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思考與探索
深化文旅融合 推進旅遊經濟強省建設
遼寧曆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厚重,發展文化旅遊資源稟賦優 勢凸顯。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旅遊產業打造成新的 經濟增長點,需要站在全省振興的戰略高度,適應、把握和引領新 常態,科學認識旅遊業的功能定位,主動擔當旅遊業的全新使命, 全麵深化文旅融合,推進旅遊經濟強省建設。
一、適應新常態,旅遊業已經成長為新增長點
“十二五”後期,經濟社會進入發展新常態。全省旅遊產業圍 繞“旅遊產品由觀光向休閑度假、旅遊市場由客源地向目的地、工 作重心由行業管理向產業發展”的“三個轉變”發展思路,積極適 應新常態,深化體製機製改革、開發旅遊產品、培育市場主體、拓 展旅遊市場,推動旅遊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旅遊業已經成長為 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建設旅遊強省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旅遊產業綜合帶動作用日益顯現
2015 年,全省旅遊業總收入預期將達到 5900 億元,是 2010
作者 :郝春榮,遼寧省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
年的 2.2 倍,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約為 5.5%,按照旅遊業帶動社會總產 出 1∶4.5 核算,2015 年旅遊業將撬動社會總產出超過 26000 億元。全省旅 遊產業就業人數預計達到 150 萬人,間接就業人數將突破 500 萬人。農家樂、
漁家樂等鄉村旅遊發展,直接和間接帶動 50 萬農民受益,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大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隨著我省觀光旅遊等傳統業態的轉型升級,溫泉、溝域、鄉村、“三岸”
旅遊等遼寧特色旅遊產品的深度開發,康體養生、自駕、低空、遊艇、郵輪 等新興業態競相發展,旅遊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形成了“一圈、兩帶、一區”
(以沈陽為核心的都市旅遊圈,以大連為龍頭的沿海旅遊帶、遼沈文化旅遊帶, 以丹東鴨綠江為重心的遼東生態旅遊度假區)的空間發展布局。
(三)旅遊市場主體不斷壯大
國家 A 級旅遊景區 268 家,其中,AAAAA 級旅遊景區 4 家、AAAA 級旅遊景區 80 家、國家旅遊度假區 1 家、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區 1 家 ;旅
行社 1296 家,其中,具有出境旅遊資質的旅行社 147 家,全國百強旅行社 5 家;
各類旅遊住宿設施 19460 家,其中,旅遊星級飯店 532 家,5 星級旅遊飯店
28 家,4 星級旅遊飯店 86 家 ;旅遊商品經營單位達 600 餘家,年銷售額近
200 億元。截至目前,全省規模以上的旅遊企業 290 家,經營模式逐步向集 團化、規模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四)旅遊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召開後,印發了《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旅遊產業
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各市相繼落實省旅遊產業大會精神,召開產業大會 並出台扶持政策,9 個市成立旅遊發展委員會,撫順、寬甸、朝陽等建立旅 遊改革試驗區,部分市縣成立旅遊產業集團、設立產業引導基金,以及進行 國有景區市場化運營機製的逐步探索,這些措施激活了旅遊產業發展的內生 動力;各級財政加大投入力度,2015 年全省旅遊專項經費是 2010 年的 2.5 倍; 進一步健全了全省旅遊質量監管及綜合執法機製,提高了旅遊市場綜合治理 能力,旅遊市場環境持續優化 ;同時,省市縣聯動、政企聯合的宣傳營銷模
式初步形成,拓寬了旅遊市場空間,“引客入遼”效果初顯。
二、把握新常態,旅遊業應當肩負起全新使命
新常態對於全省旅遊業的改革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機遇大於挑戰。 我們要充分認識理解新常態,把握新常態的發展形勢,結合旅遊產業發展規 律,化危機為機遇,肩負起積極促進我省老工業基地全麵振興的全新使命。
(一)新常態,旅遊產業戰略地位全麵提升 隨著國民經濟步入新常態,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
動力轉化的三大特點。在新常態下,旅遊產業正在成為拉動消費、擴大內 需、調整結構、提振投資、承載就業、改善民生的新增長點,在國民經濟 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更加凸顯。新常態下,主動的結構調整和淘 汰過剩產能,將倒逼資本、土地、人才等各類要素向服務業流動。近年來, 旅遊產業已經成為社會資本競相追逐的投資熱點,對現代服務業的龍頭帶 動作用和對產業結構的優化效應正逐步顯現。去年年底召開的全省旅遊產 業發展大會上,省委、省政府已經將旅遊產業確定為新常態下具有戰略意 義的新增長點,明確提出要將旅遊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和旅遊強省的發展目標,旅遊業的戰略 定位更加凸顯。
(二)新趨勢,旅遊產業麵臨全新的市場需求
研究表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3000 美元時度假需求普遍產生,人均
5000 美元時休閑度假需求將呈現快速增長。2014 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
值超過 7000 美元,我們已經迎來了休閑度假市場的爆發增長期,旅遊業逐 步由觀光向觀光與休閑度假相結合轉變,從眼球經濟向體驗經濟轉變,從基 本需求型向舒適型、享受型轉變。旅遊產業的發展必須盡快適應大眾化、個 性化、多元化市場需求,一方麵要加快旅遊業態創新,提供更加符合市場需 求的旅遊產品,另一方麵要“扶犁深耕”,挖掘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既要 滿足遊客的視覺享受,又要滿足遊客的心靈體驗。
