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童年(1 / 1)

軍旅童年

維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東部與瑞士接壤的貝尚鬆城。雨果的父親萊奧波德·西斯吉拜爾·雨果最初是拿破侖手下的一名普通軍官,他參加了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轉戰南歐各國,因作戰英勇而得擢升,幾年間就由上尉晉升旅長,後被授予將軍頭銜,是共和主義者。雨果的母親是一個堅定地擁護皇帝、反對拿破侖的保皇主義者。

1808年,雨果隨母親到意大利那不勒斯父親身邊,在熱那亞和羅馬過著軍旅生活,他的睡床常常是吊在大炮的兩個車輪上,他已經習慣了在炮聲中入睡。1811年,隨母親來到在西班牙駐軍的父親身邊,在馬德裏居住。雨果和他的哥哥就在馬德裏的貴族學校開始接受小學教育。1812年初,西班牙民族情緒高漲,人民反抗異族統治的鬥爭如火如荼。拿破侖遠征俄國失敗,第一帝國衰落。1813年,雨果跟著母親和兩個哥哥返回巴黎,在一所園林幽雅的著名修道院學習哲學和數學。

雨果親眼看到了當時發生的一係列影響曆史的重大事件:拿破侖入侵俄國的60萬大軍被俄國傑出的統帥庫圖佐夫率領的軍隊打敗;1814年3月31日上午10時,俄軍進入巴黎,拿破侖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爾巴島;被大革命推翻的法國波旁王朝複辟,路易十八做了國王;1815年3月20日,拿破侖從厄爾巴島逃回巴黎,做了“百日皇帝”;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被英、普聯軍打敗,法軍全軍覆沒,7月15日拿破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複辟。拿破侖又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在島上去世。作為戰敗國的法國,根據維也納會議決定,賠款7億法郎;複辟後的波旁王朝,恢複了貴族和教會的特權;俄、奧、普三國君主結成神聖同盟,鎮壓各國革命,歐洲經曆了曆史上最黑暗、最反動的時期。

童年的雨果處在兩種敵對的政治觀點之下。父親信仰共和主義,而母親則信仰保皇主義,是波旁王朝的積極擁護者。王朝複辟時期,雨果的父母曾因意見不合而分居。小雨果在母親身邊,耳濡目染,頗受保王黨影響。母親教育孩子采取放任個性發展、鼓勵自由閱讀的方式。雨果的文學才能很早得以發揮,可以說得益於他的母親,而他早期保守的政治觀點,也與母親的影響直接相關。這個時期雨果的思想雖有同情人民、反對暴政的一麵,但在母親和學校教育及社會的影響下,其主導的一麵是保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