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4你所羨慕的一切逆襲,都是有備而來(1 / 3)

PART 4你所羨慕的一切逆襲,都是有備而來

你所羨慕的一切逆襲,都是有備而來

有次和電台的朋友聊天,聊到一個剛從電台出來的拿到一大筆投資的自媒體人。

我說:“她是你原來的同事吧?她有什麼特殊之處嗎,感覺就是寫了個公眾號,然後寫著寫著一下子就火了?!”

朋友說:“寫著寫著就火了?我給你講講她是怎麼火起來的。”

原來在台裏的時候,這位自媒體人做的是一檔很穩定、很文藝的節目。台裏順應外界趨勢,設立了一個新媒體部門,那時候還屬於邊緣部門,沒人知道這個該怎麼弄,也沒人願意去。

這位自媒體人知道後,便立刻申請從原有崗位調離到新媒體部上班。很長一段時間裏,整個部門都隻有她一個。她一個人表現得像一支隊伍,在日更的頻率下,每天堅持自己寫、自己編輯排版、自己對接所有的外聯、業務拓展工作。

當然,她也得到了一個人在大平台的早期做這件事的紅利:初步打造了個人品牌(雖然那時特色尚不鮮明),學到了新媒體創作運營的寶貴經驗,以及把所有合作的關係裏的聯係人都逐步轉化為了自己的人脈……

隨著新媒體事業的發展,她部門人員開始越來越多,她一邊做著原有工作,一邊開始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最瘋狂的時候,她同時在近十種平台開設個人欄目,保持每周二至三次的更新頻率。

朋友說,這位自媒體人大概在那時候就開始思考,怎麼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她擅長的是婚姻情感類話題,但這類話題最容易被做“濫”,於是她開始輔修心理學課程,參加各種相關培訓,“幾乎每個周末的課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她就這樣一直做到拿了投資,離開了台裏。所有同事都大跌眼鏡,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怎麼會是她?!

作為一個文筆、外形、音色都並不出眾,還有些特立獨行的人,看不上她的人很多。但震驚之餘,大家又忍不住去想:她在大家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就已經那麼拚了,有這樣的成績,也沒什麼好意外的。

我朋友還講了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事。有次她和這位自媒體人一起參加慈善晚宴,當時許多互聯網界的大佬們也都在,桌上的人要輪流介紹自己,輪到自媒體人,她毫無怯意地站起來,非常自信地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曾經是某某電台的主播,而我現在的身份是一名女性新媒體創業者,我的公眾號是……”

朋友說:“到了那種場合,我就做不到像她一樣侃侃而談,我會擔心在座其他人都是壟斷流量和某個領域的大佬,我自己做的那點兒小事,在人家眼裏算個什麼呀,哪裏敢當眾這樣說!”

無論是毫無怯意的交流,還是自然淡定地說出自我介紹,看上去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背後卻必然是刻意練習的結果,比如如何能臨場不亂、如何能在強勢的人麵前還保持自信和風範……這些都是長期練習和經驗的積累。而那一連串的自我標簽,既能抓住別人的注意力,又能展現她自有的特點——看上去順嘴一說,其實也一定經曆過精心的挑選、打磨和排列。

這個時代,像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任何一個看上去“自然而然”做了什麼事,卻突然就成功了的人,如果深挖他做過什麼或做了多久,就會發現原來我們之前隻看到土地上開著一朵小花,而地下卻可能有綿延數裏的龐大根係。

有次和圖書編輯聊天,說到一個“90後”的百萬級作家,當時他的作品和個人背景,在同期的作家裏並不特別出色,但他比其他簽約的作者更能吃苦和願意研究受眾心理,是第一個選擇和出版公司綁定做校園推廣的作者。

校園推廣是個苦活,以前編輯也向我提過,我立刻就拒絕了,因為不僅累,而且效率相對低——要趕場、要紅口白牙地站在大場子裏講,如果遇到刮風下雨隻有幾個人來,你也得講。報名的人可以因為不舒服、臨時有事不參加,但講的人就不行,該準備必須認真準備,對著寥寥數人,也得充滿激情。這樣一場幾十、一場一百人地講下來,直接受眾大概還不過千,雖然黏性會更高,但聽上去不太“劃算”。

