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通誌》續寫151年遼沈曆史(1 / 3)

民族工業彙聚惠工廣場

惠工廣場位於沈河區惠工街、友好街、團結路三條道路相交處,是奉天市政公所於1924年規劃開發的第一個環島廣場,總麵積18198平方米,當時連接著沈陽西北工業區的道路網。其建成後不久,奉天迫擊炮廠從北大營遷至廣場南部。隨之,德豐工廠、華北鐵工廠、肇新窯業公司(現沈陽製瓷廠)、農業林業學校、東北交通職業學校也相繼在廣場附近設立。

位於廣場東南的肇新窯業公司是著名愛國人士杜重遠創辦的東北第一家機器製瓷廠,也是當時東北最大的一家民族企業。杜重遠早在中學時就有通過振興實業拯救中國的想法。1923年春,他從日本東京畿前高等工業學校窯業科陶瓷專業畢業,回國後辦起磚瓦廠。磚瓦生意走上正軌後,他又開始擴建瓷廠,至1928年,肇新窯業公司已初具規模。杜重遠非常重視經營管理,肇新窯業公司的生意日益興隆,這引起日本人的不滿。日商為打擊肇新窯業,采取降價傾銷的辦法爭奪市場。在這場惡意競爭中,肇新窯業出現了虧本現象,關鍵時刻,杜重遠得到了張學良的大力支持。1929年10月,杜重遠將肇新窯業公司改為肇新股份有限公司,肇新此時擁有陶瓷工人600餘名,磚瓦工人500餘名,年生產能力達1200萬件。日本瓷廠不得不轉而生產耐火磚,徹底退出了競爭。

沈陽解放後,曾作為沈陽民族工商業振興代表的肇新窯業公司獲得了新生,惠工廣場也進行了改建,麵貌一新。中間設置綠化帶,圍柵中栽植花木,環島內擺放石凳,路邊種植楊樹。新北站建成後,廣場又進行了整修。如今,惠工廣場附近已發展成為沈陽的一個金融中心,一些大企業的紛紛落戶,為沈陽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力量。

和平廣場始建於1932年

和平廣場位於和平區和平大街與新華路、民主路的相交處,總麵積18521平方米。始建於1932年,當時稱“朝日廣場”。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政權接管沈陽後,將廣場改名為崇德廣場。

廣場北麵的和平大街先於廣場建造,曾經被稱為國際大馬路,是當時附屬地及商埠地的分界線。其西側的附屬地為日本侵略者占據,東側的商埠地則由其他列強強行租借。沈陽解放後,國際大馬路被更名為和平大街,崇德廣場也被改稱為和平廣場。

東北解放紀念碑是佇立於和平廣場上的最醒目的建築,是由沈陽軍區和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人民政府共同興建的。1948年9月,東北人民解放軍發起遼沈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隊47萬餘人,11月2日解放沈陽,至此,東北全境獲得解放。為了紀念這一偉大勝利,1988年東北解放40周年之際,在此建立這座紀念碑。

紀念碑由碑體、拱帶、碑座三部分組成。碑體高26.56米,為正三角形,三麵均寬4.2米,以漢白玉飾麵,周圍鑲嵌金黃色的“仿金鍍”。碑體呈炮彈形狀,寓意著戰爭已成為曆史,人們紀念東北解放是為了維護永久的和平,“東北解放紀念碑”7個大字由彭真題寫。而碑座上的拱帶象征著東北三省人民載歌載舞,歡慶解放的情景。紀念碑上的三個相連的V字如流水,又似高山,代表勝利及有“白山黑水”之稱的東北三省。V字的周圍,鑲嵌著40隻展翅飛翔的和平鴿,既象征著古城解放獲得新生,又含有紀念東北解放40周年的意義。

市府廣場前身是車站

市府廣場位於沈河區市府大路與惠工街、青年大街、小西路、北京街的連接處,麵積64314平方米,是沈陽市麵積最大的廣場。其前身原是小西邊門外一片空地。1907年,日中合辦的馬車鐵道(自老道口至小西邊門)在此處設站。京奉鐵路建成後,1911年在此設京奉新站(又稱沈陽站,今市府大樓與市府廣場北部),形成站前空場。1925年,西塔至小西邊門的有軌電車道由此經過。1926年,該廣場與惠工廣場大馬路(今惠工街)連通。1930年連通總站路,廣場成為連接省城、“附屬地”、商埠地使館區、惠工工業區、商業市場和火車站的交通樞紐。九一八事變後,根據《奉天都邑計劃》,廣場進行整修,稱為中心廣場,並設偽奉天市政公署於廣場西側。

