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文學鑒賞(1 / 2)

《左傳》說要立德、立功、立言,認為這是不朽的。但要做到這三樣,怕是不容易。偏執的百姓立德,識時務的武將立功,不得誌的文人立言。水滸是文人寫武將的事,本來就很複雜,簡單的讀不行。

四大名著中,紅樓側重於寫情,三國側重於寫事,水滸側重於寫人。雖然目前主流的說法是紅樓的水平最高,但這隻是文人的觀點,而百姓最喜歡的是三國。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讀者性格,文人大都是酸腐的,不喜歡鉤心鬥角、刀光劍影,他們喜歡風花雪月、你儂我意,而百姓則正好相反;二是表現方式,文人可以咬文嚼字的去讀書,而百姓一般通過戲曲、評書等方式去間接了解。文字的表現能力要比戲曲、評書等更加細膩和生動,但戲曲、評書則比書更適合講故事。紅樓的文字細膩婉轉,三國的故事波瀾壯闊。所以文人抬高了紅樓,而百姓抬高了三國。

這是不是意味著水滸就比紅樓、三國的水平低呢?其實不是,水滸是有其獨特魅力的。這種魅力表現在兩方麵,一是文學上兼具紅樓的文字性和三國的故事性,人物故事刻畫水平非常高。且不說書中主要人物,就連林衝的丈人張教頭、魯智深的恩人趙員外、楊雄的老婆潘巧雲這些小人物都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二是水滸的人物描寫符合大眾心理,通過對人物性格以及人生結果的分析,也能折射出大眾的價值取向。水滸將士隻有少數幾個人結局較好,魯智深成了佛、李俊成了國主、朱仝成了節度使。這三個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始終在幫助別人,為人處世沒有大的瑕疵。這說明作者有一定的因果報應思想,而這種思想也是普遍的社會價值取向。

“古人做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塚中人,塚中笑爾書生氣。”關於水滸評論,主流的也好末流的也罷,已經有很多了。本文僅代表個人的、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確的觀點,不希望與任何人爭論。同意或者反對,都各行其便。第一章文學鑒賞

第一節水滸由來

關於水滸的人物原型,有人說是江浙沿海的漁民,有人說是太行山的綠林。這些都不重要。因為讀水滸的人大抵是為著文學或者娛樂去的,沒必要在這裏研究曆史。

水滸主要流傳的版本有三種:百二回本、百回本、七十回本。水滸的成書過程大概是這樣的:社會上存在一些水滸式的人物,在傳說過程中進行了藝術性的加工,逐漸形成了零散的水滸素材,作者將這些素材加工成書,成書後在社會上流傳,流傳過程中又有很多人對書進行了修改,修改後形成了很多版本繼續流傳。所以隻能說哪個版本是較早的,卻不能說哪個版本是最終的。本文認為百回本是較早的。

百二回本中征田虎王慶等情節是後加上去的,理由如下:一是文采生澀,和其他章節有明顯差距;二是人物以及故事和其他章節沒有關聯,不符合整部書前後呼應的寫法;三是存在大量抄襲其他章節的現象;四是寫征遼是為給宋江等人添些成績,並以此作為征方臘的轉折,寫征田虎王慶則是畫蛇添足;五是一百單八將已經完整,再大量的寫瓊英等人反而會衝擊這種完整性。

七十回本是金聖歎在百回本基礎上裁剪的。金的這種做法是不當的:水滸的極重要的思想就是因果報應,攔腰斬斷的做法削掉了水滸的“果”,因此也難以正確的分析“因”。金聖歎的這種做法也影響到了自己的判斷,他的人物分類僅憑個人喜好,沒有太多理論依據。

然而就百回本而言,本文認為也不是一次成型的(當然這隻是基於文學方麵的猜測,沒有更多的實證資料)。水滸在七十六回及以後,寫作水平遽然下降,作者熱衷於大規模的戰爭描寫,但隻是對“事”的描寫卻疏於對“人”的描寫。本文的解釋是:羅貫中是施耐庵的門生,協助施耐庵完成了水滸寫作。水滸的前大部分主要是施耐庵寫的,後小部分主要是羅貫中寫的。羅在後小部分的寫作中遵循了施的思想和要求,但無法達到施的對“人”的寫作水平。羅在後小部分寫作的同時也對前大部分進行了少許的加工。三國很像水滸的後小部分,但因為增加了“人”的描寫,水平又略高於水滸後小部分。這也同時解釋了施耐庵在構思水滸時對人物結局是有安排的,也證明了金聖歎攔腰斬斷的做法是非常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