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前言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歐洲最重要的文學家、劇作家和詩人。他出生於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逝世於魏瑪。他的一生不僅從事文學創作,而且研究自然科學,進行文藝理論研究,參與政治活動。歌德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國最偉大的作家,也是世界文學領域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之一。他的名字與世界文壇巨匠但丁、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歌德的創作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創作在1765-1775年之間,其代表作品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劇本有《諸神、英雄與維蘭德》(1774)、《普隆德爾魏倫的集市》(1774)和《帕得·希萊的狂歡節劇》(1774)等傳統的具有民間特色狂歡節劇和諷刺性滑稽劇;有《克拉維哥》(1774)等描寫愛情和婚姻的劇本;劇本《葛茲·馮·伯利欣根》(1773)以澎湃奔突的自由激情為美學特征,是狂飆突進運動的主要成果。

中期創作在1775—1805年之間,其主要作品有戲劇《托誇多·塔索》(1790)、《伊菲格涅亞在陶裏斯》(1788)、《哀格蒙特》(1788)、《浮士德》第一部(1808)等敘事詩劇等。這個時期歌德追求寧靜、和諧的人道理想,創作轉向古典主義。

晚期創作在1805-1832年之間,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親和力》(1809)和《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1820—1829),詩集《西東詩集》(1819),敘事詩劇《浮士德》第二部(1832),自傳性作品《詩與真》(1811—1830)和《意大利遊記》等。這個時期的作品主旨轉向對人與世界、靈與肉、成與毀等生活本質的思考。

歌德多才多藝,愛好廣泛。他曾自豪地說,除了天文學,他對各門自然科學都試圖研究。作為詩人,他留給我們約2500首詩歌,他的詩篇猶如珍珠翡翠異彩紛呈。他還是文藝理論家,他的文藝評論體現著他的真知灼見。他是政治活動家,在魏瑪公國當樞密顧問的10年間,推行政治經濟文化變革,讓魏瑪這個彈丸之地變成了德國的文化藝術中心,步入了輝煌的古典文學時期。他是思想家,他的泛神論思想閃爍著光芒。他作為業餘的自然科學家,在人類的胚胎中發現了顎間骨而聞名動物學界。他登台演劇多場,業餘作畫千幅,喜歡收藏錢幣、雕塑等古董。他雖然沒當過教授,卻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

歌德是高壽高產的作家,享年83歲,他的魏瑪版的全集達133卷。歌德8歲開始寫詩,24歲時就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引發了感傷主義和狂飆突進文學運動。他的天才來自勤奮,在他臨終時說過,一切要歸功於自己的天才是愚蠢的。他的勤奮和執著體現在他的寫作上,他的作品來源於生活,他的情詩之所以寫得讓人落淚,源於他戀愛的真實曆程,他隻有在戀愛時才寫情詩。歌德的一個特點是,將已經開頭的作品擱置幾年,有時是數十年之久,將已經發表的作品進行重大的修改,將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壓下很長時間才付印。例如,《浮士德》陸續用了近60年的時間,“威廉·麥斯特”係列前後用了近50年。《詩與真》《意大利遊記》各寫了10多年的時間。他還燒毀了許多書信作品,他的作品數量難以統計。他說:“在我漫長的一生中我確實做了很多工作,獲得了我可以自豪的成就。我有什麼真正要歸功於我自己的呢?我隻不過有一種能力和誌願,去看去聽,去區分和選擇,用自己的心智灌注生命與所見所聞,然後以適當的技巧把它再現出來,如此而已。我不應把自己的作品全歸於自己的智慧,還應歸功於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上萬的事情和人物。”

歌德的一生是偉大的,歌德的形象是難以用筆墨來描述的。任何一本歌德傳,都難以描繪歌德豐富燦爛的一生。他身邊的友人愛克曼說過:“這位非凡的人物及其精神可以比作一個多棱形的金剛石,每轉一個方向就顯出一種不同的色彩。歌德在不同的情境下對不同的人顯現的形象是不同的。”

歌德的思想和創作充滿著矛盾,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小;有時是叛逆的、愛嘲笑的、鄙視世界的天才,有時則是謹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狹隘的庸人。”

在“狂飆運動”中,歌德走上文壇,以自己畢生的精力進行了艱辛的文學創作,他用心血譜寫出一部歐洲的形象的斷代史。歌德在創作中,熱情讚美活動、創造,歌頌積極向上的人生,探索和描繪人類未來社會的理想道路;對封建製度、教會反動勢力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惡德敗行,給予了嚴厲的揭發與批判,他對人類的前途充滿了信心。歌德的創作,還促進了德意誌民族意識的形成和民族語言的統一,並且為德國文學屹立於世界各民族文學之林奠定了基礎。因此,歌德的名字為歐洲各國人民所熟悉,他的著作已成為全人類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