1931年9月20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任命關東軍參謀大佐兼奉天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為沈陽市偽市長,改市政公所(奉天市政公所於1923年8月4日成立,1929年4月12日,改為沈陽市政公所)為奉天市政公署。土肥原賢二就任市長以後,為了盡快地恢複社會治安,他調“在鄉軍”充任警察,殘酷鎮壓人民反抗,加之當時大多數官員不肯與日本人合作,紛紛逃避躲藏,沈陽的混亂局麵到達了難以收拾的地步。迫於各種壓力,10月20日,土肥原賢二市長一職被撤換,改由大漢奸趙欣伯接任。趙上任後,處處秉承關東軍的旨意,配合日軍鎮壓反日群眾,搜刮百姓,培植漢奸,陷害無辜。

沈陽解放後,沈陽市人民政府進駐曾是偽奉天市政公署的辦公大樓,廣場也真正為人民所用,是全市人民舉行慶祝、紀念活動的場所。上世紀80年代,廣場進行擴建改造,增加綠地麵積。現今,作為沈陽市中心交通樞紐的市府廣場已具備了市政廣場和市民綠蔭休閑廣場的雙重功能。白天這裏遊人如織,每到夜幕降臨,會有上萬市民到廣場進行休閑、健身、娛樂。

此外,民主廣場、新華廣場、鐵西廣場、大西廣場等也先後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些廣場現在或被拆除,或被改建,麵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沈陽城市的不斷發展,沈陽市相繼建了一些新廣場。如今,沈陽的廣場已不僅僅是人流聚集的地方,它已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是沈陽曆史文化的名片。

(任?婧)

東塔機場是奉係空軍的誕生地

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沈陽曾幾度成為東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許多重大的政治、軍事事件都發生於此,同時也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史跡,這其中就包括四個老機場,即位於沈城東部的東塔機場、沈城南部的渾河機場、沈城西部的於洪機場,以及沈城北部三台子地區的北陵機場。本文所要介紹的是位於沈陽城東的東塔機場。

東塔機場創建於1920年,因鄰近沈陽四塔之一的東塔而得名,至今已有90年的曆史。在這90年中,伴隨著軍閥時期的混戰、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人民解放戰爭的鐵流、改革開放後的經濟騰飛,東塔機場見證了沈陽城市的發展變遷,同時也訴說著老沈城的曆史滄桑。

東塔機場由張作霖於1920年建設

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張作霖聯直倒皖,率兵入關,打垮了皖係段祺瑞,奉直兩係掌握了北京政權,瓜分了段祺瑞的家底。張作霖從皖係空軍中分得了大維梅雙翼360×2馬力(雙發動機)旅客運輸機4架、小維梅單翼360馬力偵察者練習機4架,運回奉天,成為籌建奉係空軍的家底。同時跟隨而來的,還有航空人員姚錫九和王立序,他們都畢業於中國第一所航空學校——南苑航空學校。由這樣的人搭成班底,加速了張作霖籌建奉係空軍的步伐。

1920年8月29日,張作霖在奉天省城設立東三省航空籌備處,任命參謀長喬賡雲為航空籌備處處長。同年10月16日,將東塔以東200米原農業實驗場空地征用,修建了500米長的土質跑道及航空處辦公樓、員工宿舍和南北兩座簡陋飛機庫,開始招生並訓練飛行員。由此,東塔機場成為東北地區最早的機場。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為雪敗北之恥,張作霖決心建立強大的空軍。他先後由英國、法國購進大維梅、小維梅、亨達佩、愛弗多、亨克、高德風、高德隆和布來克等型號的飛機20多架,同時籌建東三省航空學校及飛機修配工廠。

1922年9月1日,東三省航空學校在東塔機場正式成立,張學良任校長,第二年張學良又被張作霖委任為航空處總辦,總管航空事宜。

張學良上任後以優厚的待遇廣延人才,檔案中曾有“近聞軍需人才赴奉頗多,日前張派員來京勾引航空人才,已被直方監視”等記載。除此之外,他還選拔優秀青年出國學習航空技術,曾先後選派40人赴法國、4人赴日本航空專門學校學習航空技術和飛機製造技術。這些留學生回國後,對奉係軍閥空軍的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1924年夏,在張學良的主持下,東塔機場進行了擴建,新增了一座長240米、寬24米的飛機庫和飛機修理廠房。第二年,他又將東三省航空處擴充,改稱為東北航空處,並不惜重金從德國、意大利、法國購買了一批最新型飛機,將東北空軍編為飛龍、飛虎、飛鵬、飛鷹、飛豹五個航空兵隊。

在張學良的主持下,東北空軍的力量急劇增長,成為當時中國力量最雄厚的一支新式空軍,東塔機場的飛機數量也不斷增加,至1926年,達到200多架,發展成為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機場。

張學良在這裏學會飛機駕駛

張學良少年時期經常參加奉天基督教青年會的活動,開始接觸西方人生活方式。受西方文化熏陶,他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會打網球、高爾夫球,也會開汽車。主管航空處以後,他又對飛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起初考慮到安全問題,無人敢當他的教練,後來,他以“航空處總辦不懂得飛行怎麼領導航空”為理由,說服了航空處教育長萬顯章。1923年,萬顯章開始作為飛行教練,教授張學良飛機駕駛,地點就在東塔機場。

