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青少年時代 第六章遊擊抗日
在抗日戰場上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以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為標誌,中國進入了全麵抗日戰爭時期。
盧溝橋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立即向全國發出抗日通電,7月15日,中共中央又向國民黨提出《國共合作宣言》。經過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創了團結抗日的新局麵。按照雙方的協議,1937年8月,在陝甘寧邊區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指揮一一五師、一二〇師、一二九師。鄧小平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
1937年9月6日,八路軍一二九師在陝西省三原縣以西的石橋鎮誓師,接著東渡黃河,沿同蒲線北上抗日。一二九師渡過黃河後,即按中共中央指示,開始建立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抗日根據地。
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派鄧小平接任一二九師政治委員,師長是劉伯承。從此鄧小平和劉伯承在一起並肩戰鬥,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1年,在長達13年的共同革命鬥爭中,鄧小平和劉伯承結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
1938年2月6日,鄧小平和劉伯承在遼縣(今左權縣)召開了一二九師團以上幹部會議。在會上,他們簡明扼要地總結了一二九師及地方部隊過去作戰的經驗,鄧小平說:“我們打仗的特點是八個字:秘密、迅速、堅決、幹脆。”並對今後對日軍作戰規定了一些戰術指導原則。
不久,日軍為配合其津浦線作戰,以3萬多人的兵力,從多路向晉南、晉西發動進攻。國民黨的30萬大軍不戰而潰。
為了抵抗日軍入侵,2月19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部隊順著羊腸小道,翻越山脈,抵達長嶺,當即召集三八六旅和三五八旅的幹部開會,決定發動長生口戰鬥,襲擊井陘公路上的日軍重要據點舊關,以吸引日軍派出援軍,於中途消滅它。2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部隊向娘娘廟一帶迅速前進。21日,設伏於井陘、舊關之間的長生口附近。
這天夜晚,部隊開始行動,當八路軍吸引敵人援助的部隊於22日拂曉襲擊舊關時候,井陘的日軍果然中套,派出部隊200多人,分乘8輛汽車援助,很快進入伏擊圈,結果日軍被擊斃130餘人,擊毀汽車5輛。
劉伯承和鄧小平指揮長生口戰役獲勝後,立即率領一二九師向晉南轉移,尋找機會再次襲擊日軍。經過深思熟慮,劉伯承和鄧小平最終決定選擇有利於隱蔽埋伏而不利於敵人展開回旋的神頭嶺為戰場。神頭嶺是一個地形複雜的長嶺,在這裏,日軍的陸空技術兵難以發揮其長處,騎兵也難以左右機動力量開展攻擊。
在兵力部署上,劉伯承、鄧小平決定以一個營的兵力假裝襲擊黎城,而以三八六旅的三個團做主攻部隊,在黎城和潞城之間的神頭嶺兩麵設伏。這種戰略戰術不僅顯示出劉伯承、鄧小平膽大心細的指揮藝術,而且也展現了兩人的多謀善斷、果敢機智。
形勢的發展按劉伯承和鄧小平的設計進行。由於伏擊部隊偽裝得巧妙,在發起攻擊前,日軍毫無察覺。戰鬥一打響,日軍步兵還沒來得及展開,騎兵還沒有上馬,炮兵還來不及支起炮架,就被八路軍的重火力消滅了。整個戰鬥從3月16日拂曉襲擊黎城開始,至當日下午4時結束。結果,從潞城趕來增援的日軍1500人,除100餘人逃脫外,全部被殲。八路軍總部也對這兩次戰役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是“第一流戰術”“八路軍遊擊戰的典型戰術”。
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一二九師在長生口、神頭嶺等一係列戰鬥中取得的重大勝利,引起侵華日軍極大的不安。
1938年4月初,為報複八路軍,日軍糾集了3萬多人的兵力,分九路向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大舉圍攻,妄圖將八路軍主力全部殲滅在遼縣、榆社、武鄉地區,以解除對其後方的威脅。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針對日軍圍攻的企圖,製定了一部分兵力鉗製多路敵人,集中主力擊破各路敵人的圍攻作戰總方針。
