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6.18) 閏五月十一日(7.3)
二十一日(7.13)
二十九日(7.21) 六月初十日(8.1)
十六日(8.7) 七月初八日(8.28)
二十四日(9.13)
是日
是日 八月初四日(9.23) 是月 九月初一日(10.20)
十月三十日(12.17)
十二月初二日(1866.1.18)
二十八日(1866.2.13)
是月
同治五年(1866)
正月十四日(2.28)
二十六日(3.12) 二月初九日(3.25) 十五日(3.31) 十六日(4.1) 十七日(4.2)
由江寧登舟啟行,北上剿撚,準備赴徐州駐紮。在清江浦聞撚軍入皖,圍困安徽布政使英翰於雉河集,急調劉鬆山、劉銘傳、周盛波等軍援救,並決定改道前赴臨淮關,以便就近指揮。奏定剿撚之策,劃運河以西、賈魯河以東、黃河以南、沙河與淮河以北,包括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四省的十三府、州為自己的作戰區域,其餘地區由所在督撫負責。計劃在徐州、臨淮、周口、濟寧四鎮重點設防,並另建馬隊自後追擊,使撚軍無論走到何處,都有兵堵剿。抵臨淮關駐紮。出示曉諭亳州、蒙城、宿州、永城四州、縣民圩,令其“分別良莠”,捆送撚黨,並派專員會同地方官前往查辦。曾國荃補授山西巡撫,以病未痊愈為由,不肯赴任。初定各軍駐防地點:劉銘傳軍駐周口,張樹聲軍駐徐州,劉鬆山軍駐臨淮,潘鼎新軍駐濟寧。補參陳國瑞隻身逃走,不顧主將之罪,請撤幫辦軍務銜,褫去黃馬褂。以救援雉河集不力,令易開俊撤差回籍,老湘營歸劉鬆山一人統帶。自臨淮關啟行,由陸路前往徐州。抵徐州駐紮。撚軍張宗禹部留駐南陽,賴文光一支入山東曹州。曾國藩令臨淮劉鬆山一軍赴徐州接防,調周盛波軍由徐州移駐歸德府,變四鎮設防為五鎮設防。令徐州駐軍分出一支移紮周口,抽出劉銘傳一軍充任遊擊之師,不再拘守原定十三府、州的作戰區域,隨撚軍所至,跟蹤尾追。湘軍成大吉部在湖北麻城縣嘩變,兵勇紛紛投入撚軍,撚軍聲勢益壯。曾國藩以不懂軍事為由,密折奏參山東巡撫閻敬銘、河南巡撫吳昌壽。張樹聲補授直隸按察使(為曾國藩奏留,未赴任),所部樹字營由其弟張樹珊接統。
奏調侍講學士劉秉章來營襄辦軍務。李昭慶軍練成,令其馳赴周口,防堵撚軍張宗禹部東去之路。李鶴年調任河南巡撫,曾國荃調任湖北巡撫。由徐州啟行赴濟寧。駐鄒縣,朝拜孟子廟。途中拜謁孟林。行至曲阜,朝拜孔子廟、顏回廟。拜謁孔林,禮拜周公廟。
十九日(4.4) 三月初五日(4.19)
是月
四月初七日(5.20) 初七至初九日 (5.20—22) 二十三日(6.5) 五月二十二日(7.4) 六月初七至初八日 (7.18—19) 十四日(7.25) 十五日(7.26) 七月二十八日(8.8)
八月初九日(9.17) 十二日(9.20) 十六日(9.24)
二十三日(10.1)
是月
九月十二日(10.20)
十三日(10.21) 是月
十月十三日(11.29)
二十五日(11.1)
是月
抵濟寧駐紮。奏請霆營餉需解決辦法,請派鮑超赴豫南、鄂北一帶剿撚。曾國荃率新募湘軍一萬二千人赴湖北巡撫任,史稱新湘軍。奏定分段防守運河、黃河之策。同閻敬銘、劉長佑乘舟查勘黃河、運河,商定各軍分防地段。鮑超一軍到達湖北。奏定以弱軍駐防四鎮,抽出強軍組成遊擊之師,分四路跟追撚軍之策。至嘉祥拜謁曾子廟和曾子墓,並與曾參後人連宗。
采納劉銘傳的建議,奏定防守賈魯河、沙河之策。由濟寧登舟前往周口,沿途察看運河堤牆。奏報撚軍賴文光部全軍渡賈魯河西去,急調劉銘傳、張樹珊、潘鼎新等部趕赴沙河一線,興辦賈魯河、沙河防河工程,並調劉鬆山、張詩日各軍渡賈魯河西進,與曾國荃、鮑超各軍配合,力圖將撚軍殲滅於豫西、鄂東地區。抵周口駐紮。因病請假一月,在營調養。賴文光、張宗禹率撚軍乘夜突破河南防區,由開封城南越壕東去,急趨山東。曾國藩防守賈魯河、沙河挫敗,急調湘、淮各軍赴山東追擊。防河之策受到重挫。奏請速令李鴻章出駐徐州,與山東巡撫會辦東路;曾國荃移駐南陽,與河南巡撫會辦西路。曾國藩仍駐周口,居中調度。陝甘總督楊嶽斌(即楊載福)、陝西巡撫劉蓉因病免職(仍留陝西治軍),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喬鬆年調任陝西巡撫,英翰補授安徽巡撫。撚軍在河南陳留、杞縣一帶分為兩支:一支由賴文光、任化邦率領,仍在豫、魯、蘇、鄂、皖一帶活動,史稱東撚軍;一支由張宗禹率領,轉戰入陝西,史稱西撚軍。奏請續假一月,觀望形勢,以定去留。李鴻章出駐徐州,曾國荃移駐襄陽。曾國荃具疏參劾湖廣總督官文。因禦史連章彈劾,清廷屢次降旨切責,曾國藩以病難速愈為由,奏請開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缺,請另簡欽差大臣接辦軍務,自己以散員留營效力,並附片陳請暫將封爵注銷,以示自貶。接奉上諭,賞假一月,在營調理,欽差大臣暫由李鴻章署理,曾國藩俟調理就愈,即行來京陛見。東撚軍由山東轉移至河南陳州一帶,曾國荃移駐黃州。
