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生命中的珍寶,寄托了父母最殷切的希望。孩子就像成為工藝品之前的石膏一樣,具有極強的塑造性。因此,他們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耐心的教育、細心的發現和用心的指導,因為父母采取什麼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決定了這個孩子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也可以說,孩子的未來取決於父母最初的教育。
從咿呀學語到進入學校,在這段時間內,孩子接觸最多、最為依賴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在學業之外的其他方麵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父母對孩子的啟蒙教育,正如一位畫家在一張白紙上用畫筆和顏料進行塗抹的過程,畫家水平的高低、采用何種繪畫技巧以及所用顏料的色彩和質量都直接影響到了這幅畫的整體水平。與此類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因此,作為父母,一定不能忽視對孩子的後天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要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在這種言傳身教中健康成長。
但是,在現今的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長仍舊堅持對孩子實行打罵教育,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隻有棍棒底下才能出孝子。因此,一旦孩子學習成績下降或者做錯了事,便采用家庭暴力對孩子又打又罵。懼於父母的淫威,一段時間內,孩子表麵上可能會按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行事,但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僅不能得到真正的引導和解決,長期處於這種教育方式下,甚至會使孩子的性格產生扭曲。蘇聯著名教育家和作家馬卡連柯說:“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他認為:“必須用父母全部的愛、才能和智慧,才可能培養出偉大的人來。”可見,打罵並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孩子的後天成長需要父母全部的愛和智慧,孩子的健康成長來源於父母後天采用的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
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也許在家長們看來,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還不成熟,但是不要忽視,也不要抑製孩子的這種行為,要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家長要以朋友的姿態和孩子談心、交流,了解孩子心裏的渴望,發現孩子的優點和不足,用讚美的語言來激勵孩子。孩子難免會犯錯,學習成績難免會有起伏,也難免會受到外界的一些不良誘惑,當這些問題出現時,父母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蹲下身來聽聽孩子的理由,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將父母看做自己最值得信賴的朋友,隻有這樣,父母才能了解自己的孩子,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惑和難題,引導他們朝著一條健康的道路前進。
好孩子不是打出來的,也不是罵出來的。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傾注全部的耐心、細心和關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稱職的父母懂得替孩子營造一種溫馨的家庭氣氛。家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場所,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首先要重視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且充滿愛的生活環境,在這種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孩子也會變得善解人意、熱情開朗,養成一種積極樂觀的性格。作為父母還要注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不該做的事情堅決不做,該做的事情就努力去做好,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處於一種嚴謹而又開明的家庭環境中,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孩子在看待問題和處理事情的方式上將會變得日益成熟。稱職的父母不會以自己忙為借口而疏忽孩子,他們會經常抽出時間陪孩子談心,幫助孩子處理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難題,及時給孩子幫助和引導,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