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個嘴巴要會說
中國有句古訓:“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簡直就是至理名言。在辦公室這種人際關係特別微妙的地方——一天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與你的同事抬頭不見低頭見,尤其當這種關係能左右你的升遷甚至職場命運時,怎能不小心謹慎?說話謹慎,避免禍從口出,有百利而無一害。否則,三寸之舌會常常捅出婁子。
◎辦公室裏莫論人非
某公司銷售部經理白英初次來辦事處指導工作,中午請同事一起吃飯,席間說到剛剛離職的副總吳小莉,辦事處一位新來的女員工張佳接過話頭說:“副總這人脾氣不好,很難相處。”白英說:“是嗎?是不是工作壓力太大了?”張佳說:“我看不是,30 多歲的女人嫁不出去,既沒結婚也沒男朋友,老處女就是這樣心理變態。”
聞聽此言,剛才還爭相發言的人都閉上了嘴巴。因為,除了張佳,那些在座的老員工可都知道:白英也是待字閨中的老姑娘!好在一位同事及時扭轉話題,才抹去白英隱隱的難堪,而事後得知真相的張佳則為這句話悔青了腸子。
由此可見,語言就是這麼個東西,當你沒有說出口的時候,你是它的主人,一旦你說出來了,就成了它的奴隸。因此古人告誡我們“閑談莫論人非”,可以將其深化為“閑談莫論人”,因為少了一個“非”字,也就少了失言的機會。
所以,辦公室流行一句話:“多吃飯,身體好;少說話,水平高。”尤其是新人,初來乍到,最好少開口,言多必失。沉默寡言固然給人不合群、孤僻的感覺,但是與喋喋不休的人比起來,後者更令人討厭。
◎有些話不要說
在辦公室裏有些話不該說,有些事情不該讓別人知道。例如:
家庭背景是否會對你的工作產生重大影響?
你與某些親人或者朋友的關係是否不宜讓別人知道?
你的曆史記錄是否會影響別人對你道德品質的評價?
你的一些與眾不同的思想是不是會觸動一些敏感的神經?
你的生活方式是否有些與傳統相悖?
你與老板的私交是否可以成為公開的“秘密”?
你與公司上層的某些私人淵源一旦曝光,會給你帶來障礙還是好處?
作為一個職業人,個人的一切資料,比如年齡、學曆、經曆、愛情婚姻狀況等要分“公開”與“隱私”兩大類。通常在辦公室裏不宜公開談論以下話題。
(1)不要在公司裏談論私生活,無論是辦公室、洗手間還是走廊。
(2)不要在同事麵前談論和領導超越一般上下級的關係,尤其不要炫耀和上司及其家人的私交。
(3)即使是私下裏,也不要隨便對同事談論自己的過去和隱私。除非你已經離開了這家公司,你才可以和從前的同事做交心的朋友。
(4)主動遠離敏感話題:獎金多少、升遷猜測、對領導的牢騷和對公司製度的不滿都是危險話題,你的發言很可能被人添油加醋,傳回領導的耳朵裏,自己卻連個申辯的機會都沒有。
當然,人長了嘴巴就是要說話的,但說話一定得看場合、看時機。如果說話不看場合,不講究方式方法,不負責任的背後瞎說,毫無根據的懷疑猜測,不經調查的輕信亂傳,東拉西扯的閑言雜語,不分責任、不考慮後果,往往容易惹出是非和麻煩來。
所以要切記,在辦公室這個是非之地,一定要把好口風,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都要在腦子裏多繞幾個彎子,心裏有個小算盤,這樣才能夠與大家和諧相處,避免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刻意表現自我的做法很蠢
在現代社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表現出自己的才能和優勢,是適應挑戰的必然選擇。但是,表現自己要分場合、分方式,如果表現得使人看上去矯揉造作很是別扭,好像是做樣子給別人看似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虛偽總要露出馬腳
吉米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職員,平時工作積極主動,表現很好,待人也熱情大方,但一天,一個小小的動作卻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那是在會議室裏,當時好多人都在等著開會,其中一位同事發現地板有些髒,便主動拖起地來。而吉米似乎有些身體不舒服,一直站在窗台邊往樓下看,突然,他走過來,非要拿過那位同事手中的拖把。本來那位同事差不多已拖完了,不再需要他的幫忙,可吉米卻執意要求,那位同事隻好把拖把給了他。
剛過半分鍾,總經理推門而入,吉米正拿著拖把勤勤懇懇、一絲不苟地拖著地,這一切似乎不言而喻了。
從此,大家再看吉米時,頓覺他假了許多,以前的良好形象被這一個小動作一掃而光。
在工作中,往往有許多人掌握不好熱忱和刻意表現之間的界限,不少人總把一腔熱忱的行為演繹得看上去是故意裝出來的,也就是說,這些人學會的是表現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熱忱,而熱忱絕不等於刻意表現。在需要關心的時候關心他人;在應當拚搏的時候灑一把汗;真誠,誰都會讚許。而不失時機甚至抓住一切機會刻意表現出自己“與群眾打成一片”、“關心別人”、“是領導的好下屬”、“雄心勃勃”,則會讓人覺得虛假而不願與之接近。
