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學之家立國強
文字裏的多彩人生
蔡升培出生在長春,童年時,父母過早去世。失去了父母依靠的肩膀,蔡升培沒有像飄飛的花絮,反之,不幸的遭遇,使他鍛造出剛毅的性格,經曆苦難的他,穿越了所有的悲傷。
蔡升培是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為了讓他接受良好教育,哥哥決定送他到哈爾濱某學校就讀。臨行前的夜晚,哥哥與他促膝談心,並叮囑他寒窗苦讀。那個年月,生活十分拮據的嫂嫂,為蔡升培準備了路費和幹糧。心細的蔡升培,打心眼兒裏感激嫂嫂的體恤,感受到溫暖的同時,他暗下決心要勤奮學習。
站台,是思念的中轉站,是等待的祈盼。十分懂事的蔡升培,知道哥哥工作甚忙,執意不讓哥哥送站,但擰不過哥哥的盛情,第二天,哥哥還是如期送站。
哈爾濱三中, 九一八事變後,校址被日偽第四軍占用,後更名為東省特別區區立師範,1954年3月,校名又改為哈爾濱市第二中學,成為哈爾濱市一所重點中學。在這樣的學府就讀,蔡升培很驕傲,他暗下決心,不負哥嫂的期望,立誌苦讀,做一名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20世紀50年代,生活雖拮據,卻沒有讓蔡升培失去生活的目標,在校期間,他潛心苦讀。每每周末,一起住校的學子,都會走出校舍,遊曆聞名遐邇的果戈裏大街。而蔡升培則獨自留在校舍裏,認真地複習功課,由於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在班級裏始終名列前茅。
每年考試過後,蔡升培就會往家裏寄一份優異的成績單。哥哥每每收到蔡升培的成績單後,都會給他寫一封長信,信裏麵附上勵誌警句。蔡升培為感激哥哥的勉勵,回信寫詩評價哥哥:“你是我夜讀時,燃燒著的燈;你是我寒冷時,那抹暖陽。”
在校就讀時期,蔡升培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圖書館。那暖暖的書香,那暖暖的人流,令他一生難以忘懷!
有一次,蔡升培在圖書館閱讀,不小心弄髒了書籍,圖書館管理員不但沒有責怪蔡升培,還勸告他不要著急。蔡升培獲悉圖書管理員家境拮據,午飯時間很少就餐,為感謝心善的圖書管理員,蔡升培把飯票節省下來,送給管理員。有了這段真摯的友誼,蔡升培無論在圖書館逗留多長時間,那位圖書管理員都不會驅趕蔡升培離去。時間一久,蔡升培還是有些難為情,但圖書管理員卻想出辦法:每每蔡升培閱讀晚走時,就由他把圖書館的門鎖好。因為在圖書館結交了好朋友,蔡升培讀了大量書籍,由於勤學,蔡升培學習進步很快。
1950年,當戰火燃燒到丹東鴨綠江邊時,中共中央作出出兵朝鮮的重大戰略決策。此時,舉國上下掀起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胸懷壯誌的蔡升培,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蔡升培成為軍營中的“業餘文化幹事”。當時,軍營裏的士兵文化水平較低,有著“秀才”美譽的他,為寫好一篇文稿,經常熬到後半夜,雖然辛苦,自己卻深感欣慰。
為豐富業餘生活,閑暇時,蔡升培則向報社投稿。當作品石沉大海時,他也不灰心,繼續為報社投稿。數年的傾情筆耕,蔡升培的文稿終於散見於沈陽軍區的《東北戰士》雜誌上。一年間,由他創作的“豆腐塊”,已有10餘篇發表在《解放軍報》上。
有了一些成績,蔡升培並沒有停下來,他不斷地勤學,不斷地進步,他多次榮獲團三等功,並在軍區報告會上介紹了“眼勤、耳勤、嘴勤、腿勤、手勤、腦勤”學習經驗。後來,他晉升為團幹事。不久,又被調到沈陽軍區前進報社任編輯工作,終於實現了當編輯的夢想。有了自己的陣地,他像一位將軍,指揮著“文字陣地”。
以文字為情,以文字為愛,以文字為榮,是蔡升培人生的坐標。1964年,蔡升培轉業到沈陽人民廣播電台,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
成為“無冕之王”的蔡升培,始終堅守“樂於勤學,施善於人”準則。到了新的工作崗位,蔡升培倍感“媒體人”的責任重大。他苦心鑽研,每采訪一則新聞,都核實其真實性;每寫一篇文稿,力求達到精準性。
數年記者生涯,由於蔡升培工作認真,從沒有出現過“瑕疵”。電台裏的同事稱讚道:從軍營走出來的蔡升培,就是一位沒有省略號的人。堅持“爬格子”的蔡升培,於1995年在新聞戰線上退休,結束了從事多年的文字工作。
一輩子與文字打交道,對文字有感情的蔡升培,感覺文字是點燃他生命的火花!退休後,盡管年歲不饒人,蔡升培仍堅持給報社投稿,他寫累了,就聽一會兒音樂,再繼續筆耕。
為傳承“家教家風”,把“勤學”法寶傳承給子女,蔡升培培養他的三個女兒,使她們不僅學會了寫作,還把“勤學”作為人生的航標燈,為自己的生活目標導航,三個女兒相繼考上了名牌大學。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蔡升培這位“爬格子”的“兵哥哥”,積極參加到社區活動中。利用自己當記者的特長,帶領青年大街小學的“小記者”們走出校門,采訪勞動模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曆經軍旅生活和記者生涯的蔡升培,在充滿激情的文字裏找到了多彩的人生。
他常說:“勤學,是埋在自己心田的種子,用期待的甘露為它灌溉,開拓希望的犁,就會收獲理想、收獲幸福!”
