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戰爭形態_獲得初級科技權限(2 / 2)

將爆裂物做成了地雷與漂在江河上的水雷,敵軍觸及時會牽動引線將鋼輪轉動以摩擦燧石點火而爆炸。

火銃逐漸分為單兵使用的手銃與重火力的碗口銃。手銃通常是發射霰彈,因而會裝上木馬子,後期的單兵用銃演變出了原始的一排輪發式與轉輪式的構造。碗口銃架設於城牆上或船上,通常會架在一個可旋轉的炮架上,類似天秤的形狀,而兩端各安一座,一端在開火時另一端可以填彈。

由葡萄牙傳入鳥銃(主要是火繩式的扳機,但也有輪簧式與燧發式的扳機)與佛朗機炮。鳥銃在傳入之後演變出多管轉輪的迅雷銃。而佛朗機炮與明朝的大炮不同之處在於佛朗機炮是以使用子炮的方式而減少了填彈時間。

在明代時,火器也被稱為神機,其中火箭又被稱為神機箭,這種取名大概是因為“神機”不須像弓弩那樣費力上弦的關係。

天啟年間明朝軍官從葡萄牙人處購得紅夷大炮,為英國製造的早期加農炮,最遠射程可達二十裏以上。天啟六年(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極大威力。據史料記載,後金的攻城行動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

清代:

明末火器專家畢懋康在其《軍器圖說》(公元1635年刊印)首次介紹了燧發槍(書中稱為自生火銃),清朝康熙時製造出燧發槍,當時稱為自來火。

清初時任用傳教士與火器專家研製各種火炮以攻打南明、平息內亂和與沙俄交戰,1631年仿造了紅夷大炮(清朝諱夷,改名為紅衣炮),並開始大量裝備軍隊。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清朝廷製造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此炮曾在雅克薩之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後,清朝當局又製造了威遠將軍炮,此炮在1696年平定葛爾丹的戰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嘉慶朝後火器開始衰微,主要是境內大抵安定少有強敵,而且國政腐敗生產火器偷工減料,加上宋朝以來推廣重文輕武的觀念,人才大都投入科舉考試少有加入軍隊者。盡管過去曾認為清朝統治者由於重視騎射輕視火器,但根據清史稿、地方縣誌和駐藏軍隊的裝備記載,清軍火器普及率實質上達到了50%。然而清朝時期,華夏與歐洲的技術差距是不容忽視的。鴉片戰爭前清軍的戰術和裝備大約是歐洲三十年戰爭之後的水平。如果縱向比較的話,較明朝有進步;如果橫向比較,清朝則遠遠落後於歐洲。

清末因鎖國已久而西方國家卻是大幅進步,華夏在戰場上飽嚐敗績後開始向西方購買較為先進的各式大小火器。

楊瑾萌聽著一陣震驚,要知道,現在連中原都沒有多少火器,而她卻可以直接拉起一支全部使用火器的軍隊,她不敢相信這一切,迅速,征招兵身上的裝備也變成了最早的火繩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