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3:無題
秘密寫在不相幹的人的台詞裏麵
秘密隱藏於怔忪的片刻時間
秘密吞吐成喉與舌戰鬥的火焰
秘密就是那背身走
眼淚卻奪眶的
一點點感覺
第一次
看見我冷
你開口說
要珍惜身體
因為身體是媽媽給的
要替愛自己的媽媽看護好它
你給我拿來那件灰色的棉衣
在冰雪天的屋簷下麵
我們都默默低眉
第二次
你倒茶
我若無其事的交談
你卻有一絲驚訝
然後你沉著地奉茶
茶很暖
而我們的心都有些遺憾
那一次
你謹慎地回複
字字句句跳入心坎
總是在旁人舉杯歡鬧的時候
我們穿過人群和光線
遙遙點頭,無聲無息
你說
去給師父做個侍者吧
我們每天
垂手靜立
隻是為了灑掃庭院
看天光繾綣
我也的確曾經那麼地期待
自己是男孩子
有飄逸的綸巾
僅僅同道
也歡欣雀躍
山風那麼涼
我們曾一起穿過荒原
卻發現前路仍漫漫
有一些知己
相遇,隻是為了錯肩
微笑,卻隻能告別
再見,再見
寫下這些告解
不是為了陪伴
是為了被銷毀
請在不需要橋段的時候
勇敢一些說再見
再見,再見
若能眷納我,甘心受萬苦
——釋迦瞿波女的心願
《華嚴經》是我一直不敢讀的大經。
人們說,不讀華嚴,不知佛法之富貴。
而我,之所以一直蹉跎,也是因為擔心學修淺薄的自己,麵對華嚴境界,是否會因為他的浩瀚華美,博大精深而瞠目,而懵懂,而似是而非?
當然,蹉跎的緣由,還有一個羞於啟齒。
那就是,我仿佛一個貪玩的幼子,在夜幕時分瘋玩,雖饑腸已轆轆,仍貪戀眼前遊戲的一點點快活。我是怠惰的,走到法海之中,會慚愧得抬不起頭來。
最早接觸華嚴,是因為其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淨行品》常常作為單本流傳。大德法師們講解得最多的也是這兩品。再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典故。
善財童子在民間,因為他和龍女是觀世音菩薩身邊的兩個侍者,而廣為百姓熟知。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曆53處參學,經110個城國,參訪了55位善知識,他從念佛三昧門開始,以尋訪善知識的因緣,依照每一位菩薩的指點,按照修學的次第和階段,由淺入深,步步契合,最後終於證道。
03年我和幾位同修開始朝佛之旅時,在普陀山聽聞海潮音,師父的電話曾經告示我,要仿效善財童子,要留心身邊每一個出現的普通人,當你的心地出現了謙遜、聆聽和接納時,普通人就有可能是來指點你的善知識了。
這是我牢牢記住善財童子的一個因緣。
由是因緣,我也忐忑地翻開了《華嚴經》。也由是因緣,我看到了釋迦瞿波女的心願。
釋迦瞿波女,是善財童子的第40參。這位菩薩為善財童子說的是“觀察菩薩三昧海”解脫門。
善財童子向她提了11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似乎充滿了矛盾,比如菩薩在生死當中怎麼才能不被生死的過患所染汙?比如既然具足了佛法,為何還要修菩薩行?比如知道法不可以說,也無法可說,又為什麼為眾生演說各種佛法?等等。
善財童子的問題非常好。問到了人們爭辯不休的關鍵,問出了緣起和性空之間的辯證關係。釋迦瞿波女因此講述了自己聞法的機緣。
在往昔劫中,有無畏世界,四天下的名號為安隱,而四天下的閻浮提中,有王城喚作高勝樹。那個時候,釋迦瞿波女的名字叫做妙德。她是一個輕易不動愛心的人,具備了一切清淨和善的德行。鍾情於她的青年數不勝數,但她對這些人隻起悲心,不起愛欲。所行所做,都是為了利益他人。直到有一天,她隨母親出行,巧遇國中王子威德主。因其法相莊嚴,言辭諷詠俊朗,而使妙德動心。
是的。愛情發生了。它瞬間將清淨女的心田擾亂。
她象一切撲火的飛蛾一樣,對母親說:
媽媽!我的心願就是能跟隨這樣的人,陪伴他,侍奉他,如果不能如願,寧可死!
