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一個醫生的家庭。他的父親酷愛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他的母親喜愛文學,這一切都對海明威日後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不少的影響。中學畢業後,海明威在美國西南的堪薩斯《星報》當了六個月的實習記者。這家報館要求新聞報道簡潔明快。海明威在《星報》受到了良好的訓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懷著要親臨戰場領略感受戰爭的熱切願望,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投身意大利戰場。戰爭結束後,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獲得中尉軍銜。伴隨榮譽的是他身上237處的傷痕和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
康複後的海明威作為加拿大多倫多當地《星報》的記者常駐巴黎。他對創作懷著濃厚的興趣,一麵當記者,一麵寫小說。他的創作得到當時著名小說家的鼓勵和指點。在近十年的時間裏他出版了許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陽照常升起》,這也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寫的是像海明威一樣流落在法國的一群美國年輕人。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戰爭給他們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們非常空虛、苦惱和憂鬱。他們想有所作為,但戰爭使他們精神迷惘,爾虞我詐的社會又使他們非常反感,他們隻能在沉淪中度日,美國作家斯坦因由此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這部小說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觀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文學流派因而也被人稱為“迷惘的一代”。《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被稱為“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好作品。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間或居住於美國的佛羅裏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海明威無法再過寧靜的生活了。1937—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鬥。
1940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采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愈後仍深入敵後采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
1952年,海明威在古巴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文中他熱情地讚頌了人類麵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準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會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征著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