十一月初六日(12.12)
十九日(12.25) 十二月初六日(1867.1.11)
二十一日(1867.1.26)
同治六年(1867)
正月初六日(2.10) 十一日(2.15)
十五日(2.19) 十八日(2.22)
十九日(2.23) 是月
二月初三日(3.8) 十六日(3.21) 十八日(3.23)
三月初六日(4.10) 五月初九日(6.10) 是月 六月
七月
十月十七日(11.12) 是月 十一月初四日(11.29) 二十二日(12.17) 是月
十二月初十日(1868.1.4) 二十二日(1868.1.16)
同治七年(1868)
正月初二日(1.26)
接奉上諭,曾國藩回兩江總督本任,暫緩來京陛見,江蘇巡撫李鴻章授為欽差大臣,專辦剿撚事宜。湖廣總督官文奉旨開缺,入都供職。派員赴徐州,將欽差大臣關防送交李鴻章。新湘軍郭鬆林部在湖北安陸府被東撚軍擊潰,郭鬆林重傷被俘,複被人救走。淮軍張樹珊部在湖北德安府被殲,張樹珊斃命。
由周口啟行赴徐州。李鴻章補授湖廣總督。李瀚章調任江蘇巡撫,署理湖廣總督。曾國藩抵徐州。左宗棠授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專任進剿西撚軍事宜。接兩江總督、通商事務大臣關防及兩淮鹽政印信。劉銘傳與鮑超在湖北尹隆河約期進攻撚軍,劉銘傳先期赴敵,欲邀首功,幾被撚軍殲滅。鮑超率軍趕到,將其救出。事後劉銘傳反責備鮑超延誤約期,李鴻章亦左袒劉銘傳。鮑超負氣離營,請求回籍養病。不久霆軍亦遣散。李鴻章由徐州移駐周口。曾國藩自徐州啟行返江寧。新湘軍彭毓橘部在湖北黃州被東撚軍殲滅,彭毓橘與多數營官斃命,曾國荃的新湘軍破產。抵江寧,還駐兩江總督衙門。補授體仁閣大學士,仍留兩江總督任。東撚軍破運河堤牆東去,活動於青州一帶。東撚軍越膠萊河入山東半島。李鴻章集數省之力興辦膠萊河防。東撚軍由北端河口附近破膠萊河防西去,轉戰於魯南、蘇北一帶。湖北巡撫曾國荃告病開缺回籍。東撚軍驍將任化邦被淮軍奸細刺殺,軍勢轉衰。直隸總督劉長佑革職,文華殿大學士官文署理直隸總督。西撚軍聞東撚軍作戰失利,由陝西宜川渡黃河東返。東撚軍在山東壽光被圍,損耗數萬人,賴文光帶少數部隊突圍,南走江蘇。賴文光在揚州被俘,數日後英勇就義。東撚軍宣告失敗。因追剿撚軍有功,賞雲騎尉世職。
接見前美國公使,即將率中國使團出訪美、英、法、普、俄各國的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蒲安臣。
四月二十四日(5.16) 閏四月
六月二十八日(8.16)
七月初十日(8.27) 二十日(9.6) 八月十三日(9.28)
十一月初四日(12.17) 十二月十三日(12.26) 十四至十八日 (12.27—31) 十九日(1869.1.1) 二十二日(1869.1.4) 二十八日(1869.1.10)
同治八年(1869)
正月初一日(2.11) 初五日(2.15) 十五日(2.25) 十六日(2.26)
十七日(2.27) 二十二日(3.4) 二十七日(3.9) 二月初二日(3.14) 十六日(3.28) 五月二十一日(6.30) 七月初七日(8.14)
八月 九月 十月
同治九年(1870)
正月
三月 四月二十一日(5.21) 五月二十二日(6.20) 二十三日(6.21)
二十六日(6.24) 六月初三日(7.1) 初六日(7.4)
改授武英殿大學士。從江寧出發,沿途視察江南水陸各營,至上海查閱江南機器製造局各項工程。事畢,乘輪船返回江寧衙署。西撚軍被困於黃河、運河、徒駭河間,全軍覆沒,張宗禹不知所終。李鴻章以湖廣總督授協辦大學士,劉銘傳封一等男爵。奉命調任直隸總督。江南造船所製成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國藩登船試航,取名“恬吉”。由江寧登舟啟行,赴直隸總督任。抵京師,寓賢良寺。陛見那拉氏與同治皇帝,會見軍機大臣及內閣、翰林院各官。訪塔齊布宅,厚饋其母。移居法源寺。拜訪穆彰阿故宅,見其家境敗落,不勝今昔盛衰之感。