當我讀到這裏時,心裏起了巨大的波瀾。
情關,情劫,是我們這個世間裏的人最難過的關口了吧。即便是清淨、具足所有福德的女子,在看到威德主王子時,也不免說出了誓言。
母親寬慰解勸自己的孩子,告訴她打掉非分之想。
入夜,心思惘然的妙德做了一個夢,夢見了勝日身如來。因為覺察出如來就在王城附近,已經成道,妙德獲得了很大的勇氣,來到威德主王子麵前,表明心跡。
王子非常驚訝。問妙德的來曆。妙德的母親幫襯著把女兒著實誇了一番。王子卻和她們說,我的心在法上,立誓要為眾生證得菩提,這身命都將交付與法,如果我要是出家修行去了,你心中憂悶悔恨怎麼辦?
王子說了一個偈子,末尾四句是:
男女所愛物,一切我皆舍;
汝能順我心,我當成汝意。
王子言明誌向,也給予深愛王子的妙德一線希望。
妙德雖起愛欲,但畢竟不同於凡俗貪欲,他為道法,她知心。於是最令人動容的回答出現了,妙德以愛心發願:
無量劫海中,地獄火焚身;若能眷納我,甘心受此苦。
無量受生處,碎身如微塵;若能眷納我,甘心受此苦。
無量劫頂戴,廣大金剛山;若能眷納我,甘心受此苦。
無量生死海,以我身肉施;汝得法王處,願令我亦然!
若能眷納我,與我為主者,生生行施處,願常以我施!
為湣眾生苦,而發菩提心;既已攝眾生,亦當攝受我。
我不求豪富,不貪五欲樂,但為共行法,願以仁為主!
紺青修廣眼,慈湣觀世間,不起染著心,必成菩薩道。
太子所行處,地出眾寶華,必作轉輪王,願能眷納我!
我曾夢見此,妙法菩提場,如來樹下坐,無量眾圍繞。
我夢彼如來,身如真金山,以手摩我頂,寤已心歡喜。
往昔眷屬天,名曰喜光明;彼天為我說,道場佛興世。
我曾生是念:願見太子身。彼天報我言:汝今當得見。
我昔所誌願,於今悉成滿;唯願俱往詣,供養彼如來!
我幾乎將這個偈子全文錄下。是因為每一句誓言都令我動容。
若能眷納我,甘心受萬苦!
這是多麼強烈的呼喊啊。
但是,如果這呼喊隻為一生一世的占有,那麼眷納不一定會發生。
在癡男怨女們的歌中不就唱過嗎,沒有你的世界,愛都無法給予。
你是他心目中的那個女子嗎?
僅憑勇敢的呼喊,就能被眷納,被給予嗎?
我卻看到了非我一顆俗心所能揣度的惺惺相惜。
王子偕同妙德,一起去見到了如來。而後,他的父皇舍皇位隨佛出家,威德主王子做了轉輪王,而妙德做了王妃。他們生生世世,供養禮敬佛陀。如此過了很多劫後,才獲得了觀察一切菩薩三昧海境界解脫。
妙德是誰?
