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青少年時代 第一章少年有誌
喜雨迎來新生命
廣安縣,地處中國四川省東北部,位於成都以東200公裏、重慶以北100公裏處。牌坊村,是距離廣安縣城10公裏的一個小村莊。牌坊村原名姚坪裏,因清朝嘉慶年間朝廷表彰這個村的村民鄧時敏生前任大理寺卿時功德卓著,賜造了一座“神道碑”和“德政坊”而被稱為牌坊村。這個默默無聞的普通小村莊因偉人鄧小平而聞名於世。
鄧小平的爸爸叫鄧紹昌,字文明,鄉親們都叫他鄧文明。鄧小平的媽媽姓淡。在舊中國,廣大勞動婦女的地位都比較低下,都沒有自己的名字,她們出嫁之後,一般都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夫姓,便成為了自己的名字。按照那個年代的習慣叫法,人們都稱她為鄧淡氏。
清光緒三十年七月十二日(公元1904年8月22日),雖然已經立秋,天氣卻依然悶熱,蟬在樹梢上不知疲倦“知了、知了”地叫著,更讓人覺得心煩意亂。廣安縣已經幹旱了很長時間,地裏的莊稼也開始打蔫了。這天午後,竟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對於久旱的廣安縣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喜雨。
此時的鄧宅也有喜事。已經有了一個兩歲女兒的鄧紹昌,正在廂房門外焦急地等待著妻子鄧淡氏為他生下第二個孩子。
按照農村的風俗,產婦生產時,產房是不允許男人進入的。婦女生孩子的時候,都是要請村子裏有經驗的年長的婆婆來接生。所以,鄧紹昌隻好站在廂房外,時不時地朝房間裏張望,焦急地等待著。
為鄧淡氏接生的石婆婆進進出出地忙碌著,鄧紹昌一見石婆婆出來了,急忙迎上去,焦急地問道:“石婆婆,您辛苦了,孩子還沒有出生嗎?”
“文明啊,你別太著急了,有我在,保準讓大人孩子都平平安安的。”石婆婆勸慰他說。
“謝謝您了,石婆婆,讓您費心了,等孩子出生後,我們家再好好謝您。”鄧紹昌知道大人孩子都平安,鬆了一口氣,感激地說。
“別說客氣話了,你就放心地等著孩子出生吧。”石婆婆一邊和鄧紹昌說話,一邊快步走進了廂房。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溜走,鄧紹昌從午後一直等到傍晚,直到兩歲多的女兒喊:“爸爸,爸爸,我餓了,我餓了。”這時,他才意識到已經到了吃晚飯的時間了。鄧紹昌卻沒有心思吃飯。照顧女兒簡單吃了點飯後,鄧紹昌一個人朝院外走去。剛剛跨出院門,突然,從廂房裏傳出一陣響亮的嬰兒啼哭聲。鄧紹昌急忙從院子外跑了回來。這時,石婆婆也正興衝衝地從產房裏走出來報喜。
“恭喜你呀!文明,是個兒子!母子都平安。”
“好,好,真是太謝謝您了!真是太謝謝您了!”鄧紹昌一時間高興得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他一邊向石婆婆道謝,一邊急忙走進廂房,去看望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這時候,被包裹在繈褓中的小嬰兒,緊閉著雙眼,安靜地依偎在媽媽的懷裏。
鄧淡氏見丈夫興奮地衝了進來,輕柔地說道:“文明,我們有兒子了!”