但這位年輕的作家有自己的想法,首先他建議出版公司不要去北上廣這種大城市,而要去三四線以下的城市去,而且他要求不要去大學,最好能去大專、成教學院、高職、技校……

他分析過自己要麵對的潛在市場:大城市的孩子不缺機會和成功學,去給他們講,就會費力不討好;而相對小些地方的年輕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圈子相對封閉,很多信息對他們而言還很新鮮,他們往往處在進無路可進、退又不甘心的狀態,很迷茫,更需要抓住一些偶像去崇拜……

按照這個思路,他開始一場一場地去推廣自己的書,最拚的時候一年跑七十多場活動,經常上午一個城市講完,下午換個城市接著講。市場的反響也不斷驗證著他的分析和策略,很多同學,聽了三十分鍾不到就成了他的鐵杆粉。

有人曾問“羅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你剛開始做‘羅輯思維’的時候,最難的是什麼?”

羅振宇沒有回答是“吸引粉絲”或“怎麼拉投資”這類難題,而出乎意料地回答道:

“最難的其實是訓練自己說話,盡管我在央視當了幾十年主持人,說話是基本功,可要在六十秒內迅速有力地陳述一段觀點還是非常困難。很多時候,要花五六個小時、NG一百多次,才能錄成六十秒的語音。”

任何看上去的自然而然,背後都有別人無數小時的刻意訓練、積累和思考。所以我們必須非常努力,才能讓外人看起來毫不費力,因為那終將是一場刻意為之的自然而然。

為何喝過名人雞湯,卻拿不到成功通行證

有次聽高曉鬆的節目把我氣壞了。

高老師說他放棄了北京城裏的大房子,跑去鄉下安居樂業,講了很多在農村如何貼近大自然找回了生命的真諦,大家都應該搬去農村體驗生活的話。說得我都心動了,也想馬上去看看鄉下哪裏可以過這樣的田園烏托邦生活。

結果說到一半被馬東無情揭穿:“你明明是去美國加州的鄉下買了一套別墅!”

這不逗我們這些普通人玩嗎?誰要當真也賣掉自己的房子,真就隻能哭了。

不過也怪我自己,一連正價買入高老師寫的好幾本書……普通人一旦和名人有了消費關聯後,就容易對該名人變得“輕信”。

反倒是我爸,對高老師的印象還停留在寫青春歌曲的形象上,才聽到說“賣了北京房子去鄉下住”,就罵了句“胡鬧!”扭頭走了。

喜歡名人大咖是一回事,怎麼去理解他們分發的“雞湯”又是另一回事。

可能A名人說了一套方法論你覺得很對;而B名人分享了一套截然對立的方法論,聽上去也很有道理,A和B都很成功,錯的卻是我們自己。

每個人所擁有的資本不同,你和名人大咖們也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名人的“雞湯”往往還來自演講、視頻談話的片段整理,其篇幅隻來得及告訴你他在當下的結論和感悟,可就你們所站的位置、麵對的時代而言,卻可能天差地別,因此就會出現名人“雞湯”反而有害的情況。

有個朋友特別喜歡寫作,聽過一次吳曉波的演說,就四處宣揚生命有限,“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越說越不想好好工作。

我說:“你知道吳曉波是誰嗎?”

她說:“當然啦,著名的財經作家,成功人士、跨領域名人,他開始寫作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年必須出一本書,看他現在多成功啊!”

我說:“那你知道他還是島主嗎?人家在一九九八年時才三十歲出頭,就出手買下了千島湖的一個小島,在島上種了四千多棵楊梅,蓋了別墅,給自己保留了一個可以安靜寫作的書桌。”

吳曉波是個很勤奮的作家不假,他說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也很棒,可演講裏卻沒說他的底氣和資本不僅來自創作,還來自頗具策略的投資。

我們身邊充斥著許多高人大佬,大佬們成功了,常常喜歡分發“雞湯”,而他們最愛講的故事是什麼呢?馬雲喜歡講融資失敗的例子,吳秀波愛講跑龍套的故事,網紅會回憶如何夜不能寐地創作也沒有人關注的故事,被名利捆綁的大腕們最愛講他們掙脫名利束縛、追求自由內心的故事。

如果隻需照著名人雞湯和他們總結的人生經驗複製就可以,那人生就太簡單了!聽高人講話,恰恰不能隻聽結論,最重要的東西都在中間的邏輯和過程裏。如果中間那部分沒有講,光知道開始如何如何,結論如何如何,什麼價值都沒有。

