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滸啟示
第一節梁山造反的興起
水滸這部書上沒有農民起義這個詞。無論是朝廷還是梁山自身對本次活動的定位都是造反,不是所謂的農民起義。農民起義這個詞是近代才使用的,民國前很少見。農民起義這個詞本身就經不起推敲。這個詞表達三個含義,主體是農民,方式是起,目的是義。主體是農民,指的是領導者是農民呢還是參加者是農民呢?如果指領導者是農民,那麼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那一次群體事件是農民領導的,要麼是底層官僚、要麼是工匠商販、要麼是社會流氓;如果指的是參加者是農民,那麼中國曆史上所有群體事件的主體都是農民,因為農民本來就是社會主體。方式是起,不是謀反、不是演變、也是不占山為王,而是大規模正麵對抗,並且還是主動的。目的是義。義是一個道德範圍內的詞,本指自我犧牲,引申為符合道理的行為方式。
中國曆史上沒用農民起義,有的也還是造反。這種造反的結果,一種是給統治者造成了麻煩,讓統治者受到損失,吸取教訓,收斂一些;另一種是把原有統治者推翻,自己來做統治者。即便是這些成功者,也都會說成受命於天,沒有人承認自己是農民起義。這種造反是合情合理的,既然統治階層首先破壞社會秩序,被統治者沒有了生路,造反就成了唯一的選擇。但是這種造反能夠改變的隻是統治者的心態,卻改變不了社會的形態,無所謂是否促進社會進步。對於造反的評判向來是最棘手的,古往今來有眾多偉大人物都想解決這個問題,但也沒有定論。
一、中國曆史上的造反
中國曆史從來不缺乏造反,梁山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為了便於對梁山造反的分析,我們需要尋找幾個同類事件,看一看其他人的造反過程。一個是宋江提到的黃巢,一個是背叛黃巢的朱溫,一個是施耐庵追隨過的張士誠。之所以選這三個人,是因為水滸的作者提到過或經曆過,估計對作者的思想以及水滸的創造可能有一定的影響。
黃巢是唐朝末年山東人。考過進士,落榜後做了一首詩《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唐末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各地紛紛暴動。王仙芝、尚讓在河南起兵,黃巢率眾在山東與之呼應。朝廷見王、黃軍聲勢日漸浩大,遂派兵鎮壓。朝廷采用軟硬兼施的手段,王仙芝欲接受招降,黃巢堅決反對,導致二人分裂。後黃巢與尚讓會合,轉戰南北,曆經多次戰鬥,最終攻占長安,唐僖宗逃亡。黃巢在長安即皇帝位,建國號“大齊”。唐僖宗糾集各地兵馬赴京討伐黃巢。後來部下朱溫、尚義變節投唐。在多路軍圍剿下,黃巢軍損失慘重,黃巢最終死於泰山狼虎穀。此次造反給朝廷造成沉重打擊,數年後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時期。
朱溫早年曾參加黃巢軍,幫助黃巢建立“大齊”政權。唐僖宗號召各地將領圍攻長安時,朱溫多次率軍進行阻擊,為穩定“大齊”政權立下不小功勞。後來由於戰事不利,加之“大齊”政權內部腐敗混亂,朱溫在手下謀士的勸說下投降了唐政權。因為在追剿黃巢軍的戰鬥中獲勝,得到唐朝廷的封賞,不斷加官進爵。朱溫又利用各種手段掃除對手,不斷擴大勢力,完全控製了唐朝廷。最終廢唐稱帝,建國號“大梁”。建國後,朱溫采取了休養生息、獎勵農耕、輕徭薄賦等一係列政策,力求穩固政權。但由於唐朝滅亡之後中國已經形成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麵,朱溫篡唐建梁並未得到普遍認可。朱溫在與晉王李存勖的持續戰爭中逐漸由強轉弱,加之自身荒淫無恥、濫殺無辜,最終被三子朱友圭所殺,數年後“大梁”滅亡。
張士誠是元朝末年江蘇人,以鹽運為主要營生,偶爾販些私鹽。元朝廷腐敗,********、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張士誠帶領鹽民於白駒場舉行暴動,殺死官員、衝擊富戶,把錢財糧食分散給當地百姓。後攻占高郵,自稱“誠王”,國號“大周”。繼續擴大勢力範圍,並遷都於平江。後因地盤之爭與朱元璋發生衝突,同時也受到了元軍的反攻。在兩麵夾擊下,張士誠放棄“誠王”稱號,向元朝廷投降,被封為太尉官職。因為向朝廷索要王的官職未遂,便自立為吳王,占據了以江浙為中心、方圓兩千裏的廣大地區,擺脫朝廷控製。張士誠執政期間,革除元朝弊政,廢除苛捐雜稅;興修水利,鼓勵農桑,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興學重教,整飭民風,社會秩序趨於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後,張士誠逐漸變得奢侈、驕縱起來,政事懈怠,軍紀渙散。張士誠最終被朱元璋打敗,被俘身亡。
