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侍女傳奇也神秘(1 / 3)

第七章侍女傳奇也神秘

俗話說『有啥樣的主子,就會有啥樣的仆人。』這話一點不假,曆史上的孝莊文皇後是政治家和女強人,大名鼎鼎,自然她的侍女也不是弱手。在曆史上,孝莊文皇後的侍女蘇麻喇姑不僅聰明手巧、才智過人,而且非常傳奇:高壽未婚還常年不洗澡。

一、僅有兩座寶頂

在昭西陵東南約3裏的地方即南新城的東麵,孤零零的佇立著大小兩座寶頂,那裏曾有一座清朝園寢,史稱老貴人園寢。

據檔案記載和實地調查,老貴人園寢坐北朝南,始建於雍正三年(1725)二月,同年七月完工。其建築規製由南往北依次為:東西廂房各三間、東西值班房各三間、大門三間、享堂三間、園寢門三座、寶頂兩座。

據清東陵孤本檔案《昭西陵錄》記載,當年老貴人園寢的陳設、祭祀等事宜如下:

享堂內:中位寶座一分:褥子一個、靠背一個、扶手二個俱係寸蟒紅妝緞麵、藍絹裏(黴爛),紅妝緞麵、藍雲緞裏腳踏夾墊二件(黴爛),紅閃緞麵紅絹裏腳踏夾墊二件,蓋寶座紅雲緞單挖單一件(黴爛),紅布單挖單一件(黴爛)。

東位寶座一分:褥子一個、靠背一個、扶手二個俱係紅閃緞麵、紅絹裏(黴爛)。紅閃緞麵、紅絹裏腳踏夾墊二件(黴爛)。蓋寶座紅雲緞單挖單一件(黴爛),紅布單挖單一件(黴爛)。

膳案二張俱係紅雲緞麵紅絹裏夾案套二件,紅布麵、紅絹裏夾套二件(黴爛)。朝燈四座俱係白紗糊飾。

老貴人及蘇媽拉媽媽二位應用軟片等項,前於乾隆三十九年經總管內務府大臣劉浩奏明,將一切各物件概行裁撤,永不更換,交與二府門上自行管理,現今軟片經年久遠,黴爛不全。

(蘇媽拉媽媽)老貴人兩位

膳房應用:銅匙兩件,烏木筯二雙,銅大方二件,銅小盤十四件,銅碗十件。

茶房應用:銅茶桶二件,銅執壺一件,銅奠池一件,銅盅碟一分二件,鐵鋄銀雲葉鑲角桌一張。

以上銅器四十四件,共重八百一十三兩二錢。

老貴人園寢

(蘇媽拉媽媽)老貴人二位,一年清明一祭

一凡祭品禮部交送。

膳房應用:羊兩隻熟用。鮮魚兩尾,每桌各用一尾。野雞四隻,每桌各用兩隻。蘑菇一斤,每桌各用八兩。木耳八兩,每桌各用四兩。雞蛋十個,每桌各用五個。蕨菜二斤,每桌各用一斤。奶油八兩五錢四分,每桌各用四兩二錢七分。醃菜兩瓶,每桌各用一瓶。醬稍瓜六條,每桌各用三條。青瓜六條,每桌各用三條。金銀瓜六條,每桌各用三條。酸菜兩瓶,每桌各用一瓶。清醬二斤,每桌各用一斤。磚鹽十四兩,每桌各用七兩。玉棠米二升,每桌各用一升。麵醬四斤,每桌各用二斤。湯粉二斤,每桌各用一斤。燒酒兩罇,每罇各用三斤。黃蠟五對,每對各重六兩。

(蘇媽拉媽媽)老貴人兩位,供膳桌二張,每張供:

燒野雞一盤,熟羊尾一方,燒羊胸一盤,鮮魚一盤,蕨菜一盤,蘑菇一盤,木耳一盤,野雞肉絲湯一碗,飯一碗,酸奶子一碗,青瓜一碟,醬稍瓜一碟,金銀瓜一碟,醃菜一碟,清醬一碟。共十五樣。