有個流傳很廣的關於馬雲的段子,說馬雲剛開始做阿裏巴巴的時候,去找投資人,投資人因為馬雲長得不好看不肯投,幸虧軟銀孫正義有眼光投了,之前沒投的投資人後悔不迭。

可在今年的投資年會上,傳說中當年“因為看臉錯過了馬雲”的天使投資人卻表示:“如果馬雲還拿著當年的商業計劃書來,依然不投,因為他要做B2B①,而後來他悟出來和做成功的恰恰是2C②的部分。”

① B2B,Business to Business的縮寫,指公對公的業務,也可以理解為針對公司的業務。

② 2C,指針對大眾市場的業務。

可見實情與坊間名人傳說實在差距甚遠。其實我另一個做早期投資的朋友很早以前就和我辟過謠,說這個雞湯段子痕跡太過明顯,當年的故事,顯然為了迎合大眾口味進行了重重加工,有了戲劇色彩和臉譜化的角色,才得以廣泛流傳。

再有,對於咖位過高的名人成功故事,看看就好了,裏麵的偶然因素往往大於必然因素。反倒是那些年齡和我們相當、行業與我們類似的中咖、小咖們,更有對標學習的價值。

超級大佬們的成功,往往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與其說他們是完全依靠自己,贏得了今天的局麵和地位,倒不如說很多情況下,是時代選擇了他們,必須要放置到時代語境下考慮,要結合這位名人自己的人生階段,才能體現應有的含義。最令人迷惑的事情,莫過於一個人給你好的建議,卻做出一個壞的示範。但很多時候,這個示範和做法放在當時的語境下看,才是正確合理的,可如果不加分辨地照著模仿,就是傻而天真的行為。

因此,看名人的演講和文章,千萬不要盯著套路和結論看。名人“雞湯”裏重要的不是所謂的“幹貨”,而是他們如何去思考和應對問題,這種思維方式,才是穿越時間壁壘的萬能藥。

比如先前那個例子,我們知道了吳曉波的底氣,來自眼光和投資策略,那麼這些又是怎麼來的呢?

吳曉波買的那個島,與其說購買,不如說是一次性付清五十年租賃使用權。回溯到吳曉波買島的時候,房地產遠遠未被炒熱。在淳安去承包一個島然後養經濟作物是常見做法,而且吳買的那種山林地的島根本沒人瞧得上眼。

吳曉波作為財經作者,自己是這麼分析買島這件事的。當年的一個基本判斷是中國土地最值錢,房價處於上升通道,所以他堅持投資房地產相關的產業,才有了購買決定。然後他向國家農業部政策司征詢了意見,得到肯定答複說“國家鼓勵私人購買山林用地,隻是不鼓勵炒賣土地”才去投的資。

這說明至少三點:第一,那個時候,僅三十歲出頭的吳已經具備了可供投資的第一桶金,這是他勤奮工作得來的;第二,過往知識的積累之外,還有價值人脈的積累,保障了他前瞻而大膽的投資眼光;第三,時機很重要,如果他再晚四五年出生,大規模的圈地熱潮已經開始,那麼即便擁有資金和眼光,價格已經瘋狂漲上來了,即便行動一樣,也不可能有同樣好的效果。

社會學裏有個非常常見的謬誤就叫“事後歸因”。

世人看到名人做了ABCD的努力,後來成功了,就得出結論說ABCD的努力造就了這位名人。其實任何道理都不是絕對的,隻有結合了無數的條件、假設和限定後進行推導,才能得出某個結論。而一件事物,往往看上去越簡單、越鼓舞人心,輕鬆效仿後就能成功,它的價值反而越低。你很難通過一刀切的經驗,獲取領先於他人的能量。

恭喜你,朋友圈的“墊底”人

朋友們都比我強怎麼辦?

恭喜你呀!