編後感言
畫要留白,文不過滿,這是祖先留下的真言。然而,做人卻不能有省略號。
生命是一秒一秒堆砌的,曆史是一步步走過來的;莊稼要一絲不苟地生長,才能顆粒飽滿;人要踏踏實實地前行,才能一步一個腳印。蔡升培用他看似平常的人生經曆,告訴了人們一個勤學勵誌的大道理。
本文人物係沈陽市和平區文安路社區居民
本文作者/金 川
人生價值從這兒開始
她叫李寶芬,曾擔任過社區書記。由於領導的培養、指導,同誌們的理解、支持與幫助,她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得到了不平凡的收獲。這些年來工作經驗的積累和鍛煉,讓她從一個普通群眾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從隻滿足於能有一個工作的機會,能享受勞保待遇就知足了,到真正能為社區群眾幹點事,幹好事,這段心路曆程,她走得很艱難。
說實在的,她事業上的成功,有著公婆的一半功勞。他們不愧是機關退下來的老黨員,在他們身上,讓她感受到一種工作上的動力。
剛到社區,李寶芬對工作的認識很粗淺,隻是抱著一顆樸素感恩的心去工作。領導讓幹什麼,就幹什麼。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工作中的切身體會,她真正認識到社區工作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麵對基層民眾和家長裏短的瑣碎事,沒有高度的熱心、愛心、耐心和責任心是不行的。社區工作正處在民生的最前沿,是黨和各級政府與民眾之間最直接的聯係。社區工作做得好,不僅能讓黨的改革開放大好形勢深入民心,也能增強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熱愛,確保一方和諧與穩定。
在家裏,李寶芬的公婆對她像親生女兒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對她熏陶和督導,讓她對社區工作有了新的認識,使自己的工作態度開始從被動向積極主動方向轉變。她一方麵認真學習黨的有關方針政策,努力熟悉社區各項工作業務,虛心地向老同誌及周圍同誌學習,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麵,主動與居民打成一片,建立感情,熱心地為居民服務,贏得居民的信任。在她的認真努力下,李寶芬的工作打開了新的局麵。
李寶芬對自己的工作確定的理念是堅持原則是首要的(執行政策不走樣);熱情服務是必需的(不分上下班、節假日);機動靈活是必要的(對上對下極端負責)。每當她與公婆聊一些工作細節時,他們總是告訴李寶芬:“要認真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凡事要多為老百姓著想,多走群眾路線,走親民之路。”
李寶芬分擔的工作大多關乎群眾的切身利益。黨的很多惠民政策,居民不一定都了解,有些該享受的福利待遇不知道怎麼申請,還有的為了一己之利不顧政策規定,提出非分要求……
麵對這一種情況,每當政策下達,她便在平時掌握情況的基礎上逐一排查,凡是該享受的及時宣傳政策,絕不落下一人。比如:南三小區有一戶居民,一家三代五口人居住在一個小兩室的房子裏,孩子學習都沒地方,又買不起房。政府的公租房和經濟適用房政策正能解他們的燃眉之急。在社區有一位居民,不具備辦理低保資格,卻硬要申請低保,不給辦理就無理取鬧,甚至用跳樓要挾主任。這種情況下社區工作人員極力地說服對方,告訴他低保沒有名額限製,隻要沒有勞動能力,符合條件就可以辦。無勞動能力鑒定,要到和平區指定的醫院進行體檢,但他這種情況體檢也是白花錢。在她們有理有據的說服下,那人隻好作罷。後來這個人的情況發生變故,生活條件確實陷入困境,符合低保條件,這時,李寶芬不計前嫌幫他辦理了低保。工作中正確理解和執行黨的方針政策至關重要,該辦的一定辦好,不該辦的即使壓力再大也絕不妥協,這也是社區工作者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素質。
公婆經常提醒她:你就是一個普通居民百姓,沒有社區居民也就沒有你今天的位置。所以你要時刻牢記,要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全心全意地為居民服好務。
李寶芬有個習慣,平時注意收集居民相關信息,為的是“閑置忙用”,需要時直接從電腦中調出,避免重複勞動,加快工作進度。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和諧一切事情都能做好。李寶芬也非常感謝她的公婆,他們工作中指引她,生活上照顧她,使她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謝謝你們,我的公婆,今後我不但會更加努力地工作,也會好好的孝敬你們。”李寶芬由衷地說。
