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童 年
周恩來,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農曆二月十三日)生於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楚州區)城內的駙馬巷,幼名大鸞。周恩來的祖父周起魁,曾任“江寧布倉大使”(即管公倉的財政官),後到淮安當師爺,並定居於淮安。在周起魁的晚年,他謀得了淮安府山陽縣候補知縣的職位,但因原任知縣遲遲不肯離職,他始終隻是“候補”。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50多歲的周起魁去世。由於他生前不事生產,因此死後的家產除了那所大房子外,就剩城外的幾分墳地了。這時,周家已經日漸衰敗。
周起魁有四個兒子:老大貽賡(字曼青)、老二貽能(後改名劭剛,字懋臣,即周恩來的父親)、老三貽奎(字煥臣)、老四貽淦(字簪
臣)。周恩來的生父常年在外謀事,收入微薄,僅夠維持家用,這使得周恩來從小便懂得了生活的艱辛。
周恩來的生母萬氏,是淮安府清河縣知事萬青選的女兒。萬氏生有三子,長子恩來,次子恩溥,三子恩壽。她讀過幾年私塾,性格開朗,精明果斷,很有辦事能力,對周恩來性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周恩來不滿半歲時,他最小的叔父周貽淦病危。周貽淦膝下無子女,為了安慰他,也使他的妻子陳氏能有所依靠,周恩來被過繼給病重的叔父。可是收繼子的喜悅並未給周貽淦的病帶來轉機,兩個月後,叔父去世,幼年的周恩來便由嗣母陳氏撫養。周恩來改稱生母為“幹媽”,稱嗣母為“娘”。陳氏出生於寶應縣城一戶比較貧寒的人家,父親是清朝的秀才,還學過一點醫術。在這樣的家庭中,陳氏自幼喜歡詩文書畫,有較廣博的學識和較深的文學修養,屬於典型的中國傳統才女。她性格溫和,待人誠摯,辦事細心,仁慈禮讓。因為年輕守寡,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傾注在對周恩來的撫養和教育上。
周恩來4歲時,在嗣母的教育下,開始認字和背誦唐詩。5歲時,進家塾讀書,正式取學名恩來,字翔宇。此後幾年內,先後讀了《三
字經》《千字文》《神童詩》以及《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詩經》中的一些篇章,並且讀了《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說嶽全傳》《紅樓夢》《鏡花緣》等中國古典小說。這些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典籍,雖然他不能全部讀懂,但對他卻是最早的熏陶。嗣母對他要求很嚴格,每天黎明時刻,就把他叫起來,在窗前教他讀書。嗣母的教育,對幼年周恩來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養,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後來,他曾深情地說:“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有
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1904年,6歲的周恩來隨父親、母親、嗣母和弟弟到清河縣清江浦居住,並到外祖父家的家塾中讀書。萬家藏書很多,使周恩來能大量地自由閱讀。後來,他還到表舅龔蔭蓀的家塾寄讀。龔蔭蓀是革新派人物,結識同盟會成員,讚助革命,常向周恩來介紹新思想和時事政治知識,使周恩來開始受到政治上的啟蒙。
按中國的傳統習慣,籍貫從祖代算起,因此,我算是浙江紹興人。
——1946年9月周恩來和美國記者李勃曼的談話
浙江紹興周恩來祖居
江蘇淮安的鎮淮樓
1898年3月5日(農曆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周恩來誕生在淮安城內駙馬巷家中
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
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十二姑)畫像
