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孩子常說謊,不能成為你打罵孩子的理由(2)(1 / 3)

小小年紀常常說“假話”,家長也習慣性地不分青紅皂白的發脾氣甚至對孩子打罵一番,告知不準再說謊便就此了事,然而,打罵式的教育常常會起到負麵的作用,孩子有時候會變本加厲地選擇說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人們也逐漸意識到針對說謊的孩子,不能純粹以打罵的方式來教育。

當懷疑孩子在說“假話”時,家長應該最先確認事實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因為事實會戳穿孩子的“假話”。

所謂孩子的“假話”,有時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謊言。根據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斯特恩的研究,兒童直到七八歲,都不能完全陳述事實。他們在生活之中認為自己所堅持的內容是理所當然,並沒有欺騙的成分,他們即使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扭曲了事實也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可見年齡小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所說的話具有什麼樣的道德意義,孩子總是樂於利用身邊的一切條件來達到滿足自己需求的目的,且大部分孩子所說的話也是與現實有所偏離的。

孩子說“假話”的階段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

一方麵,這個階段的孩子以自我中心為特點,他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各種行為,甚至無視事實的真相,學會在成人麵前以自己的方式展示事情的內容,或是掩蓋事實的真相。另一方麵,孩子所學習到的經驗和存儲的記憶有限,所達到的認知水平也有限,當要表達某個事件的時候,孩子找不到相對應的語言來詮釋,於是常常會出現孩子用錯誤的語言“捏造”家長不知道的事的現象。

麵對孩子的“假話”,我們要如何解決呢?家長切不可以用打罵的方式來逼迫孩子承認錯誤,家長要合理引導孩子說出事實。尤其是對於孩子想象與現實的斷裂,家長應該用事實這一橋梁來連接孩子的想象與現實。

星期天,媽媽帶著小東到同事陳阿姨家做客。陳阿姨家有個和小東同齡的兒子叫樂樂,兩個孩子玩的時候,樂樂向小東展示了自己的很多玩具,飛機模型、變形金剛、遙控汽車等等,小東家裏並沒那麼多新奇的玩具,可是小東不想讓自己沒有麵子,於是,每次在樂樂拿出新的玩具時,小東隨後就會說:“這個我們家也有。我們家還有新的玩具”,這讓樂樂羨慕不已。到了吃飯的時候,樂樂突然對媽媽說:“媽媽,周末我們去小東家玩,好不好?我想和小東玩,小東家有很多新玩具呢!有新的哈利波特玩具!”樂樂說出的話讓小東媽媽很吃驚,並說:“我們家沒有這些玩具啊?”小東也很羞愧,又說:“我是說以後我媽媽會給我買那些新玩具的,我沒有說我們家現在就有那些玩具。”樂樂很不開心,覺得小東欺騙了他,小東媽媽也覺得小東怎麼可以對大家說謊呢?然而小東並沒有覺得自己欺騙了樂樂,他認為自己說家裏有玩具的時候並沒有說是現在家裏有,不算說謊。小東的假話說出來以後,被大家識破,氣氛很尷尬,兩個媽媽及時平息了孩子們的爭吵。回家的路上,小東媽媽對小東詢問說謊的原因,明明沒有的東西為什麼要說有呢?小東說他這麼做隻是不想讓自己在樂樂麵前處於低他一級的感覺。孩子會想要你有我也有的平等感,小東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滿足想象中的平等感而選擇扭曲家裏沒有新玩具的事實,並說了大人們認為的“假話”。說大話的孩子並不容易察覺自己的話具有欺騙性,隻有大人們發現孩子說的話與事實不相符的時候,才會將孩子的話定義為謊話。

在這種情況下,小東的假話反應了小東的心理需求——維護自尊,麵對維護自尊的孩子,家長不應以打罵的方式來教育,這樣暴力的方式不能從真正意義上起到教育的作用。小東由於年齡小為了維護自尊選擇了錯誤的方式。家長也不要急於批評,應該在發現問題之後合理地激發孩子對維護自尊的需求,引導孩子追求正確的方式,采取恰當又符合實際的手段。小東媽媽可以選擇用事實來戳穿孩子的“假話”,告訴孩子新玩具、舊玩具都是玩具,不要虛榮攀比,這樣才能讓孩子在自己的領域獲得尊嚴感,並懂得選擇正確的價值觀,采用恰當的手段來體現自尊。

三歲的童童最近不愛上學了,童童媽媽很奇怪,童童一進幼兒園大門就哭個不停,媽媽詢問原因,童童就一直哭鬧著說“裏麵有隻大老虎”,媽媽認為孩子在撒謊,並對他批評了一番。幼兒園老師倒不覺得童童愛撒謊,但是幼兒園裏怎麼會有老虎呢?經過幾次觀察,老師才發現原來有一個小朋友穿了件虎皮紋的衣服,童童把他想象成凶猛的大老虎了。由於童童將自己想象的老虎與現實中的穿虎皮衣的同伴混淆,幻想了大老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