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高考語文複習講義之現代文閱讀鑒賞表達特色(人教大綱版)》版本中對《藝乞》所作的語文解讀為(現摘錄如下):
提問:文章的倒數第二段說:"北京的藝乞們依然保持著一種常人難以想象的生存方式。"請結合 全文概括他們的特殊的"生存方式"。
解析:該題目的重點在於"難以想象",要解答該題目需要注意聯係前後文中"藝乞"的表現,尤其不能忽略文中對他們的精神狀態的描寫。
答案:⑴吃住的條件非常艱苦;⑵善於為自己的生存找到精神的依托;⑶相對鄙視藝術家式或教育家式的安逸生活;⑷對藝術或者非藝術的追求充斥著狂熱。
提問:聯係全文看,作者描寫的主要是什麼樣的藝乞?作者對他們的態度又有怎樣的不同?
解析:首先要抓住行文的主要切入點——影視作品中的"藝乞",然後分析作者寫作的重點——"北漂"中的藝乞,從中概括出作者的態度。
答案:⑴靠藝術尋求物質、以藝謀生的,作者雖沒有明確的表達,但多少表現出了默許與同情;⑵為某種藝術信仰而甘為乞客的人(北漂),作者對"終得正果者"的藝術才能給予肯定,對貪婪名利甚或懷有嫉妒的藝乞則是給予了否定。
提問:本文是一篇包含著情感與理性的議論性散文,試從表達方式的特點上和行文構思的角度做一簡單賞析。
解析:解答這類試題最好結合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全文寫作的重點,也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二是作者使用的具體手法。要形成"手法+內容+表達效果"的回答問題的簡單模式。
答案:⑴表達方式。全文采用了議論、抒情與記敘、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描寫準確、記敘簡 明、議論點睛,巧妙地刻畫了藝乞們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他們的理性批判;⑵行文結構。文章采用了形象描寫為開頭與形象描寫為結尾(倒數第二自然段)相照應的筆法,刻畫了現實中藝乞的處境;又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先點出"藝乞"的兩種結果,再描寫他們的生存現實,最後闡明自己的觀點,使得文章有一種層層深入的感覺。
提問:文章的最後,作者說:"夢終歸隻是夢,最好還是把它當作一個夢,你卻應為躲過此夢而雀躍。"然而又有人說,人們不能沒有夢。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夢"呢?
解析:解答該題目首先要明確"夢"的含義,夢就是夢想,就是追求;其次要注意辯證思考夢的客觀性與主觀性之間的關係,主要強調夢不能脫離現實。可結合作者對藝乞的生活現實的描寫以及文中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進行綜合分析,同時還要聯係自己追"夢"的成敗經驗進行辯證思考。
答案:夢就是一種追求,一種理想,人們不能沒有夢;但是夢也要符合客觀現實與自身的實際,否則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甚至成為人生的羈絆。
顯然,《藝乞》作品在本版的語文解讀中給學生起到了答疑解惑的功效,但並不能令讀者有一種完全的盡興之感。
我們通過作家以極其冷峻的思考和筆調,對為了求得功名的一批北漂藝人在北京的生存狀況及其心理進行的入微、深層的刻畫,更可以清楚地看見一群北漂者正活在濕暗的環境裏,帶著自己的成名信仰,不經意的一個"藝乞"被冠冕,便會帶來連番的唏噓與精神之力。追求藝術,還是追求名望,他們一路上最終自己混淆了自己的視聽,變得模糊,幾成扭曲。或亢奮、或低落,"惆悵、興奮、忌妒"成了藝乞們的日常心緒,然而他們"依然保持著一種常人難以想象的生存方式,出沒在北京的街頭巷道,即便沒有畫去賣,沒有歌去唱,沒去演;即便前方沒有方向,身上沒有了衣裳,鮮血滲出了翅膀,眼淚濕透了胸膛",也不願離去。他們仍在京城的腳下"繼續張望著,渴盼著,徜徉著……"
作者在對北漂藝乞們的生活與價值追求上不乏肯定,但也同時告誡人們一種閑適的心態既好,類似的"藝乞"實不應去應和去苟同。因而作者在文章結筆時坦露"今天的北京儼然是個夢,它裝點著自己的信徒,而它的信徒們又裝點與支撐起所有人的‘北漂夢’。然而,夢終歸隻是夢,最好還是把它當作一個夢,你卻應為躲過此夢而雀躍"。
(作者係原福建省文聯書記處書記、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藝乞》一文則先後被編入《2009年山東省高考語文模擬卷》《2011年高考語文複習講義之現代文閱讀 鑒賞表達特色(人教大綱版)》,作為教輔在全國教育業內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