釋迦瞿波女說,就是她的無數化身之一。
而威德主又是誰?竟然是釋迦牟尼佛。
是的,當我們一直沒能辨認出自己的本來麵目時,我們曾經在富貴和貧窮當中輪轉,我們也曾在愛欲和追求當中往複,但是,如果我們的心田裏曾經播撒過慕道的種子,那麼,即便是經由愛,經由那強烈呼喊的愛,也是可以走上修法修心的路上來的。
釋迦瞿波女告訴善財童子,雖以愛染心,供養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墮三惡趣。
至此,我漸漸明了,小情愛發出了大道心。
因為道心的緣故,情愛終可放下,那貪著的染汙由此清淨,愛的力量成了道心的助跑和引子。
《維摩經》上講,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講經的維摩詰居士就是在家修行的大德,他深刻理解更廣大的人群是眾生,眾生百態,要有方便機緣,才能與覺者的教誨相印證。那麼欲望,包括愛欲,都是道路的起點,都是覺悟的可能。
也惟如此,我們對自己肉身的苦惱,和我們對智慧覺明的需要,才能握手言和。
有欲望,不可恥。
視欲為岸,顛到夢想;以欲作舟,山青水秀。或為焚心烈火,或為辦道資糧、皆在一心選擇。願眾心如妙德心,終能破蠶化蝶,自在翩翩!
失足者阿難
在廟堂裏,佛陀的身邊常常侍立兩位弟子,一個站在他的右側,相貌英俊,麵容白皙,那是多聞第一的阿難。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博聞強記,佛陀示現涅槃以後,佛經的第一次結集有阿難的功勞,因為他記得住每一次佛陀與人說法時的內容、細節和精要,很多佛經的第一句,喚作“如是我聞”,這就是以阿難的角度來敘述的,阿難說,我曾經這樣聽佛說……
佛陀左側的弟子,則和阿難完全不同,形容枯槁,臉上溝壑滿布,似乎很蒼老。他是大迦葉,人稱頭陀第一的苦行僧。他的特點是持戒精嚴,而又智慧通達。在佛陀靈山海會講法時,唯一懂了佛陀深意,拈花微笑的即是他。而佛將心印傳授,將衣缽承交,將重任托付的,也是他。
大迦葉和阿難,是佛身邊最重要的兩個弟子,更多的時候,他們站在一起,大迦葉成為阿難的參照。
阿難年輕貌美,非常受女眾歡迎,因為阿難對佛陀的懇請,女眾出家、示現比丘尼相成為可能。他心軟慈悲曾,也因此更深得大家的擁戴。
由敬生愛,許多女性對阿難情有獨衷。如在家的女眾裏,摩登伽女曾對阿難起淫心;出家的尼眾裏,也有病中的女尼央請阿難來探視,對阿難目不暫舍。阿難也由此被人稱作“女難眾多”。更因此受到僧團的彈劾與非議。
在兩部經典裏,阿難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一個是《楞嚴經》,一個是《長阿含經》。
《楞嚴經》是佛陀講給阿難和大眾,關於破解障礙、開示修行方法的大經,講述此經,事出有因。那就是女難眾多的阿難險些因摩登伽女的誘惑而失去修持。阿難擔任了當機眾,佛陀由此來講《楞嚴經》,講修行路上的種種魔境,告訴我們要修持禪定,通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1等等由低至高的次第,來成無上道,找到自己的那顆明覺真心。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一次,摩登伽女在井邊汲水時,遇到途徑此地,來討水喝的阿難。
見到出身王族,氣質非凡的阿難,摩登伽女自慚形穢:我種姓下賤,怎敢給您水喝!
心中平等的阿難好言安慰,我是比丘!心中沒有貴賤高下之分!
摩登伽女十分感動,給阿難布施了水。
此後,她心中生起了對阿難的戀情,繼而產生了極大的執著和占有欲。為了得到阿難,她請了會念魔咒的外道。在阿難再次經過時作法。
阿難平時的修持不嚴,在遇到魔咒時心神不定,麵對摩登伽女的妖嬈,很快就要失去戒體。佛陀在定中觀察到了這一切,派遣文殊菩薩及時趕來,解救了阿難。
阿難這才幡然醒悟。全然不知迷亂境界時自己的覺知去了哪裏。
他起了大慚愧心,也被這危難敲醒了一直怠惰偷懶的心。
阿難是佛的親戚,又是佛的侍者,因為多聞,一直為人稱道。然而佛陀常常對他說“多聞無功,不逮修習”。口頭禪易出,行禪難。知道得再多卻從無實踐,仍然與解脫無緣啊!
