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毛澤東是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位集大成者。他集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軍事家、詩人、學者和書法家於一身。他的哲學著作、政治著作、軍事著作以及他那膾炙人口的詩詞譽滿全球,為世人矚目。甚至在評價中國革命勝利的時候,一位外國人竟然誇張地說,一位詩人贏得了一個中國。然而,毛澤東所撰寫的對聯,卻遠不如他的詩詞那樣有影響力,被人們廣為傳誦。

毛澤東的詩詞無論是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堪稱精品。他在對聯方麵的成就,在對聯方麵的造詣也絕對是技高一籌。對聯是詩中之詩,毛澤東在對聯創作方麵的寫作技法的嫻熟,遣詞造句的功力,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用典的準確和恰當,可以說都是令人稱奇叫絕的。一副副精美絕倫、渾然天成、妙手偶得的佳聯妙對,讀之令人滿口生津,朵頤大快。這些對聯已經成為我國對聯奇葩中無與倫比、光輝燦爛的寶貴財富。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毛澤東的這些文化遺產,為更多的人從另一個側麵欣賞毛澤東奇異精湛的藝術魅力打開一扇訪古探幽的大門,給廣大熱愛楹聯藝術的朋友一個學習鑒賞的機會,我懷著無比景仰的心情,編寫了這本書。

毛澤東對中國古代文化是非常愛好的,對詩、詞、曲、賦、歌、聯,都鍾愛有加。毛澤東對自己的詩詞作品是很珍惜的,寫後注意保存和收藏,但是對自己的對聯創作,卻沒有過多的重視,寫得很多,自覺收集整理的基本沒有。現存的這些對聯都是毛澤東的親屬、朋友以及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人,在不知不覺中保存下來的。毛澤東一生中到底寫了多少對聯,現已無從查考,尤其是在學生時代,寫了很多對聯,現在絕大部分都散佚了,實乃憾事。

1917年7月中旬,毛澤東邀蕭子升和準備回安化老家度假的同學蕭蔚然一起徒步遊學。他們從長沙小西門出發,再到寧鄉縣城,經安化、益陽到沅江,遊曆五縣。每到一處就靠給商家送對聯打秋風,一路上為各地的勸學所、寺廟、店鋪、廠礦及社會名流題贈了無數對聯。可惜,現在都已經無從查考了,僅存的隻有幾副,誠為缺憾。毛澤東在戰爭年代也寫了很多對聯,當時戎馬倥傯,日理萬機,很多觸景生情之作,唱和應景之作,會議題贈之作,有一些作品隨著歲月的流逝,消失在了人們的記憶裏。比如當年延安召開紀念孫中山逝世13周年大會,據毛澤東的秘書郭化若回憶,當時毛澤東一氣嗬成,寫就了三副對聯,但是郭化若後來隻記下了一副。這樣的情況很多,給收集整理毛澤東對聯的工作帶來了很多難點。但是,即使這樣,本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注意收集整理,經過20餘年的不懈努力,還是小有收獲。

一草一木總關情,一滴水就能映出一個世界。對聯雖小,我們通過這些對聯在內容、語法、藝術等諸多方麵的不斷變化,卻可以看到一個偉人的成長過程,看到一個巨子在各個不同的曆史時期思想變化的軌跡。

在毛澤東故鄉的韶山,有很多文化古跡,在這些建築中,對聯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在韶山的清溪寺,在毛氏祠堂,在毛澤東學習的私塾裏,對聯比比皆是。所以,毛澤東從小就在這樣的氛圍裏長大,受到對聯文化的熏陶,使他對對聯有了一份獨特的感情,讀對聯,寫對聯,成為他一生未曾放棄的一個雅好。

毛澤東自小就對中國古代的詩詞曲賦產生濃厚興趣,這造就了他在此方麵的才能。因此,他在少年時期就能為文賦詩,吟詞聯句。後來的歲月裏,留下了許多毛澤東機智靈活應對解疑的對聯故事。這反映了毛澤東少年時期聰明好學的品質,折射出其深厚的文學底蘊。在這方麵流傳最廣的故事,是“濯足”對“修身”的佳話,被人們廣為稱道。可以說,這是毛澤東在詩詞方麵所表現出的最早才氣。

在毛澤東的故居藏書中,人們發現有很多關於楹聯的書籍,像《楹聯叢話》、《巧對錄》、《隨園詩話》等專門講楹聯的書。像《楹聯墨跡大觀》等書法碑帖,毛澤東在青年時期都曾認真研究,認真學習,並做了大量的圈畫和批注。有一些對聯書籍毛澤東甚至看過兩遍、三遍,書中留下了很多批注的墨跡。說明毛澤東在讀對聯的時候是非常用心的,字斟句酌,潛心研究,下了很大的工夫。有些對聯新穎別致,精巧有趣,毛澤東讀之常常是把玩良久,寵愛有加,愛不釋手,做了不少的研究。

毛澤東不僅在典籍中圈畫、熟記、閱讀了很多對聯,而且在遊覽名勝古跡時也非常注重瀏覽和觀賞其中的對聯,從中汲取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精髓,豐富自己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