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最好的時候與恰到好處的生活
—— 致已經長大的“你”
葉 萱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那樣一種閱讀體驗——和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段文字偶然相遇,卻完全沒想到在閱讀過程中爆發出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驚喜,你會忍不住感慨:“是的,我就是這樣,原來大家都一樣”或者“我就是這麼想的,可是沒有這麼深入地思考過”,再或者是“我也有類似的感受,隻是當時沒有寫出來”……我們稱這樣的感覺為“共鳴”。
作為小木頭的讀者,無論是看她雜誌上的專欄,還是她微信公眾號裏的文章,我無數次邊閱讀邊萌生出一種要和作者熱烈握手的衝動——比如她說她覺得自己情不自禁追求生活情調的最大意義其實在於感受生活之美,這種美會令自己更加珍視現有的生活;她說她覺得人生從來都不是約定俗成的,它更像是我們親自書寫的一部小說,不停修改,直到它達到更適合的內心狀態;她還說長大了才發現,和年少時故作聰明指點他人生活的得意相比,更大的智慧,莫過於在別人的故事裏細細咀嚼自己的人生百味……
看了她那麼多的文章,我終於在無數次共鳴中恍悟:那些融在字裏行間的溫暖觀點,那些絲毫不見教化語氣卻隻有推心置腹的和善陳述,便是小木頭的文字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她的文字擺在你麵前,就像她這個人站在你麵前,溫和的、開朗的、真誠的、從容的。看她的文字,你會覺得,她不是個作家,她也不是一份時尚刊物的主編,她就是你初認識她時,那個喜歡穿格子襯衣或棉布長裙、背雙肩包,跟你一起喝茶看戲聊生活中的小煩惱與小確幸的姑娘。她無意糾正任何人的生活狀態,也壓根兒不想喊口號來宣揚主旨,她隻是通過那些興之所至的文字,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用足夠的誠意,談談“她”本身——她的記憶、她的認知、她的思考——但如果走過了足夠多的路,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從她的敘述中,看見一步步成長的自己。
所以,作為這本書的“紅娘”,我幾乎是迫不及待地告訴編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出版的原因是,我相信很多看完這本書的人,都會從中找到溫暖、開釋、鼓勵或是恍悟。因為我猜想,喜歡這本書的人,應該大多是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曆,熱愛生活,堅持閱讀與思考,有自我反省的習慣,對世界有客觀的認知,積極進步,但不苛求自己甚或周遭……
簡單說就是,這是一本給已經長大的“你”看的書,如果你從中找到那個能時時共鳴的自己,多好啊。你跟我一樣,沒有老去,隻是成長到了人生最好的時候。
這時候的我們,沒有年老後即便領悟世事但終歸體力不支的遺憾,也少了少年時雖然意氣風發但常常局限幼稚的衝動。我們開始相信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妙處,開始在瑣碎的時光裏擁有細小但令人羨慕的知足,開始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開始在蕪雜的世界中試著與自己講和。
我曾經在小說裏引用過歐裏庇得斯說過的一句話:“世上隻有一件東西能始終經受住生活的衝擊——一顆寧靜的心。”看這本叫作《最好的時光剛剛開始》的書稿時,我再次想起歐裏庇得斯的這句話,隻覺時間是那麼奇妙的東西,它帶我們涉過成長的河流,穿過暴風驟雨,跋涉險灘泥濘,不過是為了有朝一日,讓我們在一個偶然的契機裏,突然發現自己的心已漸漸寧靜。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個契機——因為共鳴,因為恍悟,因為認同,才發現,原來我們走著走著,就走向了更好的自己。
這就是人生最好的時候,我們每個人的,恰到好處。
(葉萱,作家,代表作《紙婚》《願你被這世界溫柔相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