鄧紹昌輕手輕腳地走近孩子,伸出一雙大手,把繈褓中的兒子小心翼翼地抱在了懷中。
這個繈褓中的嬰兒就是鄧小平。
名字裏的期待
按照四川廣安鄉間舊時的風俗,一個小孩子出生後,孩子外婆家裏的人,都要趕來為小孩子祝福,隻有這樣,日後這個小孩子才能平安順利地長大成人,才會成才。這個儀式叫“打三朝”,一般是在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
到了“打三朝”這一天,鄧紹昌早早地找人請來了嶽父、嶽母,還邀請來了本村及鄰村年長且有威信的人以及其他親朋好友共同為孩子祝福。
大家歡聚在鄧家院子裏,有說有笑地談論著這個新出生的嬰兒,說著吉利和祝福的話,吃著鄧紹昌為兒子出生而置辦的酒席。
聽著鄉親們祝福的話,鄧紹昌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忙不停地給客人們敬酒:“謝謝,謝謝,請多喝兩杯酒。”
根據舊時中國農村的習俗,用艾葉、花椒等草藥浸過的熱水給新出生的孩子洗過澡後,孩子便能一生無病無災、健康平安。
這時,剛洗過澡的小嬰兒被包裹在一個嶄新的繈褓裏,在外婆和姨媽等長輩的手上傳來傳去。鄧淡氏的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來,讓我來看看這孩子的麵相。”一位胡須斑白的老人顯然是座中的長者,他一邊捋著長長的白胡子,一邊吩咐道。
鄧紹昌趕忙把孩子抱過來,對老人說道:“五爺,您可是見過大世麵的人,有勞您老給看看啦!”
老人抱過孩子仔細看了一會兒,然後一板一眼地說道:“文明啊,你這孩子的麵相是天庭飽滿而鼻耳敦實圓潤;目光灼灼而又眉簾謙謙,日後必是心力篤實、外圓內方的領軍帥才……”
“文明,五爺的話可是不輕易說出的啊!”旁邊有人附和著說道。
鄧紹昌是念過書的,是個文化人。他隻當這是村中老人對小孩子的一番祝福語,並不迷信五爺的話。他邊笑,邊為五爺斟滿酒,感激地說道:“五爺,借您老的吉言和祝福,希望孩子能夠平安健康地長大成人,有所作為,以報答鄉親們的深情厚誼。來,再敬您老一杯。”
五爺捋起胡子,一仰頭就幹下了鄧紹昌敬上的一大杯酒,又問道:“文明啊,這‘打三朝’一過,孩子就該有個正式的名字了。你打算給孩子起什麼名字啊?”
“是啊,文明,古人雲,‘名不正則言不順’嘛!名字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給孩子取名字,你可要好好想想啊!”鄧小平的外公附和五爺的話說。
聽了五爺和嶽父的話,鄧紹昌說道:“孩子的名字,我早有考慮。按照牌坊村鄧氏家譜中‘以仁存心,克紹先型,培成國用,燕爾昌榮’的輩分順序,孩子這一輩應是‘先’字輩了。就叫‘先聖’,不知幾位長輩覺得如何?”
“先……聖?”五爺撚著胡須,沉吟了一會兒,問道:“聽上去不錯,那名字有什麼寓意沒有?”
鄧紹昌認真地對五爺說:“孩子長大後肯定是要讀書識字的,將來要努力去做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用之人,所謂‘先聖’,就是我的一種期望,期望這孩子以後能學習祖先聖人的高尚品格,為國家、為人民成就一番事業。”
“好,這個名字不錯,叫起來有氣勢,也有寓意。”五爺點頭表示讚許。
在鄧小平進私塾讀書之前,“鄧先聖”就是他的名字。鄧先聖5歲那年,父親把他送到私塾念書。私塾先生認為“先聖”這個名字對聖人不恭,不容分說就給他取了新名字:鄧希賢,希望他成為賢德之人。