(三)新機遇,戰略疊加迎來最佳發展時期 遼寧是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麵振興、“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
遼寧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等多重國家戰略的交會地,同時,國務院《關 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幹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國民旅遊休閑綱要》、國務 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幹意見》等國家政策均利好旅遊業,《遼 寧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旅遊產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出台,這些為我省旅 遊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遼寧旅遊將迎來戰略疊加和政策紅利集中釋放的 最佳發展機遇期。
(四)新挑戰,旅遊產業麵臨區域市場競爭加劇
目前 , 全國已有超過 26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將旅遊業定位為戰略 性支柱產業或支柱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圍繞旅遊產業發展的資本、客源、品 牌、人才等要素的市場競爭前所未有,旅遊目的地和旅遊強省建設任重而道 遠。區域間競爭加劇,在既有的旅遊資源條件下,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將 成為旅遊市場競爭的關鍵。
(五)新使命,旅遊業要在全麵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為 新常態下,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麵振興,重點在於破解第二產業比重偏高,
工業結構中重化工業、資源性產業比重過高,產能過剩等突出矛盾。大力發 展旅遊業既可以做實、做強現代服務業,又可以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與新 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必將助推遼寧經濟結構的 優化,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遼寧旅遊業不僅在應擴大消費、拉動投資、 提高收入、增加稅收、穩定就業等方麵發揮巨大作用,還應進一步強化其綜 合協調作用,成為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繁榮文化 的重要載體和對外交往的重要橋梁,為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社會和諧發展、 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躍升做出更大貢獻。
三、引領新常態,旅遊業堅持走文旅融合之路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旅遊是現代文明的象
征,是高品位的消費方式,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精神追求的新型 載體,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特征。擁有文化內涵的旅遊神采奕奕,脫離文化涵 養的旅遊魂不附體。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 建設旅遊強省的發展目標,勢必全力推進旅遊產業發展。特別是文化旅遊的 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走文旅深度融合的道路,依托文化繁榮,服務文 化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一)整合創造文化作品,為文化旅遊提供市場引爆點
2007 年,餘秋雨先生的一篇《西江苗寨美麗的女孩》一經發表,立即 引爆苗寨的旅遊市場,初步統計半年後到苗寨的遊客比上年增長了 80%。餘 先生這篇文章通過與苗寨女孩的對話,梳理了蚩尤部落與炎帝、黃帝交戰的 曆史,以及蚩尤文化與華夏文化的曆史交融,引發大量讀者去苗寨探尋中華 文明史的興趣。這件事情給我們三個啟發,一是要挖掘整理我省的曆史文化, 創造文化作品。遼寧省文化旅遊資源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發展文化旅 遊的優勢明顯。遼寧地域文化豐富多彩,是一座厚重的文化豐碑,各類文化 元素共同組成了深厚的遼寧地域文化底蘊。遼寧是世界上第一隻鳥飛起的地 方,第一枝花綻開的地方,化石文化享譽世界 ;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被 史學界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曆史文化源遠流長。民族文化、宗教文化、 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等多姿多彩;都市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名人文化、 時尚浪漫文化、黑土地鄉土文化、邊境文化等獨具特色;溫泉文化、冰雪文化、 海洋文化、濕地文化等生態文化精彩紛呈。隻要我們善於挖掘創造,類似餘 先生那樣的文章,遼寧肯定有,而且會有很多。所以,我們旅遊要和文化部 門聯合起來,組織廣大的曆史文化學者、名人、從業者以及愛好者深入挖掘 整理我們的曆史文化,用現代人更易接受的方式“講好遼寧故事”,創造出 一道道沁人心脾的“文化大餐”。二是要拓寬傳播渠道,把好的作品宣傳出去。 目前各地區旅遊新產品猶如雨後春筍,市場競爭格局加劇。酒香也怕巷子深, 必須加大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特別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等新興媒體,讓 廣大的文化愛好者和遊客第一時間、最大可能分享到我們的文化盛宴。三是 要讓我們的居民了解、認同、信仰我們的本土文化。餘秋雨若不是遇到知曉
