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2014年11月20日,中宣部、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在中國網絡電視台,向全社會發布了鄔滄萍等17位“最美老有所為人物”的先進事跡。17位最美老有所為人物的事跡被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很多人都深受感動。為了讓這17位老人的事跡能夠被更多的人所知道,也為了中國的老年事業能夠進一步向前邁進,全國老齡辦決定出版這部圖文並茂、內容更加完整翔實、囊括中國當代老有所為人物更廣的《中國最美老人》一書。
提起“最美老有所為人物”,還要回溯到2003年。自2003年,全國老齡委開始倡導並組織以東部地區為主的大中城市離退休老年知識分子以各種形式向西部地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智力援助行動。鑒於參與到這個活動中的老知識分子都已經滿頭銀發,也就將這個活動簡稱為“銀齡行動”。後來,又擴大為將一切以“老有所為”為主題內容的老年人活動都納入到“銀齡行動”。2013年是“銀齡行動”十周年,因此想對“銀齡行動”中貢獻比較突出的老人和一些當代的老有所為人物進行一次集中宣傳。我們受到了感動中國和最美人物評選活動的啟發,在得到了中宣部的支持並納入中宣部“最美”評選係列後,舉辦了這次老有所為先進典型人物宣傳活動,推選範圍擴大為全中國老有所為人物。與此同時,老齡辦還與中央電視台《夕陽紅》節目組達成協議,用十一期節目來報道這一活動及“最美老人”事跡。
2014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124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755萬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人口老齡化特征越發明顯,未來2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到2030年中國的老年人口規模將會翻一番,屆時,“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話題必將如今天的房價、股價一樣成為人們熱議和激辯的焦點。為此,我們應該未雨綢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變被動為主動。目前,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老有所為”活動的全國性老年社會組織已發展到14家,其中部分社會組織已經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省、市、縣、鄉、村五級網絡體係,活躍在基層的48萬個老年協會組織,涉及維護穩定、誌願服務、環境保護、社區共建、宣傳教育等各個方麵,老年誌願者人數近2000萬人。“銀齡行動”開展以來,累計參加的老年誌願者達500萬人次,受益群眾3億多人次,創造經濟價值80多億元。
毫無疑問,我們當下的老齡事業有著廣闊的發展潛力,未來大有可為。在撰寫這部《中國最美老人》一書時,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社會上並不缺少那些感人至深的、具有強烈社會正能量的老人和事跡,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發現他們,並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曆,從中獲得靈魂的淨化,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能為老人做一點善事,獻一份愛心。由於篇幅所限,我們無法把這次活動中入圍的101 位老有所為老人的事跡都相對完整、圖文並茂地予以書寫,更多的老人我們隻能通過簡單地羅列事實和成果,來反映他們在中國當代老齡事業中所做出的貢獻,但是正因為有了他們,中國的老齡事業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堅實發展,我們有理由期待,在下一次老有所為先進典型人物宣傳活動中,將有更多的老人和事跡能夠入圍,屆時,隨著“老有所為”的蔚然成風,一個人人理解、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社會必將逐漸形成。
在這部書最後的采訪部分,我們逐一采訪了鄔滄萍等17位榮獲“最美老有所為人物”,他們的話語真誠、樸實,充滿了智慧,每一段回答都是他們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直至今天,我們還清楚地記得在采訪魏世傑老人時,當問起最後一個問題,即您現在有什麼理想時,他回答“希望能夠保持身體的健康”,而更讓人感動的則是後半句:“這樣我就可以照顧家人了。”
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在談論中國夢,中國夢的內涵應該是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道路上,我們最不能忽視的就是老人,希望這部書能夠為中國的老齡事業盡其綿薄之力。
本書部分照片未能聯係到拍攝者,敬請作者知悉後聯係出版社進行相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