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職業生涯常青的個人心理戰術(1 / 3)

第一節 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

情緒變化是心理變化的直接體現,要想獲得穩定的心理素質從而走向成功,就必須學會如何掌控情緒。

《牛津英語辭典》將情緒定義為:“任何心理、感覺、感情的機動或騷動;泛指所有激烈或興奮的心理狀態。”

情緒的表現可分為幾方麵:

生理變化,如血流加速、心跳加快、呼吸加快……

主觀感覺,如感覺不舒服等表情:眉頭緊皺、嘴角下垂、拳頭緊握、肌肉緊繃……

行為衝動,如打人、摔東西……

情緒的主要特征有:無所謂對錯,常常是短暫的,會推動行為,易誇大其辭,可以累積,也可以經疏導而加速消散。

人類擁有數百種情緒。它們或涇渭分明,如愛恨對立;或相互滲透,如悲憤、悲痛中有憤恨或憤怒中夾雜慘痛;或大同小異的情緒彼此混雜,十分微妙,往往隻可意會,難以言傳。在紛繁複雜、變化莫測的情緒麵前,語言實在是有點蒼白無力。

情緒可以作如下的扼要分類:

憤怒。如憤慨、苦惱、煩惱、煩躁、忿恨、怨恨、仇恨、狂怒、激怒、惱怒、刻毒、敵視,走到極端則是恨之入骨與暴力。

悲哀。如多愁善感、自憐、寂寞、沮喪、悲傷、難過、陰鬱、憂鬱、絕望,到極點則是嚴重抑鬱。

恐懼。如憂慮、憂愁、緊張、疑慮、急躁、警覺、慌亂、焦慮、坐立不安、畏懼、恐怖,直至病態的恐懼症、恐慌症、恐懼症。

快樂。如自豪、興奮、欣喜、幸福、喜悅、歡樂、放鬆、狂喜、逍遙自在、歡天喜地、感官快樂、心滿意足、怡然自得、隨心所欲、欣喜若狂,以致極端的躁狂。

愛。如敬老愛幼、寸草春暉、情真意切、癡迷眷戀、親密無間、一見傾心、心心相印、肝膽相照、生死與共、忠心耿耿、相濡以沫、無私關懷、敬重仰慕、溫情脈脈、情投意合、舐犢之情。

驚奇。如奇怪、驚訝、驚異、震驚等。

厭惡。如藐視、輕蔑、鄙棄、憎惡、反感、討厭等。

羞恥。如窘困、屈辱、內疚、悔悟、懊惱、懊悔、羞愧等。

上述的分類當然不是絕對和全麵的。比如嫉妒就很難說屬於哪一種,因為它是憤怒混合著悲傷與恐懼的情緒;希望、信念、勇氣、寬恕、自信、沉著等美德也難歸類;自滿、懶惰、疑神疑鬼、麻木、無聊等缺點也是如此。

另外,還有人認為人類有四種基本情緒:恐懼、憤怒、悲哀和快樂,人的其他情緒都是這四種基本情緒的混雜。

任何心理、感覺、感情的機動或騷動都會引起情緒的波動,那麼,決定情緒發生和變化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一)決定情緒發生的關鍵因素是認知評價

認知評價受一個人的知識經驗、思想方法、信念和價值觀等的影響。認知評價是決定情緒發生的關鍵因素。比如,不能辯證認知評價的人,在受到挫折時往往隻看到失敗一麵,而產生悲觀情緒;能夠辯證認知評價的人,在遇到挫折時,會以“失敗是成功之母”激勵自己,而不致產生消極情緒。

關於認知評價對情緒發生的重要性,一位心理學家曾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把實驗對象分成兩組,都給他們注射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能使人體出現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臉麵變紅等症狀,對正常人不利。然後讓這兩組人同時依次經過令人非常高興的和令人非常憤怒的兩個特別環境。但告知其中一組剛才注射的是維生素,告知另外一組真實情況。結果發現,經過上述特殊環境時,被告知真實情況的一組人情緒更穩定。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位心理學家分析說,被告知打了維生素的人在認知上無準備,易受環境影響而表現出較強的高興或憤怒的情緒;而被告知打了腎上腺素的人有所準備,會有意識地控製自己,不要讓自己太高興或太憤怒,所以情緒狀態比前者穩定。

(二)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是人對事物的欲望

事物本身並不直接決定一個人的情緒,而必須通過人的欲望等主觀中介,所以情緒可以說是人與事物之間的某種關係的反映。事物與欲望的關係既決定了情緒的積極或消極,又決定了情緒的種類及程度。舉個例子,你在商場看上了一條項鏈,想買下來,可價格太高,使你不能如願而產生失望、沮喪甚至憤怒的消極情緒。可這不能怪項鏈,要怪隻能怪你對它的欲望,你若不想買它怎麼會煩惱呢?如果價格比你的支付能力高一點或者你不是很需要,你的消極情緒可能會輕一些,因為努力一點就可以買到或者不要也無所謂;如果高出許多而你又喜歡得不得了,你的消極情緒就會重一些,因為如願的可能性很小。

