色反動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