當各路日軍開始出動時,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一二九師主力向遼縣以南東進至日軍圍攻圈外的涉縣以北地區,英勇地阻擊日軍,使日軍圍攻八路軍主力的部署完全落空。
但是,日軍依仗其優勢兵力,企圖突破八路軍的阻擊,以擺脫被阻滯的狀態。麵對這一嚴重態勢,隻有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才能粉碎日軍的九路圍攻。這時,南麵日軍6000餘人,分兩路北犯。
4月13日,日軍侵入遼縣、武鄉,遭到當地抗日遊擊隊的襲擾,加之廣大群眾實行了“堅壁清野”,日軍很快陷入饑餓和恐慌狀態。劉伯承、鄧小平立即抓住戰機,於14日指揮一二九師主力及一一五師六八九團,由涉縣以北地區向西急進。15日,主力部隊開到武鄉縣尋機殲敵。
一天黃昏,3000多名日軍侵入武鄉,並從武鄉出發東進。鄧小平與劉伯承果斷抓住戰機,派部隊緊緊地咬住這股東竄之敵,進行急襲。他們命令一二九師三個團,分兩路縱隊,沿濁漳河兩岸山地實施平行追擊,並以一個團為後續部隊,沿大道跟進。
一二九師的兩路縱隊在劉伯承、鄧小平的率領下,於16日早晨在濁漳河北岸的長樂村地區追上了日軍,隨即發起了猛烈攻擊,並截斷其後段1500餘人,接著又將日軍截成數股,分割圍殲,所有的輕重武器一齊開火,子彈、炮彈和手榴彈急風暴雨般飛向敵人,日軍頓時人仰馬翻,死傷遍地。為徹底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鄧小平、劉伯承指揮一二九師各團戰士衝入敵群,用刺刀與日軍展開白刃搏鬥,給敵人以重大殺傷。下午3時,日軍增援部隊趕到,雙方戰鬥更為激烈。戰至下午5時,敵人又派重兵增援。鑒於目的已經達到,為避免無謂的犧牲,鄧小平、劉伯承果斷命令主力部隊撤出戰鬥。
這次長樂村地區的戰鬥,共殲日軍2200餘人,是粉碎日軍對晉東南九路圍攻的決定性的戰鬥,聞名全國。接著八路軍各部乘勝追擊,徹底粉碎了日軍九路圍攻,將敵人全部趕出了晉東南。
隨後,日軍糾集了3萬餘人的兵力,分十一路向冀南進行大規模的“掃蕩”,企圖控製平原地帶。劉伯承和鄧小平針對平原地形便於敵快速部隊行動的特點,確定一二九師主力分為幾個集團,結合地方部隊分區活動,尋機殲敵,並派出小部隊與日軍保持接觸,阻滯和消耗敵人,殲敵於少數點線之內。在這種反“掃蕩”決策指導下,部隊在不到2個月時間裏進行了大小戰鬥100餘次,粉碎了日軍的“掃蕩”。
巧鬥閻錫山
1937年10月,遵照毛澤東關於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遊擊戰爭的指示,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民運部長傅鍾和隨營學校校長韋國清等率總部一部分同誌進行開辟晉西根據地的工作。
一到根據地,鄧小平就立即召開會議,布置擴軍、籌糧籌款和幫助地方建黨建政等各項工作,同時派幹部幫助縣犧盟會訓練抗日自衛隊、建立抗日遊擊隊。
建立抗日遊擊隊是鄧小平這次開辟根據地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然而,建立遊擊隊所需要的物資、槍支卻十分短缺,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籌措。
根據消息,日軍進攻平遙時,平遙縣長一槍未發,便帶著縣政府、縣公道團和縣犧盟會三四百人,攜帶物資、槍支,棄城逃跑了。鄧小平得到這個消息後,一早便從駐地趕往平遙,並讓韋國清趕快去找平遙縣犧盟特派員李文炯。平遙縣犧盟特派員李文炯接到通知,立即到八路軍隨營學校找韋國清,請示如何開展遊擊戰爭的問題。
看著鄧小平風風火火地趕來,韋國清順手一指李文炯說:“他就是李文炯同誌。已經來這裏好一會兒了。”一見李文炯,鄧小平也笑了,握著李文炯的手,說:“聽說你們來了,連早飯也沒顧得吃就往這跑。還是趕快吃飯吧,我們邊吃邊談。”
李文炯笑了笑說:“這都是小事,我先把情況給首長彙報一下吧。”
正在這個時候,炊事員已經把飯端上來了,李文炯邊吃邊向鄧小平彙報了平遙縣的有關工作。
聽了李文炯的彙報,鄧小平果斷地說:“我讚成你回平遙去打遊擊的想法。在民族危急關頭,反對逃亡,理所當然,要理直氣壯,敢於領導群眾進行反逃亡鬥爭。讓縣長當遊擊司令,你當副司令。帶出來的人願意打遊擊的留下,不願意的就讓他回去。”
李文炯當即表示:“閻錫山早有電報,讓我們犧盟會和縣政府、公道團互相牽製,守土抗戰。我很願意到平遙去‘守土抗戰’。可就怕縣長不同意。”
鄧小平略一沉思,說:“好!你就用閻錫山‘守土抗戰’的指令去說服縣長。如果他不聽,我再說服他。反正不能讓他把物資、槍支帶走。要把這些東西都留下來打遊擊。”
縣長很頑固,李文炯最終也沒有說服他。鄧小平就把平遙縣長和李文炯一起“請”到隨營學校商談,動員他們回平遙去“守土抗戰”。雖經鄧小平苦口婆心地勸說,縣長仍堅持要去見閻錫山,說隻有閻錫山的話他才聽。
鄧小平委婉地對他說:“好吧,你回去再考慮考慮,也可以和我們帶來的人一塊兒商量,最好是一同回平遙去打遊擊、守平遙。”鄧小平的話既是給縣長台階下,也是暗示李文炯要發動群眾同縣長鬥爭,爭取能說通縣長一起守土抗戰。李文炯心領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