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家訓
家訓文化作為一種傳統的社會意識形態,自古以來,在塑造民族文化性格,延續傳統道德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家訓,是古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倫理文化遺產。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批判繼承傳統家訓,弘揚新時期的家訓文化,對於塑造這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維護人際關係和諧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沈陽市和平區組織開展了“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主題活動,曬家風,議家訓,成為街頭巷尾議論的熱門話題。作為一名熱愛傳統文化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名和平區的居民,我也深受觸動。浸潤在這種良好的文化氛圍裏,回想起家族傳承至今的家風家規,可謂感慨良多。
我的祖父孫維愷,祖母呂淑賢,都是遼寧省岫岩縣熟地村人。祖父是個能工巧匠,車鉗鉚電焊樣樣精通,還會照快相,配飲料,加之實在待人,很受親友愛戴和鄰裏尊敬。祖母為人寬厚,正直善良,給人一種大家閨秀的印象,對全家上上下下的照顧都很周到,家裏大事小情都能做主,堪稱賢妻良母。
從我小時候在丹東老家記事開始,我的印象裏,家境或殷實或清苦,生活或順利或坎坷,二老始終恪守傳統的為人處世之道,勤儉持家,教子有方。“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雖非二老明文規定之家訓,卻是二老一生奉行並用以教育子嗣的門風,這一點從我的父親及兩位叔叔的名字上即可見一斑。我父親名寶仁,二叔名寶義,三叔名寶禮。“仁、義、禮”這三個字就反映出祖父母的處世哲學及教育之道,要不是後來祖母又生了兩個姑姑,我想我的父輩們每人名字的最後一個字組合在一起就是“仁義禮智信”。
2016年春節,我和往年一樣又回到了故鄉,大年初一,闔家團聚。飯桌上父輩們慣常地念及祖父母的諄諄教導,感懷孫氏一族淳樸家風,令我感慨良多。我從小在祖父祖母身邊長大,父輩們的感懷於我而言,可謂感同身受。18歲考上東北工學院應用物理專業,大學畢業後一直留校工作,在沈陽生活的日子已經遠遠超過了故鄉,這35年來我雖搬了幾次家,但沒有離開過和平區,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和平人了。聯想到這次和平區家訓教育,深感也要為自己這個家族後代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我遂提議重修孫氏家訓,得到父親、二叔、三叔、姑姑及一眾家人的熱烈響應。重修家訓一事迅速提上日程,由我主持征集梳理。經由幾番雕琢,並在家族微信群裏多次征求老少爺們的意見,最終形成五句40字之“孫維愷家訓——為人仁義,處事明禮;從政勤勉,經商厚道;治學嚴謹,子嗣守敬;持家和睦,親友互助;家國至上,行穩致遠”。
這五句家訓考慮到對傳統家訓文化的尊重和繼承,兼顧現代人閱讀理解之習慣,更為了便於記憶和推廣,我又對家訓以半文半白的語體進行了引義,並印發給每個家庭。
一曰“為人仁義,處事明禮”。人生在世,不外乎為人與處事。為人要仁義,仁義乃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做人就要有仁愛之心,追求正義,寬厚正直,性情善良。處事要明禮,禮即規矩,亦即儀節。《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處事交往,要做到長幼有序,遵規守紀,大方得體。
二曰“從政勤勉,經商厚道”。若以職業論,蓋以從政和經商為眾。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勤為為政之本,廉為為政之德。從政,就要牢記宗旨,勤勉務實,廉潔自律,永葆本色。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經商要厚道,誠信乃厚道之本。以義取利,誠信經營,老板厚道,員工地道,方為生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