朋友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和資源,朋友們都很強,恰恰說明你也差不到哪裏去。

朋友是有階段屬性的,小時候的玩伴是發小和朋友;上學後的同學是一起戰鬥的夥伴;工作後接觸的形形色色的人可以成為朋友;有了孩子後經常一起玩一起交流的其他家長也會成為朋友……

越是小時候建立起的友誼,越單純,而越往後的人生越容易千差萬別,建立起的友誼也複雜得多。如果你有個比你強很多的朋友,對方並未主動疏遠你,你大可不必為她的“強”而自卑,因為盡管從表麵看,或許她比你強,或許你的人格魅力或性格中有某個閃光點,也讓對方自歎弗如。

我有一個“手帕交”,幼兒園就認識了,小學時也住上下樓層。後來我考上北大,成為她爸媽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她卻考得不好,隻上了三本。

這可太糟了!有段時間我都不敢去找她,生怕她覺得我是在炫耀。可她卻非常坦然,每次組織飯局和出去玩,都先邀請我。她從未流露過自卑或羨慕的神情,給朋友介紹的時候反倒有幾分自豪:“看,這我發小,北大的!”大家一起去野餐,她照樣搶我的吃的絕不手軟。

後來我出國留學,回來因為已經過了招聘季,一連好幾個月沒找到工作,很是苦悶。

我除了出去麵試,就是成天躲在家裏,覺得以自己的學曆居然找不到工作,真是太丟人了。她卻渾然不覺,繼續喊我出去聚餐和玩,還找各種已經工作的朋友,幫我四處投遞簡曆。看我成天愁眉苦臉的,她就奇怪地問:“難道你這樣的人,會一輩子找不到工作嗎?”

再後來我結婚,逐漸不怎麼參加集體活動了,她組織什麼有意思的活動,照樣會打來電話:“摘櫻桃去不去?采花椒芽去不去?燒烤去不去?”

若我不想去,她絕不勉強;等到該發揮我一個老朋友“餘熱”的時候,她也絕不手軟,讓我幫她改簡曆、假裝口語麵試官,以及說服她爸媽讓她留學,沒有一次苦差能逃得過。

西蒙娜·德·波伏娃曾說:“男子間的友誼,是建立在個人的觀點和興趣上,而女子間的交往,則由於她們處於共同的命運。”

相比表麵的光輝榮耀,女生間交朋友,在意的是一些更深層次,甚至難以敘述清楚的東西。它可能是彼此間的信任,可能是相合的氣場,可能就是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心和好感,也可能是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沒有的東西。

細數我身邊幾個最好的朋友,如果比誰強,大部分人都比我強。有的和我同齡,已經是跨國製造集團的VP,享受二十四小時配司機專車的待遇;有的年齡比我小,卻談判能力絕佳,是律師界聞名遐邇的律政俏佳人;有的是一線明星經紀人,說起我們在電視裏才能見到的某某導演、某某演員,信手拈來;還有的判斷力奇佳,我自己思前想後躊躇不前的時候,打個電話過去,她能立刻抽絲剝繭,分析得頭頭是道。

可他們也有比我“弱”的地方,有的會向我請教溝通之道;有的在職場上猶豫不決時,總是第一個來聽我的判斷和建議;還有的經常向我哭訴感情問題……

“朋友”這個話題,其實比伴侶更加宏大。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大部分時間或許總想著按自己的期望去塑造另一半,朋友關係則冷靜複雜許多,更像是我們關照自己人生狀態的一麵鏡子。朋友之間的建議和談話,甚至比父母、愛人、師長之間的談話,更能觸動我們的內心,塑造我們的內心世界。

有個一直比我強的同學,我認識她已經快二十年了。從初中時代起,她的視野、思考深度就始終遙遙在同齡人之上。她屬於那種從小就特別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想要什麼,並篤定朝著目標穩步前行的人。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她雖是我的朋友,但我對她懷有某種敬畏心理,總不能像和其他朋友那麼放鬆,盡管她是一個特別寬容和善的人,而我總是特別怕在她麵前暴露自己的缺點,總希望表現得“和她一樣優秀和淡定”。

有次我倆見麵,她從法國旅行回來,帶了禮物給我,而那時候我的狀態很不好,剛從產假重返職場,遇到了很多挫折和打擊。

當時一個沒忍住,一股腦兒地把工作的不如意、自己的困惑,各種負能量,都源源不斷地說給她聽。那個下午,她睜著鹿一樣的大眼睛靜靜聽完後,幫我分析。我當時從心底裏慶幸自己有著比自己強的朋友,不但可以傾訴,還能各種分析、出謀劃策。

當你向比你強的朋友示弱的時候,不用擔心在對方麵前失了麵子,友誼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則恰恰來自成長中的互助,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健康的友誼,是動態和成長的,學會欣賞對方具有而自己不具備的優點,並努力吸收成屬於自己的部分。

