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標杆人物技能分析
目的
通過對標杆人物的技能分析,確定該類業務的資格標準的具體內容。
方法
標杆人物的技能分析可以建立在行為分析結果的基礎之上,隻要找出支撐這些關鍵行為的知識能力要求,即可確定出專業技能的要求。
結果
1.確定專業技能要項。行為標準中的行為模塊是依據本級別內各項活動的重要性來確定的,而專業技能要項是依據不同級別的可區分性來考慮的。在確定專業技能要項時,標準開發項目小組可以從以下兩個方向來考慮:
(1)找出不同級別標杆人物活動列表中能夠體現出不同級別專業水平差異的活動項,作為“專業技能要項”的備選內容,它們有可能與行為模塊有重複;然後,根據活動項在難度、複雜度和輸出結果是否可量化三個方麵,來判斷哪些活動項入選為專業資格標準的專業技能要項。比如,研發設計活動中“子模塊設計─模塊設計─係統設計”這樣的層次區分就非常清楚,因此,“設計實現能力”就可以成為研發類資格標準中的一個專業技能要項。
(2)根據專業活動的關鍵支撐要求來確定專業技能要項。比如,營銷專業人員的能力要求包括項目運作能力、商務談判能力、產品技術交流能力、公共關係能力等。
2.明確技能標準項。技能標準項要盡可能使用量化指標,以確保資格評定時可操作。例如,秘書職業標準“辦公軟件應用能力”如表104所示。對於一些無法量化的內容,也可以采取定性描述的方法,但是級與級之間一定要有可區分度。例如軟件人員的“分析能力”。
3.確定專業經驗要求。專業經驗要求就是員工勝任該級別工作的最短時限。項目小組在確定每個級別的專業經驗要求時,需要考慮3個方麵:
(1)企業目前之類別所有員工從業時間現狀。
(2)專業工作本身的要求。
(3)同行業其他企業的做法。
4.確定專業成果要求。專業成果是指專業人員從事專業工作活動的輸出,它們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專業人員技能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專業績效成為資格等級標準的重要內容。例如,服務營銷專業類資格標準的“專業經驗”與“專業成果”。
5.必備知識的提煉。在提煉必備知識時也有多種不同的思路,其中有兩個方麵需要注意:
(1)提煉出來的知識點要明確、具體,也就是要能夠據此確定培訓提綱,從而開發出相應的培訓課程。一般的做法是根據每個行為模塊開發出相應的一個培訓課程,用於提高員工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技能。
(2)不同級別的必備知識點可以是相同的,但是在深度和廣度方麵的要求應該是有區別的。例如,軟件專業類資格標準的必備知識要求。
五、職業化標準定稿
職業化標準的評審經過業務分析、級別定義、標杆人物行為分析和標杆人物技能分析之後,職業化標準的基本內容就全部確定下來,企業應組織業務專家對職業化標準進行專門的評審。
1.標準開發小組簡要介紹標準開發的整體思路、基本步驟和過程以及對開發過程中碰到的特殊問題的處理方法。
2.標準開發小組重點介紹標準的整體構架和內容,對於標準中內容的設置理由進行闡述。
3.評審小組評審。評審內容主要包括:
(1)標準的整體構架是否合理。
(2)標準的內容是否體現了企業人才培訓的方向,完整性如何。
(3)標準的可操作性如何。
4.評審小組提出評審意見。
5.標準開發小組根據評審小組的意見對標準進行最後的修訂。
職業化標準彙編成冊將通過評審的職業化標準按規範的格式進行整理,定稿成冊。
職業化標準舉例
一、企業管理人員職業化標準(3級)
第一部分:資格標準
1.知識要求。
(1)上級部門的目標及重要性優先順序。
(2)SMART原則和5W1H原則、PDCA。
(3)製定工作計劃的方法及工具(PERT、GANTT等)。
(4)時間管理方法。
(5)本部門工作任務的風險及預防措施。
(6)本人和下屬的工作角色和職責。
(7)本部門工作任務的特點、業務流程、運作方式和本部門資源狀況。
(8)溝通技巧和方法。
(9)監控目標計劃實現情況的方法及處理計劃目標偏差的方法。
(10)公司的彙報程序。
(11)衝突管理方法。
(12)建立團隊關係的方法。
(13)激勵理論與方法。
(14)5S管理。
(15)公司有關工場安全、衛生的規定以及設備使用和維護的規定。
(16)工作環境出現緊急情況時的處理程序。
(17)國家有關工作環境的條例。
(18)公司信息係統的使用。
(19)信息調研的方法。
(20)公司的保密原則和方法。
(21)ISO9000知識。
(22)績效管理理論與方法。
2.經驗與業績要求。
(1)經驗要求:3年以上該專業或技術工作的基層工作經驗;本部門副職工作半年以上;至少管理過同一類專業或技術人員。
(2)業績要求:季度績效考核至少2次優秀。
3.管理責任。
(1)確定員工績效活動、目標和標準。
(2)為實現績效目標,提供指導和資源。
(3)給員工提供有關工作績效的有效反饋。
(4)給員工以承認、獎勵和激勵。
(5)保證業務活動符合既定的價值觀。
(6)與重要客戶保持日常的聯係。
第二部分:行為標準
1.第一行為模板:工作任務的管理。
(1)製定工作計劃。其行為標準:根據上級部門的規劃或部署,與上級共同製定部門目標,明確各項工作任務和改進方向;根據工作的優先順序分配資源(包括人、財、物、信息等),充分考慮資源成本,以使其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與相關人員商討,麵向目標,在公司規定範圍內確定執行計劃的具體工作方法和活動;根據工作任務的具體要求和特點,深入分析工作中易出現失誤或問題的環節,並設計相應的監控點及防範措施。
(2)組織實施工作計劃。其行為標準:組織各種資源及時到位,向下屬明確說明工作任務的要求和職責、衡量標準,並加以記錄和保存;人力等資源未到位的原因應立即查清,提出相應的補救措施並上報主管及相關人員;指導團隊成員製定相應的個人工作計劃。
(3)指導和控製工作計劃的實施。其行為標準:根據工作計劃的監控點,檢查、分析和評估各項工作結果;根據工作進展及檢查、評估結果,對下屬工作的方法或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找出偏離計劃目標的原因和工作中的失誤,提出改正措施,必要時,上報給上級主管及所影響的接口部門;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立即實施改正措施,必要時,主動協調相關部門並提供協助,促成問題的解決。
2.第二行為模板:組織氛圍的建設。
(1)在組織內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工作關係。其行為標準:主動了解下屬的思想動態,客觀地評價下屬並與之建立積極、和諧的工作關係;倡導下屬之間建立積極、和諧的關係,公正處理本部門下屬之間的矛盾衝突;在商定的時間範圍內履行對下屬工作上的承諾,並保守下屬的秘密;當下屬有切實需要或遇到困難時,應在自己的工作權限範圍內主動提供相關信息和援助;適時開展部門活動,活躍部門氣氛,達到能更好地開展工作、增強部門凝聚力的目的。
(2)創造、培育和維持良好的外部工作關係。其行為標準:根據本部門在流程中的位置和接口部門及與其的關係,詳細製定與外部門聯係的工作方法並保證執行;主動考慮本部門的工作對接口部門的影響,及時通報工作進展,並與各部門就關注的問題交換意見;在自己的權限範圍內,迅速、準確、禮貌地答複相關部門的要求,根據公司要求保守機密;當與外部門協調遇到困難時,主動協商解決,必要時向相關人員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