參加元旦朝賀。訪倭仁宅。陪保和殿藩王宴。赴乾清宮廷臣宴。曾國藩班列漢官之首,與滿大學士倭仁東西對坐於同治皇帝座前,是其生前享受的最高榮譽。謁恭親王奕宅邸。出都赴保定。抵保定。接直隸總督關防及長蘆鹽政印信。檢閱直隸六鎮練軍。奏請以湘軍軍製改造直隸練軍。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提出儒學有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根本。奏請調湘、淮軍將領訓練直隸六鎮新兵。核定直隸練軍章程,以湘軍軍製全麵取代綠營軍製。自保定出發,沿途查勘河工,在天津校閱洋槍隊後返回保定。
劉鬆山在甘肅金積堡被回民起義軍打死,其侄劉錦棠接統其軍。肝病漸重,左目視線模糊,右目完全失明。奏請病假一月。續假一月。天津教案發生。愛國民眾毆斃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等外國人二十名,焚毀教堂等外國機構多處。接奉赴天津查辦教案之命。預寫遺囑數條給二子,以防不測。由保定啟行赴天津。
初十日(7.8) 十六日(7.14) 十九日(7.17) 二十一日(7.19)
二十二日(7.20)
二十三日(7.21)
二十六日(7.24) 七月初五日(8.1) 初六日(8.2) 十三日(8.9) 十四日(8.10)
二十日(8.16) 二十五日(8.21) 八月初二日(8.28)
二十五日(9.20) 九月初六日(9.30) 二十三日(10.17) 十月十五日(11.7) 閏十月二十日(12.12) 十一月十七日(1871.1.7) 二十九日(1871.1.19)
同治十年(1871)
二月 五月
八月十二日(9.26) 八月十三日至十月初 六日(9.27—11.18) 十月初七日(11.19) 十一日(11.23) 十三日(11.25)
十一月二十二日 (1872.1.2)
同治十一年(1872)
正月初二日(2.10) 十四日(2.22) 二十三日(3.2) 二月初四日(3.12)
抵天津。天津道員周家勳、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革職。會見法國公使羅淑亞,放走拐犯武蘭珍、犯罪教民王三。法國對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公使羅淑亞向崇厚提出“三員論抵”要求,並以戰爭相威脅。崇厚欲許之,曾國藩不敢答應,二人相對涕泣久之。法國公使羅淑亞來見曾國藩,蠻橫要求殺張光藻、劉傑、陳國瑞三人,為豐大業抵命,遭曾國藩拒絕。上奏粉飾洋人侵華罪行,請求將張光藻、劉傑二人送刑部治罪。以身體不支,奏請另簡大臣來津協助查辦教案。工部尚書毛昶熙至天津會辦教案。曾國藩聞普法戰爭爆發,確信法國無力向中國開戰。清廷令崇厚赴京,三口通商大臣暫由毛昶熙署理。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來天津活動,與曾國藩久談。再次同赫德久談。江蘇巡撫丁日昌至津協辦教案,即日懸賞緝拿“凶犯”。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死,曾國藩調任兩江總督,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李鴻章至天津。交卸關防印信。由天津啟行入都。自京啟行南返。抵江寧,暫住江寧鹽巡道衙門。奉命充任通商事務大臣。刑部尚書鄭敦謹至江寧查辦馬新貽被刺案。
同鄭敦謹奏結馬新貽被刺案。奏結李昭壽、陳國瑞尋仇鬥毆案,提督李昭壽革職,提督陳國瑞以都司降補。檢閱江寧督標及練軍、湘軍各營。自江寧登舟啟行,先後到揚州、清江浦、徐州、丹陽、常州、常熟、蘇州、鬆江等地檢閱軍營。抵上海,查閱江南製造總局所屬各廠。設席慶祝六十一歲生日。由上海啟行,乘輪船返江寧。
原兩江總督衙門(即太平天國天王府)翻修一新,即日移入新署。
至吳廷棟宅,言及昔年故交零落殆盡,黯然而別。值道光皇帝忌辰,回首往事,潸然淚下。自即日起,時發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發腳麻、舌蹇之症,死於兩江總督衙門。
