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與李光弼,一對“怨家老鄉”
張鬆
距朝陽市西南一百多裏地,有個勝利鄉。鄉裏有個山環水繞的小山村,名為菜園子村。菜園子村裏有個村民組,過去叫“窩拉圈”,現在叫“南灣子”。這裏僅有百十來戶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輕人到城裏打工,留下的多半是中老年人。
平時閑暇無事,鄉鄰們常聚在一起嘮閑嗑,張家長李家短地亂扯。上歲數人聽絮煩了女人們的“扯老婆舌”,突然扔出一句:“你們淨說那沒用的!知道咱們這小村,啥人待過不?”眾人一怔,伸長脖子、豎直耳朵:“啥人?”老人故意頓了頓,然後抻長音吐出三個字:“安—祿—山!”
安祿山在“窩拉圈”留下傳說
誰人不知安祿山!繁華大唐,因他,盛世覆滅;絕色貴妃,因他,香銷玉殞……這個讓後人想想便毛骨悚然的冷血梟雄,真的是朝陽勝利鄉人嗎?嚴謹的曆史學家很較真兒,你們說安祿山是勝利鄉人,可有證據?
對安祿山的籍貫,史書中隻粗略記載其為“營州柳城人”,這營州柳城的範圍實在是太大了!僅以今天的朝陽地區論,就包括北票、建平、喀左、淩源等數縣。
想在勝利鄉菜園子村一帶搜尋有關安祿山行蹤的遺跡,幾無可能。當地老鄉說:“一條河、一圈山,一望無際的苞米地,去了也白去!”比如“窩拉圈”這個古怪的名字,究竟是源自安祿山時代的“胡語”,還是近代所起的“漢名”?遼西一帶自古就是少數民族的遊牧之地,鮮卑、突厥、契丹、奚族……如今不少遼西地名根本無法用漢語解釋,多是古代胡語轉譯。如朝陽建平縣的“葉柏壽”,絕非“鬆柏常青”之意,本意是蒙語的“大房子”。
朝陽縣文管所的邱金輝老師說,朝陽地區叫“窩拉圈”的地方多了。這鄉間俗名其實沒啥深意,就是指所在村落,臨著一條河,然後拐個彎,就可稱作”窩拉圈”。
傳說中的安祿山老家“窩拉圈”,是個依山傍河的小村。山稱筆架山,河是大淩河。筆架山的名字起得文雅秀氣,實則山體雄峻、氣勢逼人。若在雨霧迷茫或蕭瑟暮色間遙望此山,隱約間似透出一絲凜凜殺氣。史載,安祿山的母親阿史德是個突厥女巫,長期不孕,情急之下麵對所住之地一神山禱告,遂於公元703年正月初一感應生子,這個孩子就是安祿山。
這座山據說是突厥人心中的“戰神之山”,名曰紮犖(luò)山,阿史德給兒子起的名字就叫“紮犖山”。後來,阿史德改嫁於突厥將軍安波注之兄延偃。開元初年,其族破落離散,紮犖山與將軍安道買之子孝節、安波注子思順、文貞一起逃離突厥,與安思順等約為兄弟,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
有種傳聞稱,拜“戰神之山”所生之子多半不是安邦定國的社稷之臣,往往是興風作浪的亂臣賊子。那麼,窩拉圈所臨的這座暗含殺氣的大山,是否為當年阿史德禱告求子的紮犖山呢?
關於安祿山的朝陽老家,還存在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安祿山出生地不在“窩拉圈”,而在臨近的溝門子村民組。溝門子的地形特別,周圍有五座小山包拱衛,叫“五蝠捧壽”。前後有東西流向的兩條小河,稱“二龍奪珠”。據過去陰陽家的說法,這種地形能出“大人物”。但這“大人物”卻非善類,極可能是奸狠暴戾之輩,一旦得勢,沒準捅破天!
對上述說法,遼寧學者不太認可。遼寧三燕專家田立坤先生說,安祿山、史思明都是“昭武九姓”中的胡人後裔。據《隋書》記載,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支庶各分王,以昭武為姓。漢文史籍稱其原住祁連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擊走,西遷中亞河中地區,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稱昭武九姓。朝陽學者周亞利女士表示,安祿山的父親是粟特人,母親是突厥人。安祿山是粟特人和突厥人所生的混血兒,唐代官方說法稱之為“雜胡”。安祿山生於中亞,後隨親人遷徙至營州,即今天的朝陽一帶。因此,隻能說他在朝陽地區生活過,卻不可人為指定他的具體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