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中永生
鄧小平身經百戰,戰爭年代麵對生死視死如歸,和平年代談論生死也是談笑風生。
鄧小平25歲時領導廣西百色起義,開始了革命軍事生涯。長征勝利後,他又與劉伯承一起立馬太行,逐鹿中原,決戰淮海,揮師渡江,挺進西南……戰無不勝。鄧小平走過的革命道路是一條勝利之路、成功之路,也是一條充滿艱險的道路。鄧小平同誌曾回憶說:我在軍隊那麼多年沒有負過傷……但危險遇到過好幾次。
東江村深夜被圍。鄧小平、張雲逸領導廣西百色起義後,創建了紅七、八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1930年2月,鄧小平從龍州出發,進入右江地區的思林縣指導工作。思林縣委書記陳鼓濤放心不下鄧小平的安全,因為自從紅七軍去攻打貴州後,右江一帶“剿共大隊”活動很猖獗,這一路又是羊腸小道,山高路險。他找了一個熟悉這一帶地形的向導,又增派了赤衛隊一個班配合紅軍警衛排護送。為了縮小行動目標,預防在路上發生意外,鄧小平把隊伍分成3個戰鬥小組:赤衛隊一個組作前衛,鄧小平帶著警衛排一組在中間,另一組作後衛。天快黑了,隊伍到東江村宿營。深夜,鄧小平剛回到屋裏準備睡覺。忽然村頭南麵山上響起了槍聲,緊接著村口小河上也有槍聲。這時,警衛排葉排長向鄧小平報告說:“村頭村尾都發現敵人,我們被包圍了!”鄧小平沉思了片刻,叫警衛員把向導找來,了解地形分析敵情:東江村四周環山,隻有一條道通往東蘭,現在敵人把道路堵住了,如果天亮前衝不出去,將是非常危險的。鄧小平果斷決定趁黑夜突圍。赤衛隊的一個小組往村口的山頭轉移引誘敵人,其餘的在鄧小平親自指揮下,向村南麵小路前進。敵人聽到村口山邊的槍聲,便急忙調兵增援。趁敵人慌亂之時,鄧小平帶著戰士們迅速向南麵發起猛烈攻擊。敵人又急忙調頭回來,妄圖把紅軍重新包圍。在這緊急關頭,陳鼓濤帶領赤衛隊趕來了。激戰到天亮,敵人被趕跑了。這是鄧小平第一次遇到敵人的直接包圍。
直羅鎮戰場遇險。1935年10月,黨中央率領的紅一方麵軍勝利到達陝北。為了徹底粉碎敵人的“圍剿”,紅軍決定發起直羅鎮戰役。直羅鎮是由甘肅合水通向陝西那縣大道上的一個較大的集鎮,位於葫蘆河南岸,南北群山連綿,中間是一條狹長的穀地,不便大部隊展開。11月20日下午4時,敵第一○九師進至直羅鎮。我軍當夜將其包圍。次日拂曉,紅軍對敵展開猛烈攻擊,全殲敵軍一個師又一個團,斃敵師長牛元峰,俘敵5300餘人,繳槍3500餘支,鞏固了陝甘蘇區,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奠基禮。直羅鎮戰役打響後,擔任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的羅榮桓和副主任鄧小平等人在一個山頭指揮戰鬥。突然,一股敵人向山頭襲擊。敵人來勢凶猛,火力密集。情況十分危急。眼看敵人就要衝上山頭,恰好我軍一個連衝了上來,打退了這股敵人,鄧小平、羅榮桓才幸免於難。當時鄧小平身上穿著傅鍾送給他的那件大衣,被子彈打了好幾個洞,不過沒有傷到身體。這是鄧小平第二次直接遇到敵人的包圍,又一次從敵人子彈中脫險。
陝北患傷寒昏迷。1936年底,鄧小平得了一場非常嚴重的副傷寒。鄧小平昏迷不醒了,什麼東西都沒法吃,吃一點東西就會把腸子戳破,隻好煮點米湯喂他。正好那時候張學良和我們搞統戰,派他的副官來慰問紅軍,送來兩車慰問品,有吃的,還有香煙和一些其他物資,其中有一些罐裝的煉乳。聶榮臻把這些煉乳全部給了鄧小平,這些煉乳救了他。
鄧小平是幸運的。他一生曆經艱險,但都化險為夷。鄧小平是不怕死的,但他希望活著能更多地為人民謀利益。正像鄧小平自己所說的那樣:在對待生死的問題上,我們隻能有一種選擇:為著人民的利益,我們要生存下去,讓敵人去跳黃河!
經曆人生無數艱險的鄧小平思想很解放,不僅讚成火葬,他主張連骨灰也不要保留。鄧小平也向他的家人多次交代後事。鄧林在《我愛我的父親》一文中寫道:“爸爸離去是自然規律,我們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爸爸把一切安排得那麼好。關於生死,他很早就開始給我們上課了。飯桌上,爸爸談得非常輕鬆。他說,中國人的傳統,講究紅白喜事:結婚是紅喜事;人死,過了多少歲,就是白喜事,要請客吃飯,辦酒席。骨灰怎麼辦?埋在果樹下!不行,不行!這棵樹上結的果子誰都不敢吃了。我們大家說。扔到野外行不行?不行,不行!我們大家都不讚成。撒到大海裏怎麼樣?……”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走了,披著世紀的風雲,披著曆史的煙塵走了。走得那麼安詳,走得那樣從容。鄧小平的確什麼也沒有留下來,他留下的衣物全都燒了。
鄧小平的囑托:不搞遺體告別儀式,不設靈堂,解剖遺體,留下角膜,供醫學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裏。鄧小平最終選擇了大海。
1997年3月2日上午。銀色的專機,離開西郊機場,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緩緩地繞飛一周,然後穿過雲層,飛向祖國的遼闊大海……機艙內安放著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愛戴的鄧小平同誌的骨灰。一麵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覆蓋在骨灰盒上。這是黨和人民給予一位93歲的老共產黨員的最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