(三)決定情緒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事物與人的預期的關係

所謂預期,是指一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習慣對客觀事物作出的估量。人的預期是不斷變化的,可能被人充分意識到而表現為有意識的估量,也可能未被充分意識到而表現為潛意識的估量。

一般地,客觀事物超出人的預期越大,它滿足個體需要與否所引起的情緒也越強烈;反之,則越微弱。也就是說,事物與人的預期之間的關係決定著情緒發生的強度。另外,這種關係會決定情緒的種類,尤其是驚奇一類的情緒。當客觀事物超出預期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就會發生驚奇情緒,並可根據不同的超出程度,區分出從新鮮感、新奇感,到驚訝、驚愕,直至震驚、驚厥等一係列不同強度的驚奇情緒。

研究表明,強烈的情緒反應會驟然阻斷人們的正常思維,持久而熾熱的情緒則能激發人們無限的潛能去完成某些工作。這幾乎是顯而易見的,生活中你一定會有這樣的體驗:在情緒好、心情爽的時候,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學習和工作效率高;而在情緒低沉、心情抑鬱的時候,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學習工作效率低。也就是說,情緒會左右人的認知和行為,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麵:

(一)情緒影響人的心理動機

情緒能夠影響人的心理動機,可以激勵人的行為,改變人的行為效率。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人們的行為效率,加強心理動機;消極的情緒則會阻礙降低人的行為效率,減弱心理動機。一定的情緒興奮度能使人的身心處於最佳活動狀態,發揮最高的行為效率。這個最佳興奮度因人而異。

(二)情緒影響人的智力活動

情緒對人的記憶和思維活動有明顯的影響。例如,人們往往更容易記住那些自己喜歡的事物,而對不喜歡的東西記起來則比較吃力;人在高興時思維會很敏捷,思路也很開闊,而悲觀抑鬱時會感到思維遲鈍。

(三)情緒影響人際信息交流

情緒不僅僅存在於一個人的內心,它還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遞,而成為人際信息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和手段。

人的情緒通常伴有一定的外部表現,主要有麵部表情、身體動作和言語聲調變化三種形式。比如,人們高興時眉開眼笑、手舞足蹈,講起話來神采飛揚;發怒時橫眉立目、握緊拳頭、大聲吼叫;悲哀、悔恨、失望時則語言哽咽、頓足捶胸、垂頭喪氣……所有這一切都是一種具有特定意義的信號,可以傳達給別人並引起他人的反饋。人們通過細微甚至難以覺察的情緒信號來彼此傳遞和獲取信息——這種信息有時是難以用言語來直接表達的——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步的交流。

人的不良情緒主要有兩種:一、過度的情緒反應,是指情緒反應過分強烈,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絕、激動不已等,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二、持久的消極情緒,是指人在引起悲、憂、恐、驚、怒等消極情緒的因素消失後,仍長時間沉浸在消極狀態中不能自拔。

(一)心理危害

不良情緒與心理問題及疾病大多有著密切的關係。過度的情緒反應,會抑製大腦皮層的高級智力活動,打破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製之間的平衡,使人的意識範圍變得狹窄,削弱正常的判斷力和自製力,甚至有可能使人精神錯亂、神誌不清、行為失常;持久性的消極情緒,常常會使人的大腦機能嚴重失調,從而導致諸如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神經衰弱等各種神經症和精神病。

(二)生理危害

不良情緒還可嚴重損害人的生理健康。我國古代醫學中很早就有關於不良情緒影響人的生理功能的論述,如“內傷七情”、“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等。

1.不良情緒會影響消化係統功能。如人在恐懼或悲哀時,容易胃粘膜變白、胃酸停止分泌,發生消化不良;在焦慮、憤怒、仇恨時,胃粘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容易發生胃潰瘍;

2.強烈或長久的消極情緒會造成心血管機能紊亂,引起心律不齊、心絞痛、高血壓和冠心病,嚴重時還可導致腦栓塞或心肌梗塞,以致危及生命;

3.不良的情緒會影響內分泌係統,導致內分泌失調,使皮膚灰暗無光,在女性身上還表現為月經不調,甚至發生閉經;

4.長期消極情緒會損害免疫係統,造成人體抗病能力下降;

5.消極的情緒還會引起肌肉收縮甚至引發痙攣疼痛。

對不良情緒的調整,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自我激勵法

在遇到困難、挫折、打擊、逆境而痛苦時,用堅定的信念、偉人的言行、生活中的榜樣和哲理來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同逆境和痛苦進行鬥爭。自我激勵是人們精神活動的動力源泉之一。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張海迪,在奮鬥的曆程中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與壓力,而每當這時候,她總是以保爾、吳運鐸等英雄做榜樣,激勵自己戰勝病殘,堅強地繼續生活。

(二)宣泄法

情緒的宣泄是平衡心理、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不良情緒來臨時,我們不應一味控製與壓抑,還要懂得適當的宣泄。

當生氣和憤怒時,可以到空曠的地方去大喊幾聲,或者像屠格涅夫一樣“在開口前把舌頭在嘴裏轉上十圈,怒氣也就減了一半”,或者進行比較劇烈的體育活動,如跑兩圈、扔鉛球等等。