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群眾的需求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為居民排憂解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義不容辭。李寶芬說,自己付出再多也不為過,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這就是一名共產黨員、社區書記的胸懷。
編後感言
沉甸甸的稻穗,越是成熟越是低頭向根請教,不能因為你是果實,就把根當成了稻草。無論父母到什麼年齡,他們的話總有人生的經驗在裏麵。就算他們老糊塗了,說的話也是有意義的,那就是告訴你,你將來也會這樣。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終生的老師。父母的嘮叨是沙中的金,失舵的錨,是社會法律和道德規範的最好補充。
本文人物係沈陽市和平區雲集社區居民
本文作者/李少榮
東方尋蹤憶往昔
鄧彥昌是位好學的老人,一直筆耕不輟。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做過小學教員,參加革命後,參加過沈陽軍區的政治經濟學培訓班、省委黨校新聞幹部班。1949年入伍,參加過秦嶺戰役、解放陝南,1951年入朝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
鄧彥昌老先生的革命回憶錄中,詳述了自己的戎馬一生。老先生光榮的經曆中,也是有得有失。從學生時代,到初入社會,東去潼關,西去孟津,重返故裏,再到從軍,在戰爭中學人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再到改革開放。這一生的經曆極其豐富,鄧彥昌老先生在回憶錄中寫得極其詳盡透徹。
鄧老先生晚年也不忘對於文化事業的孜孜以求,他的集報事業搞得如火如荼。
集報是一個相對偏一點的領域,是小眾的事業。但是,集報卻是記載曆史的鐵證,其曆史價值、文化價值都不可低估。鄧老先生發揮晚年的餘熱光芒,自己的收藏為曆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一個優秀的學習型家庭。鄧老先生集文、史、哲於一身,知識麵寬。幾十年來,他義務幫助社區工作,被和平區政府評為優秀宣傳員、報告員、社區好義工。鄧老先生的文章《親曆抗美援朝》長篇見聞錄刊登在《沈陽鐵道》報上,影響強烈。《遼寧老年報》和人民網選登鄧老先生的《炮火中的後勤兵》,並被編寫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中。鄧老先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過三等功,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功章兩枚。鄧彥昌老人的曆史是很輝煌的曆史,有著驕人的功績。
鄧老人老了,但精神很年輕,一直筆耕不輟,積極投身到集報行列中,埋頭鑽研。作為全國著名集報家和集報理論家,他的集報文化作品有《情係大西北》、《鄧彥昌集報文集》(一至四集)、《集報文化的理論和實踐》,首次倡導了科學開展集報活動。
鄧老先生集報的作品還有很多,諸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講座(15講)”“十七大報告基本思想觀點解讀”“沈陽鐵路局的清查與整黨”評論:“《沈陽鐵道報》的‘黨史鉤沉’”“《遼寧日報》的報道作風”“《沈陽日報》的境外采訪”等一大批集報作品被收藏。
老先生還通過自己的眼光和觀點,給社區群眾作時事報告,而且報告的都是很前沿的敏銳話題,比如跨世界的中美關係、中日關係與台灣問題,發揚艱苦奮鬥的長征精神,抗美援朝戰爭的六十周年紀念,抗震救災綜合國力大檢閱,遼寧改革開放之路,《渤海商報》的入世宣傳,等等。
老先生的講座也好,寫作的作品也好,都是積極向上的,充滿了正等量,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再回到老先生的回憶錄上來。鄧彥昌老先生於1996年完成的個人回憶錄《東方尋蹤》,真實詳盡地總結了自己以往所走過的革命道路。回憶錄從謀生篇到從軍篇,再到轉業篇。
鄧彥昌還不忘關心老家經濟建設。《沈陽鐵道報》以一篇名為“情係大西北,心牽故鄉人”的文章,報道了鄧彥昌支援西部大開發的事跡。鄧老先生回到家鄉探親,受到了縣委書記的接見。縣政協報還刊登了鄧老先生關心鳳翔建設的四封來信。兩任縣委書記和政協主席,給鄧老先生來信表示感謝。鄧老先生又在《西部開發報》上撰文“西部大開發給鳳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鳳翔政協五十年》一書中,評價“鄧彥昌先生對支援家鄉經濟發展起到了鼓與呼的作用”,可見家鄉對於鄧老先生的評價之高。山西省副省長到沈陽開製博會期間,曾在金城賓館親切接見鄧老先生,感謝他對支援西部大開發的行動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