另,奶茶一碗。

又據查,該園寢的保護是由馬蘭鎮綠營負責,共設有額外外委1員、兵4名晝夜看守。

二、主仆同葬的緣故

據實地調查和研究,位置在園寢中軸線上的寶頂稍小,被稱為蘇麻喇姑墓,此寶頂東側的寶頂稍大一些,被稱為老貴人墓,兩座寶頂都是平地三合土夯築而成,寶頂下原設有月台。老貴人園寢享堂中位供奉的是孝莊文皇後的侍女蘇麻喇姑神牌,左側(東)供奉的是雍正帝的老貴人神牌。

於是在這裏就出現了一個問題:

這兩個墓主人不是同一時代的人,蘇麻喇姑神牌在享堂占據主要位置,她的寶頂也占據園寢的中軸線上,但寶頂卻小於老貴人的,園寢名稱也被稱呼為“老貴人園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經過研究發現,此園寢是雍正帝單獨為蘇麻喇姑建造的。但後來,雍正帝的老貴人也被安葬在這裏了,之所以她沒有被安葬在清西陵雍正帝的泰陵妃園寢,其原因是這位“老貴人”沒有為雍正帝侍寢過,其“貴人”封號是隨常加封的。既然是沒有侍寢過雍正帝,出於陵寢風水上的考慮,老貴人隻能安葬在陵寢的風水牆外。而之所以沒有單獨為她建新園寢,其根據是雍正六年(1728)四月二十一日的雍正帝的一道諭旨:

今日總管等所奏易貴人之事,似此貴人入陵則可,陵內關係風水之地,嗣後爾等宜加以斟酌,如曾奉禦皇考之貴人則可。若隨常加封者,則不可。或在外圍周方左右,或在蘇媽裏姑之左右,爾等謹記。或遇事出,同內務府總管密議具奏。

雍正帝的這道諭旨,雖然是為解決康熙帝易貴人安葬時所說,但卻在無意中給後人如何處理未侍寢過皇帝但還有皇帝加封位號的後宮女人死後的事宜指明了方向,即,未侍寢的女人,不可以葬入風水牆內,隻能葬在風水牆外。埋葬地點可以選擇皇陵附近地點,或者在蘇麻喇姑園寢附近。由於有了雍正帝這樣處理未侍寢女人的指示,為了省銀子,也為了省事,於是乾隆帝就將死後的雍正帝老貴人葬入了蘇麻喇姑園寢。

老貴人,姓老,位號是“貴人”,死亡日期不詳。乾隆元年(1736)七月二十一日,老貴人奉移到東陵,乾隆二年(1737)二月二十六日葬入蘇嘛喇姑園寢內。

對於為什麼蘇麻喇姑寶頂會在園寢中軸線上的解釋,其原因很簡單,即,雖然蘇麻喇姑是仆人身份,但畢竟是安葬在前,最初這座園寢是為她建的,當時根本不知道後來會葬入老貴人。且死後是按照嬪等級禮儀安葬的,故此其寶頂在園寢的中軸線上,其神牌也被供奉在享堂的中間尊貴位置。之所以園寢稱呼為“老貴人園寢”,其原因是,無論蘇麻喇姑身份如何尊貴,畢竟無法改變其奴仆身份,奴仆是沒有封號的;而對於老貴人來說,無論她是否生前侍寢,但在名義上畢竟是雍正帝的嬪禦,其地位也是有封號的“主子”,在主子麵前,再得寵的仆人也是奴婢。於是,老貴人寶頂雖然沒有建在園寢的中軸線上,但其寶頂規模還是大於蘇麻喇姑寶頂一些,出於陵寢製度上的管理限製,其園寢名稱也隻能稱其為“老貴人園寢”。老貴人葬入後,雖然已經將其寶頂建得比蘇麻喇姑寶頂大了,也將園寢名稱改了,但實際上,老貴人與蘇麻喇姑在地位上實在無法區分出誰高誰低,因此,兩人的神牌位置也就沒必要重新調整,於是還是按照原先的擺放位置供奉,隻是在祭祀禮儀上,將兩人名稱同寫成“老貴人兩位”,省略了蘇麻喇姑的名字,以示兩人之間有所區別,但祭祀禮儀內容卻是一樣的。

通過以上的解釋也可以發現,蘇麻喇姑雖然是仆人身份,但在清皇室的心裏,她的地位的確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