當過度痛苦和悲傷時,放聲痛哭比強忍眼淚要好。研究證明,情緒性的眼淚和別的眼淚不同,它含有一種有毒生物化學物質,會引起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和消化不良等不良症狀。通過流淚,把這些物質排出體外,對身體有利。尤其是在親人和摯友麵前痛哭流涕,是一種真實感情的宣泄,哭過之後痛苦和悲傷就會減輕許多。

一位百歲老人的經驗不妨借鑒一下。產生不良情緒時,他有調節的妙招:一、堅決不去想煩心事;二、和童真的小孩們一塊玩耍;三、照鏡子,看看自己生氣的樣子是不是很難看,然後努力拿出笑容,看看是不是很悅目。

(三)語言暗示法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高級心理功能,是人們交流思想和彼此影響的工具。語言的暗示對人的心理乃至行為會產生奇妙的作用。在被不良情緒所壓抑的時候,可以通過語言的暗示作用,來調整和放鬆心理上的緊張狀態,使不良情緒得以緩解。比如,在發怒的時候,就重述一下達爾文的名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憤怒是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或者用自編的語言暗示自己,如“不要發怒”、“別做蠢事,發怒是無能的表現”、“發怒會把事情辦壞的”、“發怒既傷自己,又傷別人,還於事無補”。還可以在家中或單位懸掛字幅暗示自己。例如,禁煙英雄林則徐,為了控製自己的暴躁脾氣,便在中堂掛了上書“製怒”的大字幅,隨時提醒自己。在憂愁滿腹時,則可以提醒自己“憂愁沒有用,要麵對現實,想出解決辦法”等等。在鬆弛平靜、排除雜念、專心致誌的情況下,進行這種自我暗示,往往對情緒的好轉有明顯的作用。

(四)創造歡樂法

情緒不佳時,要積極創造快樂、釀造笑容。笑,能瞬間擊潰所有的煩惱,調解精神,促進身體健康。有關專家研究認為,笑有十大好處:

①清潔呼吸道;

②增加肺活量;

③抒發健康的感情;

④消除神經緊張;

⑤使肌肉放鬆;

⑥釋放過剩精力;

⑦驅散愁悶;

⑧減輕精神壓力;

⑨克服羞怯的情緒、困窘的感覺及各種煩惱,有助於人際交往;

⑩使人忘記不幸,向往未來。

(五)景色調節法

情緒不佳時,千萬不要一個人關在屋子裏生悶氣,要到景色怡人的大自然中走一走,比如環境優美、空氣宜人的花園、郊外,甚至是農村的田園小路,能寬廣胸懷、愉悅身心、陶冶情操,能有效調節人的心理狀態。尤其是長期處於緊張工作狀態的人,最好定期到大自然中去放鬆一下。

(六)求助他人法

培根說過:“如果把你的苦惱與朋友分擔,你就剩下一半的苦惱了。”不良情緒僅靠自己調節是不夠的,還需要他人的疏導。人的情緒受到壓抑時,應把心中的苦惱傾訴出來,如果長時間地強行壓抑不良情緒的外露,就會給人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特別是性格內向的人,光靠自我控製、自我調節還遠遠不夠,可以找一個親人、好友或可以信賴的人傾訴自己的苦惱,求得別人的幫助和指點。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人對問題的認識往往是有限的,甚至是模糊的,旁人點撥幾句,會使你茅塞頓開。這時人家即使不發表意見,僅僅是靜靜地聽你說,也會使你得到很大的滿足。別人的理解、關懷、同情和鼓勵,更是心理上的極大安慰,尤其是遇到人生的不幸或嚴重的疾病,更需要別人的開導和安慰。將自己的憂愁和煩惱傾訴出來,不但會保持愉快的情緒,而且會增進人際交往,令你感覺到自己生活在愛的懷抱中。

一位女士有一天搭乘公共汽車,她半邊身子還在外麵,司機就關上了車門,結果夾住了她的一條腿。還沒等女士發火,司機倒先急了:“你怎麼這麼慢!”差點沒把女士氣暈。後來發現,這個司機早就不知跟誰生了半天氣了,車子猛開猛停,搞得一車人東倒西歪,跟著倒黴。司機一個人鬧情緒害苦了一車人,而且壞情緒傳染開來。女士憋著一肚子火下車後,一個發小報的人湊上來,還沒等說啥,女士就大吼起來:“滾!”那人驚異地盯著她,周圍路人也都紛紛側目。她立刻感覺到一向文雅的自己失態了,不由地加快腳步,逃離別人的注視,心裏恨死了剛才那個司機。

晚上回家時,女士的臉仍然拉得很長,看丈夫怎麼都不順眼,說東說西,丈夫憋不住了,於是家庭戰爭爆發。

從上麵這個例子可見,不良情緒是可以傳染的。那個司機把不良情緒帶上了車,傳染給了車上的人,車上的人又傳染給了路人,最後還傳到了家裏,導致家庭矛盾。現代社會,人們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心理變得十分脆弱、抑鬱,並且難以找到正常宣泄不良情緒的場所,所以常常亂放“火炮”。如果任自己的不佳情緒肆意擴散,輕者搞得家庭裏氣氛沉悶,重者可使人們周圍的小環境受到汙染,搞得身邊的每個人都覺得難受。這就像一個圓圈,以最先情緒不佳者為中心,向四周蕩漾開去,這就是常被人們所忽視的“情緒汙染”。