“鄧希賢”這個名字一直用了近20年。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這時,鄧希賢受中共中央的指示到武漢工作。為方便工作,將名字改為鄧小平,並一直沿用這個名字。
小小讀書郎
鄧小平誕生後,鄧紹昌十分高興,整天忙著幹活,身上總有使不完的勁。他希望鄧小平能像先祖那樣建功立業,能成為超過先祖 的“賢才”、“人聖”。
在鄧小平的童年時代,父母、奶奶對其影響非常大。母親鄧淡氏信奉“逢惡不怕,逢善莫欺”的古訓,寬厚待人,鄰居間有了糾紛都會請她去調解。1919年下半年鄧小平離開家鄉去法國勤工儉學後,母親對他十分掛念,辛勤的勞作和對遠在異國他鄉兒子的長久思念,終致積勞抑鬱成疾,於1926年去世,沒有再能見到鄧小平一麵。父親鄧紹昌在外麵很寬容和善,在家裏對子女卻很嚴厲。鄧小平在協興小學堂讀書時,有一次學業考試,因為連續幾天生病沒有能去上課,考試成績列在全班第二名。鄧紹昌知道了這件事情後,非常生氣,回家後將兒子狠狠地打了一頓,直到鄧小平的奶奶出來解圍才罷手。奶奶對鄧小平的影響也很大。在他很小的時候,奶奶就一直把他帶在身邊。睡覺時奶奶常把他摟在懷裏,一邊用手輕輕地拍著,一邊哼著當地的兒歌:“月兒彎彎照樓台,打個嗬欠瞌睡來,瞌睡蟲,我的乖乖,哎喲哎喲。瞌睡蟲,我的乖乖……”一天又一天,童年的鄧小平都是在奶奶的兒歌中酣然熟睡的。
在奶奶、父母的關懷照顧下,慢慢地,鄧小平長大了,個子高了,也越來越懂事了。
鄧小平很活潑、聰穎,像其他的農家孩子一樣喜歡玩耍、談笑。他常常同村裏的孩子一起在場上玩“打碰錢”的遊戲。“打碰錢”就是幾個小朋友把各自的銅錢放在一個地方,然後依次用另一個銅錢瞄準它“擊打”過去。如果擊中了,就贏一枚銅錢。還有,同小夥伴們去小河邊摸魚捉蝦也是鄧小平喜歡的遊戲。鄧小平在這樣寬鬆、開明的環境中度過了一個愉快、難忘的童年生活。
1909年正月十五剛過,還不到5歲的鄧小平還沉浸在和小夥伴鬧花燈的喜悅中。一天早晨,父親把他叫到跟前,嚴肅地對兒子說:“孩子,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今天送你去學堂。從現在起,在學堂,你要發奮讀書,不能貪玩,要聽先生的訓導。”鄧小平目不轉睛地望著父親,然後認真地點了點頭,清澈、有神的眼睛裏,寫滿了對知識的渴望。母親替他換上了一身新衣服,父子倆一道離開家去了私塾館。
私塾館離家約一公裏,原來是鄧小平先祖鄧時敏的舊宅,一座很大很氣派的四合院。因鄧時敏在清朝時候是翰林,所以人們尊稱私塾館為翰林院子。鄧時敏有子無孫,按照舊時中國的說法,就是香火沒有得以延續。族中公議將翰林院子辟為義塾,用以招收鄧氏家族子弟上學,期望能為鄧家培養出人才。
到了私塾館,父親牽著鄧小平的手徑直走到孔子牌位前,點上香燭,讓鄧小平向孔子像行跪拜禮,然後向端坐在側旁的先生兩揖三叩頭。先生在接受叩拜的時候也說了要發奮讀書、光宗耀祖、顯親揚名的吉慶話,向學生表示祝福。接著,父親一揖,雙手遞上一個紅紙包。按照舊時的習俗,進私塾是讀書的第一天,除了要交學穀外,還必須給老師送一份賀禮。
拜師禮畢後,父親在一旁落座。私塾先生拿出一本《三字經》,教鄧小平念了幾句。先生看著這個虎頭虎腦透著機靈勁的孩子,立時就喜歡上了他,問鄧紹昌:“這個孩子叫什麼名字啊?”