周恩來的嗣母陳氏畫像
周恩來談家世
○對於紹興老家,周恩來有著很深的感情。他說過:
“我的祖父名叫周起魁,生在浙江紹興。按中國的傳統習慣,籍貫從祖代算起,因此,我算是浙江紹興人。”
○對少年周恩來的性格影響最大的人,是他的生母和嗣母。周恩來曾經說過:
“我的母親長得很漂亮,為人善良。”
“叔母即嗣母陳氏,是受過教育的女子,在我5歲時就常給我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等。嗣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一部分。”
周恩來童年在江蘇淮安家中讀書的地方
1907年春天,周恩來9歲時,生母萬氏病故。生母去世,給他打擊很大。第二年7月,嗣母又被肺結核奪去了生命。家中料理完兩次喪事,已是債台高築,不得不靠典當借債度日,這使周恩來從小懂得了生活的艱難。其後不久,周貽能經人介紹,到湖北去謀事。周恩來則帶著兩個弟弟,護送嗣母的靈柩從清江浦回淮安老家,與叔父合葬。
在淮安老家居住時期是一段艱難的日子。當時,周恩來隻有10歲。父親和伯父在外地謀生,收入都很微薄,三叔父周貽奎又是個身體偏癱的殘疾人。在周家同輩男人中,年齡最大的當屬周恩來了,因此他擔當起持家的重任。在一年多時間裏,他“佐理家務,井然有序”。
1910年,周恩來12歲時,他的大伯父周貽
賡在奉天(今遼寧省)度支司(相當於財政局)俸餉科已升任科員,生活比較安定。周恩來平時同伯父常有通信,家裏有什麼難處理的事總是寫信和伯父商量。大伯父自己沒有子女,十分喜愛這個聰明好學的侄兒,也很同情他的處境。於是他托在東北做事的堂弟周貽謙借回家探親的機會,帶信給周恩來要他到東北來,跟隨自己生活。周恩來看過大伯父的信後,作出了去東北的決定。
1910年春天,周恩來隨周貽謙到東北。離開了淮安,周恩來以後再也沒有回去過。周恩來始終對淮安懷有美好的回憶,那裏是他生母和養母的長眠之地。由於奉天府一時沒有適合的學校可讀,所以周恩來先寄居在奉天府銀州三堂伯家,進銀崗書院讀書半年。當年秋天,大伯父將他接到奉天第六兩等小學堂(後改名東關模範學校)丁班學習,念了兩年書。這所學校是在清末“廢科舉,興學堂”的潮流中開辦的比較新式的學校,既教中國的經學,也介紹一些西方的新學。在小學第二學年,周恩來的作文《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讚揚。1913年奉天一家出版社和1915年上海一家出版社分別出版的中小學生優秀作文選都收了這篇作文。
1911年暑假,周恩來隨同學何履禎到奉天南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樓子何家做客。何履禎的祖父何殿甲帶他們去憑吊附近的一個古戰場龍煙山。這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戰爭的戰場——那是一場要爭
奪東北三省的戰爭。仗就在中國土地上打,人民遭難,可是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但不去製止外國侵略者,竟然宣布“中立”,把遼河以東廣大地區劃為“戰區”。了解了這段屈辱的曆史,周恩來的心再也無法平靜,從此他更加關心國家大事。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問學生:“讀書是為了什麼?”有的同學回答:“為光耀門楣。”有的同學說:“為個人前途而讀書。”周恩來回答說:“為了中華之崛起。”
從淮安到東北
12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裏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
——1946年9月周恩來和美國記者李勃曼的談話
1912年,周恩來在東北奉天(今沈陽)
周恩來的伯父周貽賡
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讀書時的教室
東關模範學校成立二周年時師生合影,下圖為照片局部,前排(中)為周恩來
1913年出版的《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中收錄的周恩來作文《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