不佳情緒在家庭成員之間尤其容易互相傳染。在一個大家庭中,主要家庭成員,如父母的情緒暗示性大,而非主要成員,如幼兒則相對小一些。假如在一天的開始,家庭某一個成員情緒很好,或者情緒很壞,其他成員就會受到感染,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於是就形成了愉快、輕鬆或者沉悶、壓抑的家庭氛圍。

前麵已經提到,不良情緒對人的身心危害很大。因此,我們應該像重視和防治環境汙染一樣,重視和防治情緒汙染。

(一)防止家庭情緒汙染

有些人在外麵受了氣,喜歡回到家中對家人發泄。這是很不當的做法,會造成家庭情緒汙染。有煩惱可以拿出來和家人一起分析、討論,得到來自家人的寬慰和勸解,不僅能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交流,還能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緒,何必非要拿家人撒氣,搞得一家子不痛快呢?

(二)學會穩定自己的情緒

情緒低落時,要有忍耐和克製力,要學會情緒轉移,把注意力轉移到使人高興的事情上來,盡量把不良情緒化解掉。如搞娛樂活動、體育鍛煉、加倍工作等。還可以尋找發泄渠道或找知心朋友一吐為快。不要將情緒帶到公共場所,那樣害人又害己。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及時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防止情緒汙染。最好天天麵帶微笑,像陽光一樣給周圍的人帶來快樂。

在職場中,人與人之間難免為了工作發生矛盾和爭吵,產生怨氣和怒氣。情緒焦慮的人經常傷人又傷己,不僅影響人際關係,也影響身心健康。下麵是一些化解怒氣的小辦法。

(一)意念控製法

在發火時,心中念念有詞:別生氣,別跟他一般見識,有什麼天大的事要發這麼大的火呢?這麼默念會收到一定的效果。

(二)回避矛盾法

如果與同事剛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大家都在氣頭上,容易引起進一步的爭吵,最好暫時回避他,這樣可以做到眼不見,心不煩,怒氣自消。

(三)轉移思想法

生氣時,如果始終想著生氣的事情,會越想越生氣,越想越難過。相反,如果通過其他途徑有意識地轉移自己的思想,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逗孩子玩,去商場購物,就可以轉移大腦的興奮點,讓怒氣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四)主動釋放法

把心中的不快找你的好朋友或親人訴說一番,親朋好友的理解和關心讓你如沐春風,化解了心中的不良情緒,而你的不良情緒也不會傳染給他人。

(五)文字排遣法

一時找不到可靠的人訴說,可以把發怒的地點、原因和經過詳詳細細地寫下來,描繪那個惹你生氣的人的百般醜態,你會發現他並不如你想象中的那麼可惡,甚至居然還有一些可愛之處,從而消解了怒氣。

(六)自我超脫法

自己提出的工作方案,可能會遭到半數以上的人的反對,包括上司和同事。也許是對你期望值太高,也許是認為你工作能力差,這都是正常的現象,不必憂慮和生氣。

(七)積極溝通法

當爭吵雙方都心平氣和的時候,利用午休時間聊聊天,談談各自的愛好,或許你會發現你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重大的“階級”仇恨。另一方麵,大家都是為了工作,不要把工作中的矛盾延續到生活之中。

(八)提高修養法

平時多做一些提高修養的事,種種花草,養養魚,學學書法,練練畫,為人會變得謙和有禮,不容易暴躁和動怒。

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有一位很有才華、曾經做過大學校長的人,準備競選美國中西部某州的議會議員。此人資曆很高,又精明能幹、博學多識,看起來很有希望贏得選舉的勝利。但是,在選舉的中期,有一個小謠言散布開來:三四年前,在該州首府舉行的一次教育大會中,他跟一位年輕女教師“有那麼一點曖昧的行為”。

這實在是一個彌天大謊,這位候選人對此感到非常憤怒,並盡力想要為自己辯解。由於按捺不住對這一惡毒謠言的怒火,在以後的每一次集會中,他都要站起來極力澄清事實,證明自己的清白。其實,大部分的選民根本沒有聽到過這件事,但是,現在人們卻愈來愈相信有那麼一回事,真是愈抹愈黑。公眾們振振有詞地反問:“如果他真是無辜的,他為什麼要百般為自己狡辯呢?”如此火上加油,這位候選人的情緒變得更壞,也更加氣急敗壞聲嘶力竭地在各種場合下為自己洗刷,譴責謠言的傳播。然而,這卻更使人們對謠言信以為真。最悲哀的是,連他的太太也開始轉而相信謠言,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被破壞殆盡。

最後他失敗了,從此一蹶不振。

人們在生活中有時會遇到惡意的指控、陷害,更經常會遇到種種不如意。有的人會因此大動肝火,結果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就像這位議員一樣。