萬顯章每天安排兩小時教張學良飛行理論知識,還用半小時時間教授實際操作。他們用的是一種小型教練機,隻有前後兩個座艙,每次萬顯章坐在前麵操作,張學良都坐在後麵細心觀察,模仿動作。張學良很刻苦,每天從飛機上下來後,都會反複練習機上的各種動作,因而進步很快。

一天早晨,天氣很好,張學良早早來到東塔機場,此時萬顯章還沒有到,張學良決定今天單飛。他來到總辦辦公室,拿起飛行用的帽子和眼鏡,然後找到了地勤工段長,命令他將教練機推上飛機跑道。此時,勤務兵追了出來,不安地大喊:“總辦停一停!萬教育長沒有來,千萬不能起飛呀!”張學良並未理會,戴好飛行帽和眼鏡,坐進駕駛艙內,關好艙門,迅速將發動機發動起來。飛機緩緩地衝出跑道,晃動著機翼升入空中,向遠方飛去。

當張學良駕機返航著陸時,地麵上焦急等待的勤務兵和地勤人員都激動地鼓起了掌。就這樣,張學良以超人的膽識征服了航空處裏所有的官兵,也征服了藍天。此後,他的駕駛技術越來越嫻熟,在東北空軍五個飛行編隊中,張學良親自擔任飛鵬隊隊長。

1924年3月1日,張學良親自駕駛飛機飛抵營口,開辟了奉天—營口航線;1930年,張學良親自試飛新由美國購進的福特號飛機;1936年3月4日,張學良親自駕駛搏鷹(波音)專機秘密飛抵洛川,與李克農就有關團結抗日問題進行秘密會談;1936年4月9日,張學良又親自駕駛飛機抵達膚施(今延安),會見周恩來,成就了“膚施夜話”的美傳,也最終促成了西安事變。

九一八事變後東塔機場被日本關東軍占領

日本視東北為之生命線,從1906年開始,先後在東北設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駐奉天總領事館、關東廳、關東軍司令部,並使之成為發動侵華戰爭的前哨陣地和別動隊。

1931年9月10日,關東軍將兩門240毫米口徑重型榴彈炮分解後,從東京秘密運到沈陽,並安裝在獨立守備第二大隊兵營內(今沈陽市太原街2號),以備攻打沈陽之用。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將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單麵鐵軌炸毀,反誣東北軍所為,以此為借口進攻沈陽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隨即,240毫米榴彈炮的第一發炮彈落在北大營西北角,第二發落到了東塔機場。

因為東北軍事先接到不得抵抗的命令,關東軍不費吹灰之力便陰謀得逞:19日5時30分攻占北大營,6時30分沈陽全城被占領,緊接著便是東大營和沈陽兵工廠,上午10時左右,東塔機場也被日軍占領。

在九一八事變前夕,東塔機場裏有購自意、法、德、英、美等國的各種類型的轟炸機、戰鬥機、偵察機、教練機、民航機等262架,隻因為接到榮臻的電話命令:“今天不準飛機起飛,以免出事”,空軍參謀長陳海華便沒了主張,束手無策,武器裝備齊全的262架飛機,全部被日軍掠奪,並改塗上“日徽”標誌,成為侵華工具。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空軍第六聯隊占領了東塔機場,從此,東塔機場成為侵華日軍的空軍基地。

日軍占領全東北後,關東軍於1932年9月26日指使滿洲航空株式會社接收了東塔機場及其附屬設施。11月3日,“滿航”在東塔機場設事務所並正式營業,開始經營奉天—新義州、奉天—大連、奉天—錦州、奉天—新京—哈爾濱等航線,名義上從事商業航空,實質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空中交通工具,重要人物及軍用物資通過東塔機場運往各地。

1936年11月3日,“滿航”在奉天三台子修建的北陵機場投入使用,將商業運輸業務轉移到了北陵機場,東塔機場專供軍用航空運輸使用。後來,東塔機場又劃歸給了日軍野戰航空工廠,供飛機試飛之用。

偽滿洲國滅亡後溥儀在東塔機場被俘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分三路出兵中國東北,對關東軍進行軍事打擊。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日本的潰敗已成定局,自覺大勢已去的日軍為了防止溥儀落入蘇軍之手,成為日本侵華的證人,決定帶著他一起從偽滿洲國首府新京(今長春)撤退到靠近中朝邊境的通化市,尋機逃往日本本土。8月11日夜,溥儀帶著妻子、兄弟、姊妹和侄子們開始了逃亡之路,隨身攜帶的還有57個大木箱,裝滿了行李和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奇珍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