1913年,周恩來從東關模範學校畢業時,給同學郭思寧的留言
周恩來談少年時代
○“我從小就懂得生活艱難。父親常外出,我10歲、11歲即開始當家,照管家裏柴米油鹽,外出應酬,在這方麵,給了我一些鍛煉。”
○對於遠赴東北,周恩來回憶道:
“我離家去東北鐵嶺,是因為當時父親、伯父都在那裏做事。我在鐵嶺入了小學,6個月後又去沈陽入學,念了兩年書。從受封建教育轉到受西方教育,從封建家庭轉到學校環境,開始讀革命書籍,這便是我轉變的關鍵。”
○關於東北生活,他曾對遼寧大學的學生說:
“我身體這樣好,感謝你們東北的高粱米飯、大風、黃土,給了我很大的鍛煉。”
“吃高粱米,生活習慣改變了,長了骨骼,鍛煉了腸胃,使身體能適應以後艱苦的戰爭年代和繁忙的工作。”
1910年秋至1913年春,周恩來曾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讀書。這是該校新貌
1913年春,周貽賡工作有變動,到天津任長蘆鹽運司榷運科科員。15歲的周恩來隨伯父一起來到天津。到天津後,他立即準備報考南開學校。天津南開學校於1904年創建,是一所聞名全國、仿照歐美近代教育製度開辦的私立學校。創立人是做過清朝的翰林院編修和學部左侍郎的嚴修,校長是曾在美國受過教育的教育家張伯苓。該校學術空氣濃厚,教學作風民主,並以管理嚴格而著稱。8月16日,周恩來參加南開學校入學考試,被錄取後,於8月19日報到入學,編在一年級己三班(後改為丁二班)。周恩來在南開學校度過了從15歲到19歲的中學時代。
周恩來在南開學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秀,國文和數學的成績尤為突出。當時天津每年舉行
一次全市中等學校學生演講比賽,周恩來曾兩次被推為學校的三名代表之一,而這兩次南開學校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他還擔任了學校演說會的副會長。1916年5月間,學校裏組織了一次不分年級的作文比賽,周恩來所選題目是《誠能動物論》,這篇作文得到全體國文教師的一致好評,經南開學校創辦人嚴修親自選定為全校第1名。
1914年3月,周恩來與同班同學張瑞峰、常策歐等人發起組織了一個學生團體,取名為“敬業樂群會”,表示“敬重學業,聯絡感情之意”。會內分為智育部、稽古部、演說部和俱樂部,下設詩團、國文研究團、辯論團、軍事研究團、演劇團、音樂團等,還自己辦起圖書室,定期舉行學術報告會、茶話會,組織會員進行參觀、郊遊和旅行等活動。“敬業樂群會”會員起初有20多人,後來發展到280多人,占全校學生總數的1/3。雖然周恩來對“敬業樂群會”的發起和工作開展盡了很大的努力,但他卻積極推舉張瑞峰擔任會長,自己擔任智育部部長,還擔任過
稽古部部長。1915年9月周恩來當選為副會長,之後又當選為會長。
在“敬業樂群會”的活動中,周恩來負責主編會刊《敬業》。《敬業》為半年刊,每年3月和6月出版,自1914年10月創刊,先後出版了6期。內容主要刊登會員的時政評論、學習心得和會內活動。 在周恩來的主持下,這份刊物辦得生動活潑,文字清新,內容豐富。在《敬業》學報上,周恩來以“飛飛”“翔宇”“恩來”署名發表了許多詩歌、評論、小說、雜感。1916年9月,周恩來擔任南開學校校刊——《校風》經理部總經理,負責刊物的財務收入、印刷、校對、發行等事宜。
在南開學校就讀期間,周恩來還擔任了新劇團布景部副部長。他多次參加演出,並在南開學校成立11周年的紀念會上演出新劇《一元錢》。那時,社會風氣沒有大開,男女不能同台演出。《一元錢》中的女主角就由周恩來扮演。在校期間,周恩來先後參加《恩怨緣》《老千金全德》《華娥傳》《仇大娘》《一念差》等十多個新劇的編導和演出。
1917年6月,周恩來以優良的成績在南開畢業,並以“國文最佳者”獲得學校特別獎。
在南開學校
南開的教育,是正常而自由的。
——1946年9月周恩來和美國記者李勃曼的談話
在南開學校讀書時的周恩來
南開學校創辦人、校董嚴修
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
南開學校東樓
周恩來(前排左)在上生理課時
周恩來在南開學校讀書時寫的作文《論名譽》手稿
周恩來(前排左一)同南開學校老師伉乃如(前排左二)等人合影
“敬業樂群會”職員合影,左一為周恩來
周恩來(右一)在新劇《一元錢》中飾演女主角孫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