當你因不愉快的事而情緒不佳時,你不妨試試轉移自己的情緒注意力,不要在不愉快的事情上糾纏不休,陷入失敗的泥沼。

(一)積極參加社會交往活動,培養社交興趣

人是社會的一員,必須生活在社會群體之中,一個人要逐漸學會理解和關心別人,一旦主動愛別人的能力提高了,就會感到生活在充滿愛的世界裏。如果一個人有許多知心朋友,自然可以取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充足的社會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勵感,從而增強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應激和心理危機感。

一個離群索居、孤芳自賞、生活在社會群體之外的人,是不可能獲得心理健康的。隨著核心家庭的增多,來自家庭的社會支持減少,因此走出家庭,擴大社會交往顯得更有實際意義。

多取得身邊資源。經理可以多找部屬聊,同事之間也可互相討論,激發出一個可執行的方案,執行時大家都有參與感。執行方案因為已納入所有工作者的智慧,個人會有值得存在的價值感,減少不必要的失落。

(二)多找朋友傾訴,以疏泄鬱悶情緒

生活和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令人不愉快和煩悶的事情,如果有好友聽您訴說苦悶,那麼壓抑的心境就可能得到緩解或減輕,失去平衡的心理可以恢複正常,並且得到來自朋友的情感支持和理解,獲得新的思考,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

還可向自然環境轉移,郊遊、爬山、遊泳或在無人處高聲叫喊、痛罵等。也可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尤其是將自己的情感以藝術的手段表達出來。

(三)重視家庭生活,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

家庭可以說是整個生活的基礎,溫暖和諧的家是家庭成員快樂的源泉,事業成功的保證。在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利於其人格的發展。如果夫妻不和、吵架,將會極大破壞家庭氣氛,影響夫妻的感情及其心理健康,而且也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心靈。可以說不和諧的家庭經常製造心靈的不安與汙染,對孩子的教育很不利。

理想的健康家庭模式,應該是所有成員都能輕鬆表達意見,相互討論和協商,共同處理問題,相互供給情感上的支持,團結一致應付困難。每個人都應注重建立維持一個健全的家庭。社會可以說是個大家庭,一個人如果能很好地適應家庭中的人際關係,也可以很好地在社會中生存。

情緒和勵誌大師安東尼·羅賓指出人生中最有力量的10種好情緒,是我們必須的。

(一)愛與溫情

任何負麵的情緒在與愛接觸後,就如冰雪遇上了陽光,很容易消融。如果現在有個人跟你發脾氣,你隻要始終對他施以愛心及溫情,最終他將會改變先前的情緒。

隻要你有足夠的愛心,就可以成為身邊最有影響力的人。

(二)感恩

一切情緒之中最有威力的便是愛心,但它以不同的麵貌呈現出來。感恩也是一種愛,因而安東尼·羅賓喜歡通過思想或行動,生動表達出自己的感恩之情,同時也好好珍惜上天賜給他的、人們給予他的、人生經曆的一切。如果我們時常心存感恩,人生就會過得再快樂不過。因此,請好好經營你那值得經營的人生,讓它充滿芬芳。

(三)好奇心

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人生能不斷成長,那麼就得有像孩童般的好奇心。孩童最懂得欣賞“神奇”了,因為那些神奇,能占據孩童的心靈。如果你不希望人生過得那麼乏味,那就在生活中多帶些好奇心;如果你有好奇心,那麼便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奧妙之處,你就能更好地發揮潛能。這是個環環相扣的道理,你有必要好好去研究。因此,如果好好發揮你的好奇心,那麼人生便是永無止境的學習過程,其中全是發現“神奇”的喜悅。

(四)振奮與熱情

如果做任何事情都帶著振奮與熱情,它就會變得多彩多姿,因為它們能把困難化為機會。熱情具有偉大的力量,鼓動我們以更快的節奉邁向人生的目標。19世紀英國著名首相狄斯累利就曾說過這樣的話:“一個人要想成為偉人,唯一的途徑便是做任何事都得抱著熱情。”

我們要如何才會有熱情呢?就跟要如何才會有愛、有溫情、有感恩和好奇心一樣,隻要我們決定想熱情!你可以運用表情:講話要有力、看事情要遠、以無比的決心去追求期望的目標。可千萬別想渾渾噩噩過日子,那不僅生活過得會很乏味,人生也必然貧瘠。

(五)毅力

上麵所說的都很有價值,然而你若是想在這個世界留下值得讓人懷念的事跡,那就非得有毅力不可。毅力能夠決定我們在麵對困難、失敗、誘惑時的態度,看看我們是倒下去了還是屹立不動。如果你想減輕體重、如果你想重振事業、如果你想把任何事做到底,單單靠著“一時的熱勁”是不成的,你一定得具備毅力方能成事,那是你產生行動的動力源頭,能把你推向任何想追求的目標。具備毅力的人,他的行動必然前後一致,不達目標絕不罷休。

安東尼·羅賓認為,隻要你有毅力,就能夠做成任何大事;反之,缺了毅力,你就注定失敗和失望。一個人之所以敢於冒險去做任何事情,憑的就是他們的勇氣,而勇氣則源生於毅力。一個人做事的態度是勇往直前或是半途而廢,就看他們是否時常練習他的毅力。埋著頭硬幹不表示就是有毅力,必須能察看出實際情況的變化,並不失時機地改變自己的做法。試問,如果你隻要走兩步路便能找到出口,難道非得把牆打個洞才能出去嗎?

