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1898年11月24日(清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十一日),劉少奇出生於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鄉)炭子衝一個農民家庭。

寧鄉縣城位於湘江西側,東屏長沙、北鄰益陽、南連湘潭、西翼安化。炭子衝是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距寧鄉縣城三十多公裏,離省會長沙約五十公裏,交通便利,信息通暢,文化發達。這裏盛產稻米、林木、煙葉,經濟富庶。

劉氏家族祖籍江西吉水。明朝中葉,因家族中有人被派到湖南益陽做官,全家便從吉水遷到益陽。後幾經輾轉,遷居炭子衝始事耕作。

劉少奇的曾祖父劉再洲(1791—1875)當家時,除了在十幾裏外的茅田灘有祖上留下的一些薄地外,劉家在炭子衝的家產隻有三間茅

草房,靠租種田地艱難度日。但劉再洲勤勞能幹,帶領家人起早貪黑,除了種糧食,還種煙葉等經濟作物,使得家道日漸興發,開始在炭子衝置辦田產。劉少奇的祖父劉得雲(1833—1882)又經過多年辛苦經營,省吃儉用,把炭子衝的田產增加到了60畝,還把原來的三間舊茅屋擴建成七間新房。

劉少奇的父親劉壽生(1865—1911)為人忠厚,稍通文墨,思想開通。他重視子女教育,在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堅持讓四個兒子都從小上私塾讀書。他管理家政也有條有理,把在炭子衝的30畝地留給自家耕種,而把離家較遠的茅田灘30畝地租給別人,另外又在附近租種別人的15畝地。他安排男孩子們下地幹活,學習燒石灰、掌犁耙等技術,讓兩個女兒在家幫助母親紡紗織布,喂養家畜家禽。全家人一年到頭忙忙碌碌,很少有空閑,農忙時節還需要雇請一些零工幫助。母親魯氏(1864—1931)出生在離炭子衝不遠的一個叫顧廬塘的小山村,她勤勞賢惠,吃苦耐勞,善於持家。在劉少奇未滿13歲時,劉壽生過早去世,魯氏挑起家庭重擔,安排一家十幾口人的生活和農務。

劉少奇名紹選,字渭璜,在大家族中排行第九,家裏人都親切地叫他“九滿”。他親兄弟姐妹六人,大哥劉紹源(墨卿),二哥劉紹遠

(雲庭),三哥劉紹達(作衡),大姐劉紹德,二姐劉紹懿。八歲那年,父親把他送到鄰村柘木衝私塾讀書,讀的是《三字經》《千字文》《論語》等。第二年,他又換到羅家塘私塾讀書,開始讀《大學》《中庸》《孟子》等。由於學費等原因,他不得不經常變換學堂,從10歲到13歲,先後在月塘灣、洪家大屋、紅米衝、花子塘等地的私塾讀書,差不多一年換一個地方。其中,洪家大屋私塾的讀書環境和教學方法給劉少奇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洪姓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為了使幼子受到很好的教育,專門選聘了一位上過師範學堂的先生楊毓群,到家中開設教館,並招收少量功課好的鄰家子弟伴讀。由於劉少奇品學兼優,又與洪家的幼子同齡,故免交學費。劉少奇在這裏學習國文、算

術、自然、地理等新課程,感覺耳目一新。洪家大屋豐富的藏書更令劉少奇興奮,他利用課外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讀《西遊記》《古今小說》等被父親禁止讀的“雜書”。

劉少奇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和睦有序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兄姐勤勞善良,樸實堅毅。這些可貴的農家作風,在他腦海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農民的兒子

父親雖然受過相當長時間的教育,但他很勤勞仍參加並指揮生產。我們兄弟姊妹六人,我是最小的。我的哥哥姐姐他們都是很勤勞的農民,在我父親指揮下工作。

——引自劉少奇給奧地利醫生羅生特的信,1942年春

劉少奇在這裏誕生

1982年鄧小平為劉少奇故居題寫的門匾

劉少奇母親魯氏畫像

劉少奇少年時讀書寫字的柴房

劉少奇青少年時期的臥室

劉少奇讀私塾的舊址

“劉九書櫃”

劉少奇小時候特別喜歡讀書,總是千方百計地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看書借書。南塘村塘灣的劉甲三家和私塾同學周祖三家是他經常去的地方。劉甲三曾在長沙嶽麓書院學習過,家中不僅收藏了經史子集之類的古籍,還有不少有關工業技術和醫學方麵的書。周祖三的父親曾在日本弘文書院留學,並參加過同盟會,長期在長沙等地辦學、教書。周家有國文、算術、曆史、地理和數理化方麵的教科書,還有當時流行的報紙雜誌、通俗讀物和政治書籍。劉少奇每次來看書,一坐就是半天,臨走時還要用一塊藍花包袱布包上幾本書背回家中細讀。有一次,劉少奇在周家書房火盆邊看書入了迷,連鞋被烤糊了都不知道。