人類喜歡表現自己,就像孔雀喜歡炫耀美麗的羽毛一樣正常,但刻意的自我表現就會使熱忱變得虛偽,自然變得做作,最終的效果還不如不表現。
◎不要高看自己,小看別人
許多人在其談話中不論是否以自己為主題,總有凸顯自己、主張自我的表現,這種人雖說可能被人高估為“具有辯才”,但是也可能被認為是“口無遮攔為人輕浮”或經常想“引人注目”等暴露出的自我展示,而常使別人產生排斥感和不快情緒。
真正的展示教養與才華的自我表現絕對無可厚非,隻有刻意地自我表現才是最愚蠢的。卡耐基曾指出,如果我們隻是要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使別人對我們感興趣的話,我們將永遠不會有許多真實而誠摯的朋友。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以這種方法來交往的。
日常工作中不難發現這樣的同事,其人雖然思路敏捷,口若懸河,但一說話卻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別人很難接受他的任何觀點和建議。這種人多數都是因為喜歡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從而希望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失掉了在同事中的威信。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那些謙讓而豁達的人們總能贏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別人的人總會引得別人的反感,最終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無援的地步。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肯定性評價,都在不自覺地強烈維護著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如果他的談話對手過分地顯示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那麼,在無形之中就是對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種挑戰與輕視,那種排斥心理乃至敵意也就不自覺地產生了。
◎把優越感讓給同事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這句話真是沒錯。因為當我們的朋友表現得比我們優越時,他們就有了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表現得比他們還優越,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形成羨慕和嫉妒的心態。
李先生是某地區人事局調配科一位相當得人緣兒的幹部,按說搞人事調配工作是很難不得罪人的,可他卻是個例外。在他剛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裏,幾乎在同事中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因為他正春風得意,對自己的機遇和才能滿意得不得了,因此每天都使勁吹噓他在工作中的成績,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請求幫忙,哪個幾乎記不清名字的人昨天又硬是給他送了禮等的“得意事”,但同事們聽了之後不僅沒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還極不高興,都疏遠他。後來還是曾當過多年領導的老父親一語點破,他才意識到自己的症結到底在哪裏。
從此,他開始很少談自己而多聽同事說話,因為他們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噓,讓他們把成就說出來,遠比聽別人吹噓更令他們興奮。後來,每當他有時間與同事閑聊的時候,他總是先請對方滔滔不絕地把他們的歡樂炫耀出來,與其分享,而隻是在對方問他的時候,才謙虛地說一下自己的成就。
◎做人還是謙虛一些好
謙虛的人往往能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謙虛,別人才不會認為你會對他構成威脅。你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與同事建立良好的關係。
我們對自己的成就要輕描淡寫,我們必須學會謙虛,這樣我們才能永遠受到歡迎。
五種職場幼稚病
◎症狀之一:相信公司和老板
很多老板願意花錢給員工買書看,像什麼《誰動了你的奶酪》、《把信送給加西亞》、《首先打破一切常規》不僅要看,還要學習、研討,號稱構建“學習型組織”,甚至還要花錢請所謂的成功學大師來傳道授業,內容無非是要保持積極的心態,要行動、行動、無條件地行動,要朝著明確而具體的目標奮進,要努力開發自己的潛能、自信,要積極進取、充滿激情和熱忱、創新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