(六)彈性

要保證任何一件事能夠成功,保持彈性的做事方法絕不可少。要你選擇彈性,其實也就是要你選擇快樂。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都必然會遇到諸多無法控製的事情,然而隻要你的想法行動能保持彈性,那麼人生就能永葆成功,更別提生活會過得多快樂了。蘆葦就是能彎下身,所以才能在狂風肆虐下生存,而榆樹就是想一直挺著腰杆,結果被狂風吹折。

(七)信心

不輕易動搖的信心是我們每個人所向往的,如果你想一直都有信心,那麼你一定要從心裏建立起“有信心”的信念。你得從此刻便開始學習想象並感受那份信心,相信自己有資格取得成功,但這不可能光做白日夢,希望著未來有一天它會平白地冒出來。當你有信心,就要敢於去嚐試、敢於去冒險。要想建立信心有個辦法,那就是不斷練習去使用它。如果有人問你是否有信心能把鞋帶係好?相信你會以十足的信心回答說沒問題,為什麼你敢說得那麼肯定?隻因為你做過這件事情已經成千上萬次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能不斷從各方麵練習自己的信心,遲早有一天你會發現,不知何時信心已在那裏。

要想使自己能做各樣的事情,你一定得去訓練你的信心,千萬不可害怕。很可惜的是,有許多人就因為害怕而不敢去做,甚至於根本還沒做就已經退縮了。許多成大事、立大業的人,他們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所擁有的信心,想想看,在他們之前可能還沒任何可以借鑒的例子呢!就是信心,推動著人類不斷向前。

(八)快樂

要想臉上表現出快樂的樣子,並不是說要你不去理會所麵對的困難,而是要知道學會如何保持快樂的心情,那樣就有可能改變你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隻要你能臉上常帶笑容,就不會有太多的行動訊號引起你的痛苦。

(九)服務

某天午夜時分,安東尼·羅賓駕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心中想著:“我得怎樣做才能改變人生?”突然有個意念閃過腦際,羅賓如大夢初醒,興奮得難以自持,隨即把車開下主道並停在路邊,在筆記上寫下了這句話:“生活的秘訣就在於給予。”

作為這個社會的一分子,如果我們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不僅能豐富自己的人生,同時還可以幫別人,那種心情是再令人興奮不過了。我們常常會被那些為了追求人生最高價值之人的故事所感動,他們無條件地去關心人們,帶給人們極大的幫助。每天我們都應該好好省思,到底能為別人做些什麼事,別隻想到自己的好處。

一個能夠不斷地獨善其身並兼善天下的人,必然是因他明白人生的意義,那種精神不是金錢、名譽、誇獎所能比的。擁有服務精神的人生是無價的,如果人人都效法,這個世界定然會比今天更美好。

(十)活力

這是很重要的一種情緒,如果你不能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那就很難享受到擁有它的快樂。你要經常注意自己是否活力充沛,因為一切情緒都來自於你的身體,如果你覺得有些情緒溢出常軌,那就趕緊檢查一下身體吧。你的呼吸怎樣?當我們覺得壓力很大時,呼吸就會很不順暢,這樣就慢慢把活力耗竭掉了。如果你希望有個健康的身體,那就得好好學習正確的呼吸方法。

另外一個保持活力的方法,就是要維持身體足夠的精力。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們都知道每天的身體活動都會消耗掉我們的精力,因而我們得適度休息,以補充失去的精力。請問你一天睡幾個小時呢?如果你一般都得睡上8~10個小時的話,很可能有些多了點,根據研究調查,大部分的人一天睡6~7小時就足夠了。還有一個跟大家看法相反的發現,就是靜坐並不能保存精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坐著也會覺得疲倦的原因。要想有精力,我們就必須“動”才行。研究發現,我們越是運動就越能產生精力,因為這樣才能使大量的氧氣進入身體,使所有的器官都活動起來。唯有身體健康才能產生活力,有活力才能讓我們應付生活中各樣的問題。由此可知,我們一定得好好培養出活力,這樣才能控製生活裏的各樣情緒。

當你的心充滿一些具有活力的情緒,那麼通過對他人的服務,也可以讓大家一同來分享好心情。

第二節 正確調整你的思維方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這一般與這個人的個性、家庭環境、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係。很多情況下,心理治療的過程就是調整人的思維方式的過程。怎麼調整、調整多少次,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通常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電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電腦有硬件和軟件兩大組成部分。如果硬件一定,所使用的軟件越先進,電腦工作的效率就越高;如果軟件太差,即使硬件再好也白搭。人腦的工作原理和電腦有很多相似之處:大腦相當於硬件,思維方式相當於軟件;大腦再聰明,如果所運用的思維方式總是產生煩惱、緊張、不安、憂慮等不良反應,大腦就不會有高的工作效率。