他還把自己住的一間狹窄低矮的小房間布置成了書屋,把從各處借來的書和自己收集來的書,分門別類地放好,一有時間,就一個人關在書屋裏靜靜地看書。他不僅喜歡一個人專心閱讀,還喜歡與同學一起研究討論。

因為他沉靜好學、知書達理,炭子衝一帶的許多人都知道劉壽生家的“九滿”愛看書,說話文縐縐,凡事能講出一番道理,就送了他一個雅號:“劉九書櫃”。

1911年10月,湖北新軍在武昌發動武裝起義。1912年元旦,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巨大的社會變故通過種種渠道傳到寧鄉縣炭子衝。這一年,在湖南新軍服役的二哥劉雲庭回家探親,向家人講述了湖南新軍在武昌起義後奮起響應,攻占長沙巡撫衙門,建立新都督府的經過,並帶回了一套《辛亥革命始末記》。劉少奇認真閱讀了這套書,深受啟發,再三要求姐姐幫他剪掉辮子,以表示對清政府的反叛和對辛亥革命的擁護。

外麵的世界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劉少奇。他非常希望能去當時寧鄉縣水平最

高的學校——寧鄉縣立第一高等小學(亦稱玉潭學校)讀書。在說服了母親和兄長後,劉少奇於1912年進入離家二十多裏的西衝山芳儲鄉小學補習班,半年後拿到初等小學畢業文憑,從而具備了報考玉潭學校的條件。

1913年劉少奇以優異的成績考進玉潭學校,編入第十一班,學習

國文、史地、算術、物理、修身、英語、體育、圖畫等課程。他讀書刻苦,勤於思考,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愛好體育,經常參加足球、籃球、武術等項運動。課外活動時,他和同學們一起蕩秋千、吹笛子、拉二胡,也熱心參加大掃除等公益活動。他在這裏受到進步教師的影響,開始經常關心國家大事,並在1915年兩次積極投身到反對袁世凱的愛國群眾運動中。

1916年夏,劉少奇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從玉潭學校畢業,插班進入長沙駐省寧鄉中學二年級二期五班學習。他在這裏一麵努力學習各門功課,一麵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著時事政治和社會動態。他還參加了長沙市驅逐反動軍閥湯薌銘的群眾運動,並在鬥爭中感受到群眾力量的偉大。這年秋天,劉少奇受武力救國思想的影響,報考湖南督軍

譚延闓在長沙開辦的陸軍講武堂,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1917年3月,他結束在長沙駐省寧鄉中學的學業,前往陸軍講武堂報到入學。在順利學完了半年的文化課程後,剛開始興致勃勃地學習軍事課程,一個多月後,陸軍講武堂校舍毀於軍閥戰火,學生各奔東西,學校被迫停辦。這使他從軍救國的夢想也隨之破滅。

1917年10月,劉少奇又回到炭子衝,他一麵抓緊時間自學各門功課備考大學,一麵起早貪黑學習武術拳腳,鍛煉身體。

1919年初,為取得報考大學的中學畢業文憑,劉少奇在同學的幫助下,插入長沙市私立育才中學畢業班,經過幾個月的學習,順利通過了各門功課的畢業考試。與此同時,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首先在北京爆發,並很快席卷全國各地,劉少奇毫不猶豫地參加了長沙學生的示威遊行。6月,他等不及領取畢業證書,便匆匆踏上了開往這場愛國運動的中心——北京的列車。

我小時在鄉村中讀書,又在本縣小學畢業。但因家庭貧苦,我的哥哥即無力供給我升入中學。由我自己的努力奮鬥及哥哥的幫助,才又在長沙的一個中學畢業。但再無力入大學,乃在長沙的一個軍官學校(湖南陸軍講武堂)學習軍事。不到一年,這個軍官學校即被軍閥戰爭所摧毀,我又失學。

——引自劉少奇給奧地利醫生羅生特的信,1942年春

走出家鄉

劉少奇就讀寧鄉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亦稱玉潭學校)時的同學錄

劉少奇青年時代讀過的兩本書

賀執圭眼中的“鐵血男兒”

在寧鄉縣玉潭高小,我結識了少奇同誌。我倆形影相伴地學習、生活了三年。少奇同誌初入校時,穿的是鄉下的大襟衣衫,被大家喊作“鄉裏伢子”,直到開課以後,才漸漸恢複了本名。這倒不是因為穿著變“洋氣”了,而是他以才取勝。他文章寫得好,總是發帖傳觀,考試又常得頭名,哪個還敢小看他!他因為書讀得多,早在鄉下,就有個“劉九書櫃”的綽號哩!