阿難怎麼不知道愛欲是不能出輪回,是不能了塵心的根本。
他當然知道。他不僅知道,還能將所有道理背誦如流。但真有一個欲火焚身的姑娘在自己眼前嬌嗔、哀求、悲傷輾轉時,他的道理用不上。忘失覺照和保任,就是因為沒有修持。
在法上沒做準備的人,即便博學多聞,也功虧一簣。
這時候,來襲的洪水猛獸並非摩登伽女的魔咒,而是阿難的一顆動搖的心。
其實我們要感謝阿難。
若他不曾是這樣一個和我們如此接近的優柔寡斷的人,一個悲憫遮蓋了智慧,情欲突破了分寸的人,我們就很難聽到這樣一部大經。是阿難用自己的險情,給我們做了示範,也拋磚引玉,令佛陀開口降魔。
而阿難由此劫也說出實話:“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在我初讀到這段話時,心中震顫。
一句是“恃佛威神,無勞我修”。
這是所有狐假虎威,仗勢傲慢的人都要反省的一句話。它適用於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情境下。如果不是真才學,隻是靠攀緣心而榮耀,那麼,這樣的虛榮,必將粉碎於虛空。
第二句是“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關係再好,感情再深,緣分再糾葛,都是各人有各人的365裏路。他再快捷,替代不了你行路。他有車,不等於你永遠可以搭車。在因緣法裏,他人是助緣,在自性覺悟裏,自己是靠山。任何時候,人都要麵對自己的孤獨,在自己的孤獨裏覺察,覺醒,從來堅強起來,學習到比躲避孤獨,混在熱鬧裏更有用的方法。
第三句是“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一個餓漢,在他麵前無論怎麼去形容食物的豐盛和可口,都無濟於他饑餓的胃。他需要親自去嚐,去果腹,去品味。
同樣,這三個句子也都適用於我們對於愛的反省。我們即便在愛裏,也不能忘失掉對自身的完善,靠他人的光照亮自己的路,終是妄情。
糾纏帶來的是沉溺,是彼此的捆綁,是對自由的加倍向往,對所謂愛的強烈反彈。
如果不因此而思索緣由,隻是不斷從對愛欲的滿足到對愛欲的厭倦之間不停奔走,隻是在本能和本能的反動所壘成的圍城內外衝衝殺殺,那麼阿難的感慨,就白白地呈現給我們了。
阿難因為貌美,因為對佛陀有依賴心理,也因為博聞強記的長處而生出的我慢之心,都成了他險些失足的緣由。他的經曆告訴我們,成佛覺悟,不能靠表麵風光,也不能依賴你的師父和善知識,一步一步,都需要你自己去留下腳印。任何偷懶,都會造成貪欲的乘虛而入。
佛陀圓寂後,大迦葉曾召集第一次佛經結集,阿難因為沒能證到果位,而沒有資格參加,受此激勵,他把對外部世界悲憫牽掛的心收攝回來,發奮修行,終獲圓滿。也得到了嚴厲的大迦葉的支持,進入結集的隊伍,佛經的總結,確立和流傳也因此有了依據。
第二部提及阿難,令我記憶深刻的經,是《長阿含經》。
在《長阿含經》第二卷中講,佛陀取涅槃的因緣,是因為有魔渡旬來催請。當時,佛陀的諸大弟子都不在身邊,佛想好了對機之法,對隨侍身邊的阿難說:
“諸有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餘。阿難!佛四神足已多修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這段話的意思不難懂。佛陀在告訴阿難,有可以繼續住世的方法,這種方法佛陀早就掌握,可以繼續住世。如果阿難此刻,能夠請佛住世,那麼魔渡旬的陰謀就不能得逞。但阿難竟然“為魔所蔽,懞懞不悟,佛三現相而不知請”!!!