很多有心理障礙的人存在不良的思維方式,使他們煩惱不堪。稍微一點不如意的小事都會帶給他們很多煩惱,甚至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也會因擔心會發生什麼而煩惱——他們的大腦簡直成了產生煩惱的“機器”。他們或許意識到問題的所在,並努力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以避免煩惱,但通常越是努力越沒有效果,煩惱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不良的思維方式為什麼能帶給人煩惱、緊張、焦慮不安呢?我們操作電腦的時候,都是先給電腦明確的指令,電腦得到這個指令後快速反應,為我們工作。人腦的運作也是同樣的道理,要讓自己的大腦高效工作,必須給它明確的目標,否則我們會無所適從、停滯不前。有心理障礙的人往往就沒有明確的目標。例如,有社交障礙的人在與人交往時總是想避免發生不好的結果,會不停地問自己:“別人會怎麼看我?如果我說錯了話,別人會不會笑話我……”因而,他們迫使自己不作為。想一想,當人腦接受到這樣的指令時定然感到無所適從,可人是有情感的,不得不麵對現實,故而會產生煩惱、不安等情緒。

調整思維方式的原理其實很簡單,隻要將避免出現不好結果的思維方式改為指向目標的思維方式就行了。自己要在心裏堅定地自問:“我的目標是什麼?我需要做什麼?我應該怎麼做?”長此以往,不良思維方式就會逐漸得以改善。不過,一種思維方式是經過了長期的過程才形成的,要改變它談何容易。可不良思維方式帶給人們很多的情緒困擾,降低了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質量,因此,無論有多困難,都必須堅定地調整它。

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人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去解決。如滿足溫飽、機器出故障檢修、案件偵破、解數學問題等等都是在解決問題。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然後在行動中檢驗解決的情況和程度,直到問題得到解決為止。這個過程就是問題解決思維過程。人是社會人,任何人都無法脫離社會活動和社會責任,所以人更多、更重要的思維現象,都是同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實際問題的解決相聯係的。因此有心理學家指出:“問題解決可被視為一種最重要的思維活動,甚至可以將其看作思維活動的一個最普遍的形式。”

影響問題解決思維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情緒狀態

一般地,情緒愉快、興奮可以提高問題解決思維的效率,而高度緊張和焦慮會抑製思維活動、阻礙問題解決。

(二)心理動機

心理動機強弱影響問題解決思維的活動效率,但並不是一般所認為的動機越強效率越高:動機強度太低顯然不能調動個體問題解決的積極性,不利於充分活躍個體思維活動,但動機強度過高則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而抑製問題解決思維活動的效率。所以,動機強度適中才能最有利於問題的解決。這個“適中”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越是複雜的問題,動機強度的適中點越是偏低。

(三)心理定勢

心理定勢是一種由先前活動所形成的影響後繼活動趨勢的心理準備狀態,在思維活動中表現為一種解決問題的習慣傾向。心理定勢對問題解決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要想克服消極作用,就要注意在解決問題時,一旦發現慣常的方式、方法難以奏效時,不要鑽牛角尖,要堅定擺脫舊思路,尋求新途徑。

(四)心理啟發

所謂心理啟發,是指來自其他事物或現象的信息對解決當前問題的啟發作用。給人以啟發的事物或現象可稱為原型;原型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日常生活之中,多種多樣。獲得心理啟發並非輕而易舉,隻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斷積累豐富的知識並善於發現有關事物或現象與當前所要解決問題之間的某種內在聯係才行。

(五)遷移作用

遷移是指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解決新問題,有正遷移和負遷移之分。正遷移是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對解決新問題有促進作用,負遷移是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對解決問題有負麵幹擾作用。

逆向思維,就是克服心理定勢、打破思維習慣,從另一個角度、用新的方法考慮問題。

較之身體衰老,心理衰老的人可控性較強。逆向思維就是一種控製心理衰老的有效方法。逆向思維可以最大限度地刺激大腦皮層,有利於大腦保持旺盛的思考力、敏銳的觀察力和生活的新鮮感,能夠提高問題解決效率,延緩心理衰老。

多數情況下,思維定勢容易使人的思維僵化,不利於問題解決,因此,應注意加以克服。

(一)暫時擱置

把難以解決的問題暫時擱置,是克服思維定勢最簡單可行的辦法。

暫時擱置的妙處或許你早有體驗:對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將問題暫時擱置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然後再回過頭來思考,突然豁然開朗!

法國著名數學家彭加勒,有一次集中注意力研究某些算術問題而無果,而且也沒有想到這些問題跟以前的研究有什麼聯係,非常沮喪和惱火。於是他索性跑到海邊住幾天,想些別的問題。結果,有一天早晨他正在懸崖絕壁上行走時,心中頓生一個解決那些難題的關鍵等式。以前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很明顯,暫時擱置給了他莫大的好處。

暫時擱置其實也是一個醞釀過程。正因為有了這一醞釀過程,好主意才能直接從你的無意識中產生出來。當要你完成一項任務時,任務接受得越早,就越有充裕的時間在無意識中積累信息,就會在晚些時候發現更好的解決辦法。隻要有了醞釀過程,似乎總能在適當的時候產生正確的解決辦法。就像許多學生,為了完成某個作業問題通宵達旦苦熬幾個晝夜毫無結果,而偏偏到該交作業的那天早晨突然找到了解決辦法。因此,要想解決一個難題,必須使你的無意識有充裕的醞釀時間。不給自己充裕的時間而醞釀的計劃,不是一個好的計劃。