並自信蚩尤文化的苗家姑娘,也許就不會創造出這樣的好文章,更沒有後續 火爆的旅遊市場。文化傳承的主力軍是我們當地人,要通過各種文化活動組 織居民了解認同本土文化,熱愛信仰本土文化,主動傳播本土文化,建立起 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提升我省居民的文化素養。
(二)發揮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東北亞文化旅遊高地 充分保護利用和傳承遼寧優秀的地域文化,開發世界知名的文化旅遊產
品,配套國際標準的文化旅遊設施,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 品牌。力爭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努力實現五大提升 :一是文化旅遊產品和業 態開發與國際接軌,文化旅遊產業經濟效應明顯提高 ;二是文化旅遊服務水 平與國際接軌,遊客滿意度顯著提高 ;三是文化旅遊管理、營銷與國際接軌, 產品開發的市場化、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 ;四是文化旅遊帶動就業、帶動致 富的作用更加明顯,文化旅遊的社會效益明顯提升 ;五是文化旅遊產業政策 體係和機製不斷優化,市場運行更加高效、規範、有序。
(三)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構建文化旅遊產業體係 以建設旅遊強省為目標,加強文化旅遊產品設計,策劃啟動一批高品質
的文化旅遊大項目,科學布局全省文化旅遊產業,完善文化旅遊產業體係。 一是要重點規劃、策劃、建設一批文化旅遊示範項目。包括沈陽盛京皇城、 大連金石灘等十個文化旅遊精品景區 ;撫順永陵鎮、興城古城等十個文化旅 遊古鎮(城);撫順“清前”文化遺址公園、朝陽紅山文化遺址公園等十個 文化遺產遺址公園;遼寧省博物館、大連現代藝術館等十個文博藝術院(館); 沈陽棋盤山、撫順豐遠熱高樂園等十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沈陽老北市—— 西塔街、營口“百年商埠”等十個特色文化街區 ;大連國際啤酒文化節和撫 順滿族風情國際旅遊節等十個文化旅遊節慶活動等。核心是發掘傳統文化並 進行現代解讀,依托傳統資源打造現代產品,提升傳統產品拓展現代市場, 推進文化旅遊產業全麵發展。二是要以市場為導向,策劃開發適合遊客需求 的文化旅遊產品。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就是要按照遊客的審美要求,在 開發設計旅遊產品時,注重對景點曆史文化背景的解釋和對當地風土人情的 介紹,突出文化差異 ;注重發揮遊客作為促進文化交流使者的作用,讓遊客
在不斷體驗、感受和認知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傳播文化,實現文化交流融合, 擴大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軟實力。
(四)堅持融合發展,構建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新機製 一是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以文化為內容、旅遊為載體的文化旅遊產
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從深度和廣度上促進文化旅遊相互融合, 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和區域自然稟賦資源,充分發揮文化的靈魂作用,建 立完善文化要素和旅遊要素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實現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 的良性互動、共贏發展。二是文化旅遊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應因地 製宜、因時製宜地逐步開展文化旅遊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在製定文化旅 遊產業融合政策時,要綜合考慮、因地製宜,要與當地的其他特色產業聯係 起來,如溫泉產業、農林產業、工業產業等,充分發揮優勢產業的特色。在 時間上,應優先倡導與旅遊開發價值高的產業進行融合,同時促進與具有廣 泛融合要素基礎的產業進行融合,從而達到更好的融合效果。
遼寧是曆史悠久並充滿生機的文化熱土,文化旅遊是方興未艾且曆久彌 新的朝陽產業。全麵深化文旅融合,必將開啟遼寧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新篇 章,推動全省旅遊產業大發展、大繁榮,全麵推進旅遊強省建設,為我省老 工業基地新一輪全麵振興貢獻積極力量!
發掘曆史文化資源 培育文化旅遊新品牌
我省旅遊產品的開發與我省悠久的曆史、厚重的文化底蘊、特色 鮮明的文化資源極不相稱。推動旅遊強省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 一、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讓文化成為旅遊之魂。文化是旅遊 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和旅遊的聯姻使文化產業和旅遊 業實現了雙贏。旅遊產業的優勢體現在市場上,文化產業的優勢體 現在內涵上。旅遊產業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價值,文化抓住了 旅遊就爭取了更大的生存空間。如果文化長期沒有一個合適的載體
或生存空間,就會變成不被人所知的文化,就會漸漸失去生命力, 慢慢地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內涵豐富的文化與旅遊相融合,成為 旅遊文化,就變得通俗易懂,老少鹹宜 , 為大眾所接受。
二、科學規劃,實現文化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深度開發 我省文化資源,推動文化旅遊業發展,正日益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 熱點。文化旅遊業應密切聯係實際,依照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客觀 規律,及時調整發展思路,謀劃文化旅遊產業的“十三五”規劃。 要做好文化產業規劃和旅遊業發展規劃的有效銜接,在工作思路、
作者 :許紅英,遼寧省文化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