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呢?
像魯迅先生說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在離開丹麥的700多天裏,忘卻的救世主已經降臨了,那些在丹麥的我曾經以為是刻骨銘心的記憶已經如煙霧般消失在歲月的年輪裏了。遊走在丹麥的70個日夜,凝聚著我多少歡樂,悲傷,無助和感動。這些,我不可以忘卻。
在歐洲的44個國家中,丹麥雖然不是最小的,卻是常常被忽視的。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力圖查找一些關於丹麥的文字,但可以查到的資料卻少之又少。我喜歡丹麥,它的親和讓我覺得溫暖。丹麥以其中庸之道的處事理念,兼顧了民族的氣質和歐洲的經典,它是歐洲社會的美麗縮影。
在丹麥的日子,我得到了那些素昧平生的丹麥朋友的無私幫助和熱情關注,我數十次接到各種邀請,參加了多種課堂、party、聚會、聚餐、演出、出遊等活動,使我了解到丹麥的自然、人文、經濟等諸多領域。
作為一位交換學者,我更多地領略了丹麥教育上的大智慧。丹麥的教育是有層次的,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側重引導和實踐,培養學生更多的興趣;在高中階段側重開放和操作,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在大學階段強調知識和能力,完善學生專業的技能。丹麥的教育是多元化的,由學校、文化宮、福利部門、少年宮、教堂、電視台等諸多要素構建立體全方位的教育環境,讓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得到高質量的教育。
我在這本書中,從平民的視角了解丹麥,以地理的思維解讀丹麥,用日誌的形式品味丹麥。力圖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感受童話王國的無窮魅力,洞悉袖珍小國的大愛情懷。
我最終成書在遠東最美的校園——華東師範大學,在江南最富詩意的季節,我相信一切夢想都能開花。
何立秋
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