少奇同誌讀書有著明確的目的——為國為民。他初名渭璜,到玉潭高小後改為衛黃,意思是“衛我炎黃子孫”。在他的床頭,刻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個篆字,這是他“日三省吾身”的座右銘。當日本帝國主義占據青島和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的消息傳來時,少奇同誌咬牙切齒,頓足捶胸,痛罵“奸賊”。他滿懷激情地表示:“民族危亡之際,男兒當馬革裹屍,以身報國。”

少奇同誌的高小生活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驚濤駭浪中度過

的。剛進學堂不久,在抵製“仇貨”的運動中,他被推舉為班代表,領著同學們罷課、示威、清查洋貨……“衝鋒陷陣,無役不從”。畢業那年,他又被全縣小學生公推為首領,在寧鄉鬧起了“反袁驅湯”。他對素有“湯屠夫”之稱的湖南督軍湯薌銘毫不畏懼,每次遊行示威,總是走在最前列。他當時身背“勿忘國恥”的大字標語,手執寫著“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小旗,挺胸昂首,振臂高呼。講演時,談到亡國的慘痛,則痛哭流涕;談到救國的理想,則慷慨激昂。他用激情感染了許許多多的人。

一次,少奇同誌在遊行時被湯薌銘的士兵抓住,同學們把他救了出來。事後,校方以“鬧事”為由,將他開除。聽到這個消息,玉潭高小全體學生都要求退學,此事鬧得滿城風雨,結果迫使縣知事取消了開除少奇同誌的決定,並將反動校長解職。

1920年,劉少奇經長沙船山學校校長賀民範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這個時期,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並深受十月革命的影響,思想發生了重要的轉變。他曾說:“我們那時感覺到了亡國滅種的危險,但又不曉得朝哪裏跑,這一下就有辦法了。”後來,劉少奇經賀民範和長沙俄羅斯研究會的引薦,進入上海外國語學社留俄預備班。他在這裏除了學習俄文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外,還如饑似渴地閱讀《新青年》《時事新報》副刊《學燈》《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等,同時還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的一些社會活動。

1921年5月,劉少奇與羅亦農、任弼時、蕭勁光等一行十幾人搭乘郵輪從上海

港出發,途經日本長崎稍作停留後到達俄羅斯遠東邊城海參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當時,海參崴仍被日本軍隊占領,共產黨處於非法狀態。劉少奇等人在機智地躲過中國軍閥政府駐海參崴總領事館的盤查後,立即分散上車,前往蘇俄管轄範圍內的伯力(今哈巴羅夫斯克)。由於鐵路交通受戰爭破壞很不通暢,劉少奇與蕭勁光等一部分人先乘輪船從伯力到達海蘭泡(即布拉戈維申斯克),然後乘坐悶罐火車經赤塔、伊爾庫茨克,穿越茫茫的西伯利亞。那時火車用木柴生火作動力,乘客經常被要求上山搬運木柴。路軌狀況也很差,火車前進一段就要停下來修路。這樣曆時兩個多月,劉少奇等最終到達莫斯科。

此時,正值共產國際在莫斯科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劉少奇便與其他中國同學一起分擔會務,旁聽大會。8月,他們被安排進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簡稱東方大學)學習,接受《共產黨宣言》、國際工人運動史、《共產主義ABC》、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的教育。學員們一般白天上課,晚上輪流到街上去站崗,星期天做工或進行軍事操練,有時學校還組織學員參加義務勞動或參觀訪問。當時正值蘇俄嚴重經濟困難時期,東方大學的外國學員雖然能享受等同紅軍士兵的優待,但也僅是每人每天一磅半黑麵包,沒有黃油和肉類,蔬菜也極少,冬天屋子裏沒有暖氣,學習生活極其艱苦。

這年冬天,劉少奇同羅亦農、彭述之、卜士奇等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第一批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組成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的第一個黨組織,加入東方大學總支部。劉少奇擔任支部委員。

1922年初,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遠東勞動人民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劉少奇和其他一些東方大學的學員,以工作人員身份參加會議。這年春,他結束了在蘇俄的學業,並根據組織安排,帶領一部分同學踏上回國的路途。

在東方大學學了八個月跑回來了,也算取了經,取到的經不多就是了。當時我們學得不多,倒是我自己的革命人生觀開始確定了。懂得組織上的一些東西,講紀律、分配工作不講價錢、互相批評、一切服從黨,這些東西我腦子裏種得很深。

——引自劉少奇在幹部會議上的講話,1948年7月1日

赴俄留學

1922年1月17日,劉少奇填寫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履曆調查表

蕭勁光回憶:從上海到莫斯科東方大學

在上海外國語學社留俄預備班:“少奇同誌當時一心撲在學習和工作上。上午我們一起學俄文,下午又一起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有時在一起刻鋼板、印傳單;有時到工廠聯絡,做些宣傳工作;有時做工。遇有紀念日,就參加遊行,在前麵舉旗杆的多是我們這些人。我們除學習俄文外,每星期天還學習馬列主義,主要是請人來演講。我記得常來講課的是複旦大學的教授陳望道。他主要講他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一本馬列書籍,書的封麵上印有馬克思的大胡子像。少奇同誌幾乎沒有個人愛好,從不閑聊天,也不隨便上街。我們不住在一起,但看見他的時候,多是在學習俄文、閱讀《共產黨宣言》、思考著中國革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