二、梁山的造反
(一)梁山的地理環境。梁山位於山東省西南,北宋時期黃河在這裏發生過幾次決口,大量河水傾斜到梁山腳下,形成一望無際的水泊。元朝後黃河又在其他部位決口改道,梁山周圍的水域逐漸退去,恢複為農田。以梁山為中心,向東是東平,向南是鄆城,向西是陽穀,向北是東昌。
(二)梁山的人員組成。梁山頭領共108人,按照類別劃分如下:
第一類,官僚地主37人。其中各級官僚共30人,分別是宋江、關勝、林衝、秦明、呼延灼、花榮、朱仝、魯智深、武鬆、董平、張清、楊誌、徐寧、索超、戴宗、雷橫、楊雄、黃信、孫立、宣讚、郝思文、韓滔、彭杞、單廷珪、魏定國、淩振、龔旺、丁得孫、李雲、孫新;地主共7人,分別是盧俊義、柴進、李應、史進、孔明、孔亮、扈三娘。
第二類,社會底層分子34人。其中各類農工商卒共26人,分別是吳用、李俊、張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石秀、解珍、解寶、燕青、蕭讓、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堅、侯健、宋清、樂和、曹正、薛永、杜興、湯隆、朱富、蔡福、蔡慶、顧大嫂、王定六;無業遊民共8人,分別是公孫勝、劉唐、李逵、鄒淵、鄒潤、焦挺、石勇、白勝。
第三類,社會破壞分子37人,占總人數的34%。其中占山為王、打家劫舍的共28人,分別是穆弘、張橫、朱武、裴宣、歐鵬、鄧飛、燕順、楊林、蔣敬、呂方、郭盛、王英、鮑旭、樊瑞、項充、李袞、馬麟、孟康、陳達、楊春、鄭天壽、陶宗旺、穆春、宋萬、杜遷、周通、李忠、朱貴;販私鹽、開黑店、小偷強盜的共9人,分別是童威、童猛、施恩、李立、張青、孫二娘、鬱保四、時遷、段景住。
(三)梁山造反的原因。梁山造反是由官僚地主領導的、社會底層分子和社會破壞分子參加的活動。官僚地主中,魯智深是因為伸張正義而造反,林衝、柴進是被官僚逼迫造反;宋江、武鬆、雷橫、楊雄是被小事(具體說是女人)逼得造反,剩餘的30個人全都是被梁山逼得造反。社會底層分子要麼為改善生活而造反,要麼是被梁山逼得造反。社會破壞分子一直都在造反,是否上梁山沒有關係。可以總結說,梁山造反的最主要目的隻是為自己找一條生活出路。
梁山造反有朝廷腐敗的原因,比如高俅、童貫、蔡京、梁中書、張都監、賀太守之類,但是也有梁山這些人自身的原因。反過來講,梁山上也有壞人,朝廷官僚也有很多好人,例如:鄆城知縣時文彬“此人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懷惻隱之心,常有仁慈之念。爭田奪地,辨曲直而後施行;閑毆相爭,分輕重方才決斷。閑暇時撫琴會客,忙迫裏飛筆判詞。名為縣之宰官,實乃民之父母。”東平府尹陳文昭“平生正直,稟性賢明。幼曾雪案攻書,長向金鑾對策。戶口增,錢糧辦,黎民稱德滿街衢;詞訟減,盜賊休,父老讚歌喧市井。慷慨文章欺李杜,賢良德政勝龔黃。”宿太尉“極是仁慈寬厚,待人接物,一團和氣。”東京府同知趙安撫“祖是趙家宗派,為人寬仁厚德,作事端方。”
但為什麼我們的印象卻是腐敗的朝廷要承擔主要責任呢?這要歸功於水滸這部書的巧妙結構:以高俅開頭,把最壞人的抬出來,造成官僚腐敗的印象;緊接著寫魯智深,把最好人抬出來,造成梁山好漢的印象;再接著寫林衝,把最慘的人抬出來,造成被逼造反的印象;這三部分寫完之後再也不寫被官僚逼上山了。而寫被自己逼上梁山的人,則采用由小及大的寫法,既由於某一個小事作為導火索,最終發展成為不可收拾的地步。
(四)梁山造反的過程。自宋江上山到梁山大聚義,共發生八次比較大的戰役。打的都是地方衙門或者地主,其目的要麼是為了救自己人,要麼是為了報仇。分別是:
三打祝家莊,原因是:“一是與山寨報仇,不折了銳氣;二乃免此小輩被他恥辱;三則得許多糧食,以供山寨之用;四者就請李應上山入夥。”結果是:“把祝家莊多餘糧米,盡數裝載上車;金銀財賦,犒賞三軍眾將;其餘牛羊騾馬等物,將去山中支用。”
破高廉,原因是:“柴大官人自來與山寨有恩,今日他有危難,如何不下山去救他?”結果是:“卻把高廉一家老小良賤三四十口,處斬於市。再把府庫財帛,倉廒糧米,並高廉所有家私,盡數裝載上山。”
