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陵墓,看得見的曆史
在中國,每當提起康乾盛世,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起曆史上清朝的著名皇帝——康熙皇帝。
康熙帝,姓愛新覺羅,名玄燁,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由於他的父親順治帝早亡,出過天花的他在祖母的堅持下,年僅8歲即位,年號康熙。他在祖母的輔佐下,因為勤奮、治理有方,不僅守業,還能創業。平三藩,驅沙俄,收台灣,停圈地,興水利,獎耕荒,聯蒙古,學科技,重教育,編典籍,建園林,當了61年的皇帝。在他統治時期,大清國開創出了“康乾盛世”的良好開端,為大清國奠定了中華民族疆土版圖的根基。因為他在曆史上的顯著功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於是人們稱呼他統治的那個時期為康熙王朝,並送給他一個美稱——千古一帝。
然而,雖然康熙帝在政治上展現了他的雄才大略,但在處理家務上,尤其是皇位的繼承上,舉棋不定,頻頻出現失誤,以至於他在臨死之前都沒有公布儲君——皇太子。一次偶感風寒,數天後竟突然死去,雖然他的皇位被皇四子胤禛繼承並建立雍正王朝而成為新一代皇帝——雍正帝,他的死也被定性為病死,但是由於一些史料的失載以及無法解釋清楚的曆史現象,人們認為他的死也許包含著一個巨大的疑團——他是被害死的。
康熙帝死後,葬在了他皇父順治帝的孝陵東麵,他的兒子雍正帝為其確定陵名為景陵。景陵的建立,開創了清朝皇帝的子隨父葬的先例,也開創了先葬入皇後的先例。
本來,景陵的建立隻是為了應急之需。當時康熙帝正在忙於平叛三藩之亂,可他的結發之妻孝誠仁皇後因難產死了,因為皇後是要與皇帝葬在一起的,於是為了安葬皇後,康熙帝隻能從緊張的國庫中拿出一些銀子建陵,並特意吩咐先建地宮,好讓皇後先入土為安,並暫時命名為皇後陵。因此,康熙帝開啟了清朝皇帝生前就建陵的先例。
本來,在康熙帝之前,清朝隻有皇後有資格與皇帝葬在同一座地宮裏,其他的妃嬪則要被葬在統一的墓地——妃園寢。可在康熙帝死後,他的一個妃子盡管已死了24年,不僅被追封為皇貴妃,還被葬進了景陵地宮。也許這是康熙帝生前沒有想到的,可這卻由此開創了清朝皇帝陵地宮葬入皇貴妃的先例。
景陵雖然是康熙帝所建,將寶頂改為圓形規製,但是它的聖德神功碑亭卻是雍正帝所建,所立的兩統聖德神功碑也是雍正帝所創立的,景陵的匾額漢字均為雍正帝禦筆,並且鈐蓋“雍正尊親之寶”的寶文;景陵的石像生建在彎曲的神路兩側,據查,這是乾隆帝給補建的。這些不僅是景陵首創,還是景陵的建築特點。
康熙帝的妃園寢是在建景陵時就開始施工的,初建時稱為妃衙門,後以第一個葬入的妃子的名稱而稱慧妃陵,直到雍正朝才正式改稱為景陵妃園寢。在曆史上,因為景陵妃園寢是清朝入關後建的第一座妃園寢,並且在曆史中經曆過改建,也許正是如此,它的建築規製成為後世建妃園寢仿照的模板。然而,看似普通的景陵妃園寢,卻因它奇怪的寶頂布局、一座沒有葬人的空券以及一個阿哥葬在其中等謎團,困擾著研究者,也引發了讀者的興趣,於是它成了清陵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妃園寢。
如果說景陵妃園寢充滿了神秘,那麼,景陵皇貴妃園寢則是充滿了傳奇。因為特殊的建築規製,以及僅有兩位墓主人,還有關於妃園寢建立的民間傳說,都是它的傳奇之處。但據查,景陵皇貴妃園寢的建立,是乾隆帝為了報答康熙帝兩個妃子對自己的撫育恩情,這才為她們單獨建立了高規製的妃園寢。但在清朝,康熙帝有兩座妃園寢實屬特例。
往往,人們隻是注重陵寢的建築規製和建築特點,而陵寢禮儀和文化卻成了被忽略的角落。
作為清朝最好學的皇帝,康熙帝不僅改革了陵寢製度,還改革了喪葬製度,開始禁止皇後火化。雖然他的妃園寢內既有火化葬入的妃嬪,也有棺槨葬入的妃嬪。但據查,那些在康熙朝依舊被火化者,除了年幼的孩子,就是那些貴人及貴人以下位號較為低級的妃嬪。
斯人已去,陵墓尚在。
為了探索康熙帝景陵的這些曆史以及它的不解之謎,筆者翻閱了大量的清宮檔案,實地考察了景陵的地勢,以及景陵和其妃園寢的建築,走訪了當地的一些知情村民,並詳細了解了新中國成立前的陵寢建築情況以及它們地宮的被盜情況。在此基礎之上,借助前輩的研究成果,筆者寫出了這部書——《康熙帝陵曆史之謎》。
在此,筆者謹以此書紀念清朝康熙帝偉大的一生,並希望借助此書的出版,能在社會上喚起人們呼籲國家有關部門對景陵地宮進行保護性的清理,重殮康熙帝及其後妃遺骨,使長期浸泡在汙水中的康熙帝等遺骨得到妥善安置,這樣做不僅能保護和搶救瀕危文物建築,也是對死者的最大安慰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