鄧紹昌忙恭敬地站起身對先生說:“叫鄧先聖。”
先生覺得孔老夫子才是聖人,“先聖”這名字太大,對聖人不敬。鄧紹昌覺得有道理,就請老先生給孩子取個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說:“我看就叫鄧希賢,有希望和德行賢德的意思,就是希望他將來成為賢人。”
從此,鄧小平開始了他人生的啟蒙學習。即使是在三九嚴寒和三伏盛夏也不輕易缺課。
那時的私塾,進行的是老式教育。功課主要是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以及《四書》《五經》一類,修習的功課主要有三項,即讀書、習字和作文。那時,老師講課隻是照本宣科,逐句教讀,然後讓學生死記硬背,可是,聰明伶俐的鄧小平卻愛動腦筋,敢於不懂就問,一直到弄明白為止,所以他背課文總是理解著背,不僅背得快,而且記得牢,常常是一字不差。為此,老師也特別喜歡他。
不到一年的時間,他把《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都讀了一遍,而且背得滾瓜爛熟。按照私塾先生的要求,頭天教的課文,學生第二天都要背熟,如背誦有錯漏或不流暢,先生就用戒尺打學生的手板,並罰跪在孔子像前朗讀,直到能一字不漏地背下來方準許其回家。這種教育方式對活潑愛動的鄧小平來說是一種折磨,好在他的記憶力好,又刻苦用功,所以不僅從來沒有挨過先生的手板,還常常被先生叫起來為其他同學示範領讀。
習字在私塾裏是必修的課程。先生反複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好字猶如出馬槍,回寫就是打馬槌。”年幼的鄧小平雖然背會了這些詩句,但對其意思還沒能真正理解。
先生教寫字一般有三個程序:首先是寫紅模字,即先生把手執筆,教學生練習基本筆畫,寫些“一去二三裏”等詩句。其次是影寫私塾先生寫好的樣子,稱之為“蒙格”。他常在八開紙上寫上核桃大小的字,作為格字發給學生,讓學生臨摹,等學生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後,先生便讓他們臨摹王顏柳碑帖,大小楷並行。鄧小平對寫毛筆字很有興趣,他不但在私塾裏練習寫字,放學回到家裏也要反複練習。先生總是搖頭晃腦地檢查學生們的作業,對寫得好的字總是用朱批畫“○”,學生們稱之為“雞蛋”;對於寫錯的字,先生就在字的上麵畫一個“×”,同學們稱之為“紅筷子”。鄧小平因為刻苦好學,得到的“○”總比“×”多得多,有時候整個作業上沒有一個“×”。這也經常引來小夥伴羨慕的目光。
酷愛讀書、習字的鄧小平並不是個小“書呆子”,他非常活潑頑皮。每天放學回到家中,他總是把姐姐和妹妹叫到一起,讓她們坐好,自己則站在她們對麵,學著課堂上老師的樣子,一隻手叉在腰部,一隻手拿著書,一邊搖晃著腦袋,一邊背誦著剛學會的詩文,逗得家裏人哈哈大笑,都戲稱他為“小先生”。
先生給的“雞蛋”多了,家長就會有獎勵。每天私塾一放學,鄧小平總是快步往家裏跑,因為他知道家裏人正在等他。一到家,他便把作業交給姐姐,姐姐便急忙數著先生在他的作業本上畫的“雞蛋”,媽媽則把一個滾燙的大雞蛋塞到他手中。父親則端坐在堂屋的“太師椅”上檢查他的作業。前後對照後,凝視一會兒,自言自語地說:這孩子的功課還真長進不少。聽了這話後,鄧小平知道父親對自己的作業還是比較滿意的,趕緊溜出家門,去找他的小夥伴打“泥巴仗”了。
經過私塾館的嚴格訓練,鄧小平的書法有了很大進步,古文學習也具有了一定的基礎,這也是他進入私塾學習的最大收益,也為他今後的進一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風雨小學堂
鄧小平在私塾館學習了一年多時間。清宣統二年(1910年),父親又將鄧小平送到了北山小學堂讀書,接受新式教育。
北山小學共有100多名學生,分甲、乙、丙、丁4個班,鄧小平被分在丁班。當時在小學堂裏教學的先生有鄧俊德、陳努山、蔣能彬等。鄧小平的爸爸鄧紹昌也受聘在這裏教過幾年書。學堂裏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算術、修身和體操等。