初讀此處,汗流浹背。
這段經文讓我自忖,在我們和善知識相處的時候,可有心魔出來阻礙幹擾?可有充耳不聞,聞而不化的時候?可有錯過了,再也無法遭遇的機緣?
當阿難的心醒來時,佛陀已經做好了入涅槃的準備。阿難這時才說:唯願世尊留住一劫!勿取滅度,慈憫眾生,饒益天人!
晚了!阿難!
再次被魔打敗的阿難失去了為大眾祈請佛陀住世的機會!
這也是佛陀和阿難的因緣法。
佛陀欣賞阿難,在一同出家的七釋子2中最重視他;阿難跟隨佛陀,侍奉佛陀27年,是觀機逗教的幫襯者,也是後來佛經傳世的有功者,但就是這樣,他在佛陀入滅前沒能證悟,勘不破魔軍的觸擾。而佛陀的住世因緣在此是一關,阿難卻沒有足夠的智慧來化解。
看到這裏,我不禁理解了第一次佛經結集時,當阿難清晰地背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時,衰老的憍陳如長老昏倒的情感——
尊者一去不返,珍貴的麵授機宜成為傳說,阿難的再次昏昧失足,讓佛陀告別了眾生。
有些時候,我驚覺經中那些問法的人都是表法的人,他們替代眾生來演示。
他們的疑問,正是我們的困擾。
阿難,在某些時候,就是我們——軟弱的,溜號的,昏昧的,不求甚解的,攀緣附會的我們。
他的美,成了他修行的絆腳石,這讓我們反省美的負麵作用,不再為容貌沾沾自喜;他的博學多聞,成了他有我慢的緣由,這讓我們反省我們引以為榮的長處,有可能在我們的心田正在製造我們的弊病;他的軟弱多情,成了他牽掛外緣,不能靜心內視的障礙,這讓我們更加警覺善良的另一麵,有軟弱,軟弱令外界紛擾不能止息,長軀直入。
我們經由阿難來給我們經曆,照見我們自己因緣裏的危難。
照見一點,我們就脫離了苦海一點;照見多一點,我們就離生死輪回遠一點;當照徹因緣時,我們就能和告別已久,分離已久的佛性重逢。
示範者如阿難,勿負苦心如你我。
——————
1、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
十信:十信者為菩薩五十二階位中,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信心;十種信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十信者為信心、念心、精進心、定心、慧心、戒心、回向心、護法心、舍心和願心。
十住:十住位者指菩薩修行之五十二階位中,第十一至第廿位所修十種利他之行。十心住即:初發心住、持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十行:十行位者指菩薩修行之五十二階位中,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十種利他之行。十行為: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無屈撓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十回向:十回向者係指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中,從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係指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之意。十回向者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三世一切佛所作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如相回向、無縛無著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
四加行:加行梵語?prayoga,舊譯方便,即方便加行功用行之意。乃針對正行之預備行,再進而修四加行心,增加功力進修之位,此即在資糧位之第十回向之終,為住於真唯識性,得修習四尋思、四如實智後,所產生之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
十地:金剛幹慧地,乃至佛之十地,即謂菩薩能依方便力修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同時順次行四念處,乃至佛十八不共法,經前九地至佛地,此十地為菩薩所具者。包括幹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
等覺:又稱作遍覺,是佛教中覺的三種境界之一,指不僅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使別人覺悟。等覺位於菩薩修行階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
妙覺:等覺菩薩再往上就是妙覺菩薩,妙覺菩薩即為佛果。
2、一同出家的七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