收呼延灼,原因是:“天子就委高太尉選將調兵,前去剿捕,務要掃清水泊,殺絕種類。”結果是:“破了連環馬,又得了許多軍馬、衣甲、盔刀。”
打青州,原因是:“孔明與本鄉上戶爭些閑氣起來,殺了他一家老小,官司來捕捉得緊。因此反上白虎山,聚得五七百人,打家劫舍。青州城裏,卻有叔父孔賓,被慕容知府捉了,重枷釘在獄中。”結果是:“把慕容知府一家老幼,盡皆斬首,抄紮家私。把府庫金帛,倉廒米糧,裝載五六百車,又得了二百餘匹好馬。”
打華州,原因是:“魯智深因救史進,要刺賀太守被陷。既然兩個兄弟有難,如何不救?”結果是:“先去牢中救了史進、魯智深;就打開庫藏,取了財帛,裝載上車。”
打大名府,原因是:“當初軍師好意,啟請盧員外上山來聚義,今日不想卻教他受苦,又陷了石秀兄弟。”結果是:“便把大名府庫藏打開,應有金銀寶物,緞匹綾錦,都裝載上車子;又開倉廒,將糧米散濟滿城百姓了,餘者亦裝載上車,將回梁山泊倉用。”
打曾頭市,原因是:“前者奪我馬匹,今又如此無禮。晁天王的冤仇未曾報得,旦夕不樂,若不去報此仇,惹人恥笑。”結果是:“先把曾升就本處斬首,曾家一門老少,盡數不留。抄擄到金銀財寶,米麥糧食,盡行裝載上車,回梁山泊,給散各都頭領,犒賞三軍。”
打東平府東昌府,原因是:“今寫下兩個鬮兒,我和盧員外各拈一處,如先打破城子的,便做梁山泊主。”結果是:“便開府庫,盡數取了金銀財帛,大開倉廒,裝載糧米上車。”“便開倉庫,就將錢糧一分發送梁山泊,一分給散居民。”
第二節梁山造反的結果
造反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的行為。從古至今,造反者極多,成功者極少。失敗的方式也是各種各樣,誰都不可能提出一個萬無一失的方法。無論如何批評前人,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實際上還是失敗者居多。所以對造反這類的討論,當成娛樂話題隨便說說還可以,較真就沒必要了。
一、梁山大聚義後的出路
雖然梁山造反的目的隻是為了找一條生活出路,但是梁山的地理環境不具備正常生活的條件。梁山泊中間是山,周圍是水。晁蓋梁山小奪泊後,“眾頭領大喜,殺牛宰馬,山寨裏筵會。自醞的好酒,水泊裏出的新鮮蓮藕並鮮魚;山南樹上,自有時新的桃、杏、梅、李、枇杷、山棗、柿、栗之類;自養的雞、豬、鵝、鴨等品物,不必細說。”但是梁山沒有土地,隻能開展漁業和林業,無法開展農業,這顯然無法自給自足。梁山的出路有四條:第一,固守梁山,實施掠奪;第二,以梁山為根據地,建立割據政權;第三條,向朝廷進攻,奪取最高政權;第四,被朝廷招安投降。
梁山起初選擇的是第一條出路。首先建立了防禦體係,“頂上正麵大廳一所,東西各設兩房;山前南路設三道關,東山、西山、北山各設一道;再設八寨,四旱寨、四水寨。”之後就出去劫掠,“泊子裏好漢,但閑便下山,或帶人馬,或隻是數個頭領各自取路去。途次中若是客商車輛人馬,任從經過;若是上任官員,箱裏搜出金銀來時,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納庫公用。若有錢糧廣積害民的大戶,便引人去公然搬取上山。欺壓良善暴富小人,積攢得些家私,令人便去盡數收拾上山。”然而第一條出路隻能是暫時的,朝廷不會允許這種狀態長期存在,所以梁山不得不及早另尋出路。
因為梁山最後選擇的是第四條出路,結果被朝廷利用去打方臘,導致將領大部分死亡,所以招安受到廣泛批評。但是如果不招安就一定能成功嗎?曆史不能重演,但有其他例子可供參考。張士誠選擇的是第二條道路,想在江浙地區建立割據政權,最終也沒有成功;黃巢選擇的是第三條道路,打進長安很快又被趕了出去,同樣也沒有成功;反倒是選擇第四條道路投降朝廷的朱溫,建立了有一定影響力的政權(中國五代史的第一代)。所以,僅憑結果失敗就批評招安的政策,實在是馬後炮的做法。
對於梁山下一步的路線選擇,其實當時是有不同意見的。大體上可分為三派:第一派,等待招安建功立業,以宋江為代表,眾多原朝廷降將大多屬這一派;第二派,建立世外桃源求一世快活,以吳用為代表,眾多原社會底層人員及綠林人員都屬這一派;第三派,殺入東京奪取政權,以李逵為代表。第三派人數很少,所以最先遭到排除;第二派雖然人數眾多,但並不掌握權力(地煞星),所以第二派又遭到排除。最終梁山采取了第一派的意見,被朝廷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