有時候,你和朋友之間那種刺眼的差異,並非來源於朋友怎麼看待你,而來源於你對自己的認知。

或許你的機器早在幾年前就休眠了,進入了不思進取的狀態,所以下意識覺得朋友都越來越強,自己越來越弱了。那麼這時候,最好的方式不是去追趕超越朋友,而是讓自己重啟即可,你會因此重新充滿活力和自信。你和朋友之間分享的話題,不一定是事業的、金錢的、人生目標上的,還可以有關於尋找自我、塑造自我的話題。

有年聖誕節,我意外收到一張來自一個老朋友的賀卡——又一個比我強太多的人。賀卡上隻有一句話:“真正的朋友,像白天的星星,雖然你看不見,可它們總在那裏。”

我回寄給她和她兒子一本日曆,裏麵有個我寫的星星的故事。

有時候,那些刺眼的差異,不是因為朋友們比你強,而僅僅因為他們就陪在你的身邊,才時時刻刻讓你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再換個角度思考,世界上比你強的人本來就有千千萬萬——你是願意他們和你素不相識呢,還是願意他們是你的朋友?

既要賣,臉衝外

以前看招聘節目《非你莫屬》的時候,有一集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一個登台應聘的平麵模特,因為提交的硬照PS痕跡太重,所以被一眾CEO評委們質疑。大家紛紛說照片實在和真人差距過大,有誤導之嫌。

模特聽到這些對自己相貌的指責,當場就哭了。這一哭更糟了,濃妝衝得滿臉都是,更顯得麵目猙獰。

後來輪到郭德綱發言了。我以為老郭會說兩句俏皮話,或抖個包袱,活躍下氣氛,沒想到老郭特誠懇特嚴肅地對姑娘說:“咱們算半個同行,有句話送給你——既要賣,臉衝外。”

這句話別想歪了。這裏老郭說的“賣”,指的是當模特和說相聲,做的都是拋頭露麵的營生,既然你選擇了這個職業,那麼這個行當的性質就是這樣的,得失成敗都在別人一張嘴裏,多不愛聽也要受著。

當模特如此,說相聲如此,演戲唱歌如此,寫文章更是如此。互聯網時代,許多曾經默默做好就行的工作,也都要開始臉兒衝外了。

我剛開公眾號的時候,出過一個係列的文章叫《貴國駐華總惹事館》。因為設置的場景是外人看起來“高大上”的使館,發生的故事卻又荒謬搞笑,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我自己也很得意,沉浸在一片溢美之詞裏。

後來由於某種原因不能再更新這個係列了,我就開始轉型寫其他類型的文章,結果後台每天都會收到憤怒的指責和負麵留言。

最嚴重的一次,有個人發了一封千字長信,裏麵充滿了對我的各種低俗謾罵。我把她拉黑以後,她又順藤摸瓜地追到豆瓣去,把同樣的謾罵又複製了一遍,發私信給我。

當時看到這封信的時候真是氣血上湧,心跳如擂鼓,一股惡氣憋悶在胸膛還無從發泄,立刻把對方拉黑了,然後一連好幾天都極其鬱悶。

當時心裏充滿了委屈,不愛看我寫的東西就走唄,又沒有逼迫你看,也沒有承諾過必須寫夠多少篇,我開公眾號就是為了訓練自己寫作的習慣,又從未要過打賞、做過廣告,這個罵挨得實在太冤了!

後來和一個編輯朋友抱怨這件事,沒想到她的第一個反應竟是:“這說明大家太喜歡看這個係列了啊,我還留言抱怨了呢。”被她這麼一說,頓時覺得不鬱悶了,再後來提到這事兒,反而拿來當成笑話講。

鬆浦彌太郎寫過一篇文章,回憶他剛去做著名的生活方式雜誌《生活手帖》的時候,也有過類似的遭遇。

當時他主持了這本雜誌最重要的革新和改版工作,遭到了許多老讀者的指責和謾罵。

“內容一點也不像我喜歡的雜誌了!”

“笨瓜!還我以前的《生活手帖》來!”

可隨著時間推進,大家逐漸發現雖然新版和老版再不相像了,卻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有許多好創意和內容,更讓人手不釋卷,於是反對的聲波也越來越小,批評也越來越理性。

鬆浦回顧這段經曆時說:“但凡要站在前線做事,自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但是逆風強的時候,才更有自己在前進的真實感。”他還補充道:“其實最讓人灰心的,反倒是讚揚和批評聲全都聽不見,這說明讀者根本沒反應、毫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