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
《中國近代史》上冊範文瀾,人民出版社。《中國近代史稿》第一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人民出版社。《太平天國史》羅爾綱,中華書局,1991年。《湘軍兵誌》羅爾綱,中華書局,1984年。《綠營兵誌》羅爾綱,中華書局,1984年。《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羅爾綱,中華書局,1982年。《太平天國》牟安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太平天國通史》茅家琦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太平天國興亡史》茅家琦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Ⅱ,《太平天國》神州國光社。《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編,中華書局,1962年。《清代通史》蕭一山,商務印書館。《曾國藩》蕭一山,勝利出版社。《曾國藩傳》蕭一山,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中興名臣曾胡左李》高伯雨,波文書局。《曾國藩評傳》何貽焜,中正書局。
《曾國藩之生平及事業》《曾國藩之民族思想》《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李鴻章傳》《曾文正公全集》《曾國藩全集》《曾文正公家書》《曾文正公手書日記》《曾國藩未刊信稿》《湘鄉曾氏文獻》《湘鄉曾氏文獻補》《胡文忠公遺集》《北援集議》《左文襄公全集》《羅忠節公遺集》《養晦堂文集》《蕎晦堂詩集》《養知書屋詩文集》《玉池老人自敘》《郭嵩燾日記》《湖南褒忠錄初稿》《駱文忠公自訂年譜》《沈文肅公政書》《李興銳日記》《張文襄公奏稿》
蔣星德,商務印書館。王德亮,商務印書館。李鼎芳,交通書局。苑書義,人民出版社。曾國藩,傳忠書局,光緒二年刊本。曾國藩,嶽麓書社,1987年。曾國藩,商務印書館。曾國藩,中國圖書公司,宣統元年刊本。曾國藩,中華書局。曾國藩等,學生書局。曾國藩等,學生書局。胡林翼,同治六年刊本。胡林翼輯,台北影印本。左宗棠,萃文堂刻刷局,光緒十六年(1890)。羅澤南,長沙出版。劉蓉,思賢講舍,光緒三年刊本。劉蓉,台北影印本。郭嵩燾,養知書屋。郭嵩燾,養知書屋。郭嵩燾,湖南人民出版社。郭嵩燾、羅汝懷等,同治十二年刊本。駱秉章,思賢書局。沈葆楨,掃葉山房。李興銳,中華書局。張之洞,鉛印線裝本。
《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稿》張靜廬,群聯出版社。《涇舟老人年譜》洪懷孫,民國廿四年刊本。《劉蓉年譜》陸寶千,台北近代史研究所專刊。《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朱寶炯、謝沛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自敵對營壘的太平天國資料皮明庥等編,湖北人民出版社。
——曾國藩幕僚鄂城王家璧文稿輯錄》《柏堂集》方宗誠,光緒二年刊本。《遜學齋詩文鈔》孫衣言,同治三年重刊本。《寶韋齋類稿》李桓,趙寶墨齋,光緒六年刊本。《蘇鄰遺詩》李鴻裔,光緒十四年刊本。《十三峰書屋全集》李榕,成都文倫書局。《守墨齋遺集》何應祺,同治五年刊本。《覆瓿集》張文虎,金陵冶城賓館刊本。《濂亭文集》張裕釗,查氏木漸齋刊本。《桐城吳先生詩文集》吳汝綸,吳氏家刊本。《桐城吳先生尺牘》吳汝綸,吳氏家刊本。《小酉腴山館集》吳大廷,光緒五年刊本。《求誌集》陳鼐,同治十一年刊本。《西學東漸記》容閎,湖南人民出版社。《餐芍華館遺文》周騰虎,光緒三十一年刊本。《(六安 )塗郎軒尚書年譜》塗宗瀛,蕪湖江東印書館。《蔣介石先生嘉言類鈔》彭國棟,商務印書館。
後 記
該書初版以來,學術界前輩、朋友及眾多讀者不吝賜教,匡我不逮;此次得以再版,更仗梁由之先生大力,賜我修補前失之機。值此,謹向多年來教我之師、助我之友深致謝意。
朱東安2013年 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