另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放鬆自己很重要。因為如果不會放鬆,頭腦就會對一些無謂的瑣事過於敏感,進而嚴重地妨礙靈活的創造性思維;隻有精神上放鬆時,頭腦中才更容易形成一些思想火花,找到解決問題之道。

(二)加強訓練

可以設計一些巧妙的方法訓練自己轉移注意角度、克服思維定勢。比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簡單的訓練辦法:把書打開,把手隨意地指向書頁的一個字詞,然後把這個字詞用在你正在進行的思維活動中。例如你正在尋找一個樂趣更多的運動方法,那麼打開書、閉上眼,用手隨意指出一個詞,發現是“折頁”一詞,那麼該如何運用這個詞呢?這就因人而異了,但終歸會有克服思維定勢的作用。不妨這樣運用這個詞:

1.在門折頁上套一個環,環上係上一條可以自由伸縮的帶子,帶子另一端是把手,這樣看電視時就可以拉幾下,運動運動;

2.用許多折頁、重物和滑輪,做一個個性健身器,當你慢慢用一點壓力去舉重時,同時就把書翻了頁。這個機器設計恰到好處,你舉重所需時間正好和你讀書翻頁的時間配合。

第三節 學會排解工作中的壓力

現代都市節奏太快,職場壓力太大。首先來看看職場人的自述吧:

案例一:突然昏倒在辦公室

自述者:蔡智耘,男,28歲,集團公司部門經理

當初進這個集團公司工作,我是多麼意氣風發。我看中和它一起成長的機會。為了自己將來的發展,為了父母的期望,為了能出人頭地,我真是把自己所有的知識、能力、精力都交給了公司。

去年初,我被提升為銷售部經理,很快就有了業績,一年為公司帶來幾百萬元的收入。為了名譽,為了晉升,我把整個人獻給了工作。我每天的睡眠不到六個小時,女朋友被冷落了,父母親也放在一邊。身體上的不適時時襲來,我感到疲勞,感到吃力,頭昏腦漲,不思飲食。有一天,我突然昏倒在辦公室。同事們把我送到醫院。醫師診斷是低血糖加嚴重的神經衰弱症。我不得不休息了,我實在是太累了。

案例二:我像卓別林

自述者:童軍,男,34歲,通信公司工程師

小時候看卓別林演的《摩登時代》,覺得好玩搞笑,沒想到現在自己也演繹著這樣的故事。我每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沒有朋友,沒有愛情,隻有在工作中,我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旦空下來,心就好像懸在了半空中。

大學剛畢業那會兒,正趕上信息技術產業的高速發展期,那種如魚得水的感覺還曆曆在目。但現在,我的危機感日益強烈。這種危機來自於本身所學知識需要更新換代,來自於周圍同行的競爭壓力。我怕落伍,怕被淘汰。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不知道休息是什麼感覺。朝九晚五對我來說成了奢望,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為了充電,我自己給自己取消了雙休日。

我時刻對自己說“不能停下,隻能前進”,感覺自己就像一台機械化的流水線,隨著慣性不停地奔跑,哪裏知道還有什麼潤滑劑?

案例三:“鐵麵主管”別逼我

自述者:汪曉茗,女,27歲,銀行職員

說實話,在銀行工作確實很不錯,基本月薪四千多元,如果能完成規定的存款定額,另外還有提成。可我受不了每周例會上主管的點名,“這個月沒完成定額的有某某、某某……”

不是我不努力,“拉錢”的事不是你努力就能見效的。每天,我連做夢都在念叨:這個月的定額怎麼辦?一個月一個月地過關,過不了就會被點名。

主管在我看來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監工。隻要我回到辦公室,他就追著問:“今天拉了多少?”沒有親切的問候,沒有真心的幫助,隻有鐵麵的訓導和無情的嗬斥。我無數次想辭職,隻因為父母和男友堅決反對。他們說,即使完不成定額,也有四五千元的收入,相當不錯了,除非已經找到更好的單位。

他們哪裏知道,我一見主管心裏就發怵,真想哪天找幾個人揍他一頓,然後走人!

案例四:公司就像我的家

自述者:李筱雯,女,32歲,醫藥公司市場部主管

能在這家公司工作我感到很幸運。不到一年,我就升為部門主管,很有一種成就感。

從此,我每天過著數字化的生活:上午十點前,雷打不動要上報頭一天的銷售數字;然後跟代理商談合同數字;下午在電腦前整理分析公司的會計數據;晚上還要和不同區的經理統計銷售報表。一天到晚除了數字,還是數字,整個人都變得像個數字符號。

回到家後,我就一個字:累。顧不上孩子和丈夫。丈夫幾次說要跟我離婚,我都沒勁兒理他,也沒當作一回事。直到有一天,他把離婚協議書赫然擺在我的辦公桌上,我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我心裏問自己,能謀一份好職業多不容易,我最親愛的人怎麼就不能理解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