由於當時的小學堂並沒有統一的教材,所以北山小學堂的教學雖然比私塾裏豐富了許多,但仍然不固定。老師往往憑自己的愛好選擇一些課文來教授同學們。特別是國文課,老師往往是從《四書》《五經》裏選一些稍微淺顯的文章,教小學生念誦,好的篇章還要求他們都能背誦下來。國文老師鄧俊德是一個不滿封建禮教、思想激進、曾參與過一些維新變革活動的新派人物。他除了從《四書》《五經》中選一些傳統的課文教給小學生們,有時還會給學生講一些來自野史和筆記小說裏的故事,像黃巢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史事。鄧先生在講解這些故事時,突出了反抗侵略、愛國救國的主題,給童年的鄧小平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鄧俊德老師說,中華版圖,本來像一隻高昂著頭顱的雄雞,可是現在,已經被帝國主義列強侵占得七零八落,分割得支離破碎了!這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永遠記住這些曆史,中國少年要用功學習,奮發圖強,不忘國恥。這個時候,鄧小平似乎感覺有一塊塊大石頭,重重地壓在他的身上,更壓在他的心裏。他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一下子明白了好多道理,身上也好像突然間增加了許多力氣,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鄧小平的家鄉在山區,平時雨多霧大。從牌坊村到學校的路有三裏遠,而且也不是很好走。鄉村的土路崎嶇不平,一到下雨天,小路就變得非常泥濘難走,經常不是被淤泥粘掉了鞋子,就是摔個“屁股墩兒”,弄得全身都是泥巴,活像個泥猴兒。但鄧小平從不懼怕這些困難,無論嚴寒酷暑,還是刮風下雨,他都堅持上學,從來沒有因為路難走而曠過課。
但是每到下雨天奶奶會心疼孫子,擔心他年紀小,在路上會摔著,所以逢到風雨的日子,奶奶就勸鄧小平不要去學堂了,在家溫習功課,天晴了再補上。這時候,鄧小平就會大聲地背誦在國文課上學到的文章給奶奶聽:“……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奶奶自然聽不懂孫子在背誦些什麼,就轉向鄧小平的媽媽,說道:“你聽聽他這個小腦殼,滿口文詞的,也不知道在說什麼。”
媽媽知道勸不住鄧小平,就隻好嗔怪著對他說:“你要去上學可以,但是要答應奶奶、媽媽,路上一定要小心!”
“媽媽、奶奶,你們放心吧,我又不是泥巴捏的小人兒。我們學堂裏的體操課,老師還故意讓我們在風雨裏跑步呢!這樣才可以把身子練結實嘛!”
為了鄧小平上學路上的安全和不被雨淋,媽媽特地為鄧小平準備了一個大大的鬥笠和一領合身的蓑衣。每到雨天,鄧小平就戴著鬥笠、披著蓑衣,像個小小的漁翁一樣,跋涉在通往北山小學堂的泥濘路上。有時,為了不讓雨水浸濕課本,鄧小平就把書包塞進小長褂裏。因為他身材不高,加上書包把衣服撐了起來,看上去整個人圓滾滾的。姐姐每次看到他這個樣子,就取笑他說:“哈哈,小漁翁又撈了一天的魚回來啦!”
鄧小平一拍藏在衣服裏鼓鼓囊囊的書包,露著一排小白牙,嘿嘿笑著對姐姐說道:“對啊,魚兒都在這裏藏著哩!”
在北山小學堂學習的四年多時間裏,除一次因生病缺了幾天課外,鄧小平從未曠過一天課。由於刻苦努力,加上天資聰明,他始終是班上成績拔尖的優秀學生。在幾年的全部考試中,除一次因病考得第二名外,其餘考試成績均是第一名,深受老師稱讚和同學們的敬佩。
樂於助人好少年
因受著良好家風的影響,鄧小平從小就待人友善、樂於助人,在同齡的小夥伴中,無論是做遊戲還是搞活動,常常是一呼百應,有著良好的人緣和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在北山小學堂上學的時候,鄧小平不僅自己刻苦用功,對那些家境不好、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也常常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胡德銀是鄧小平的同學,由於家境貧寒,他常常幫父母幹一些農活和家務活,沒有更多的時間用於溫習功課,描紅習字總也寫不好。胡德銀很希望自己也能得到那紅圈圈的嘉獎,可是無論他多著急,習字總不見起色,老師也經常因為這件事情批評他。
鄧小平將這一切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每天放學後,他都留下來,耐心細致地幫助胡德銀掌握習字的要領,手把手地幫助他糾正寫字的姿勢和筆畫,一遍又一遍地為他示範,儼然是一個小先生。日積月累,胡德銀的習字終於有了進步。在他的習字本上,“×”漸漸少了,紅圈圈漸漸多了。當老師和同學們得知其中的緣由時,都不禁向鄧小平投來讚許的目光。